在大清入關立國的這段歷史中,有一位歷史人物扮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他在皇太極暴斃的關鍵時期,擁立年僅6歲的侄子福臨繼承皇位,史稱順治皇帝,他就是多爾袞。
在扶持順治皇帝期間,多爾袞率軍入關,定都北京;革除積弊,修律改制;內除異己,外平大順。為了大清畢其一生, 可以說他是大清王朝的實際的奠基人。
但就在清軍入關之際,多爾袞遇到一名老道士,見這老道士仙風道骨,如真如幻。多爾袞便上前去向老道士善親相談恭敬詢問, 「大清何時而興,又何時而亡」。
沒想到老道士的回答,讓多爾袞當時摸不著頭腦,呆滯良久,但細細想來卻又膽顫心驚,產生了對自己的懷疑!
老道士到底說了什麼?而多爾袞又在懷疑什麼呢?
也許這個答案不僅要從這句話去尋找,更要從多爾袞的前半生經歷中去探尋。
擁立新帝,滅明定都
多爾袞和皇太極這對兄弟是努爾哈赤的諸多兒子中,最為得意,也是相處得最為要好的。
在大清還是后金時期時,多爾袞便對于漢人的四書五經和經傳子集十分的勤思敏學,并且作為馬背上的漢子,多爾袞的騎射也非常的精湛,是當時八旗子弟中的第一騎射手。
作為皇太極最親信也最得意的弟弟, 多爾袞對皇太極是無比的尊敬乃至擁護。在后金面對大明和察哈爾掎角之勢的攻勢時,多爾袞兩面出擊。
多次南下騷擾大明,搶掠人口、收獲物資;同時一舉出兵征滅察哈爾本部,直接將察哈爾一網打盡,納入自己的人口和版圖之中。
也就是在這次征討察哈爾的戰役中,多爾袞獲得了元朝的傳國玉璽!
多爾袞立即就將傳國玉璽上交給了皇太極。皇太極得之,覺得這是上天都覺得大明氣運已衰,天命在后金這里。于是,改國號為大清,籌伐大明。
多爾袞為皇太極的伐明國策盡心盡力,協助皇太極打贏了松錦之戰,斬首明軍13萬之眾,使得明朝沒有了抵御清軍南下的根本能力。
然而,天不假年。正是在本該意氣風發的時候,皇太極突然暴斃!一時間,整個大清內部群龍無首。
按道理來說,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理所應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大清內部八旗子弟黨羽眾多。根本就沒有人能有十足的把握維穩朝局。
多爾袞首先站了出來,擁立比自己小26歲、年僅6歲的侄子福臨為帝。統一八旗、統領各部。使得大清的權力中心可以平穩交替,籌伐大明的國策可以堅持執行。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燒殺搶掠之際,多爾袞憑借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超凡的政治能力,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這個關鍵的機會。
多爾袞聯合吳三桂趁機率軍南下,進兵入關,攻入北京,占領紫禁城。
游牧在外的后金人,終于踏入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紫禁城。大清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對全國兩百多年的統治。
多爾袞,也正是開啟了他奠定大清統治的偉大基業。
定都北京后,多爾袞南擊李自成,西滅張獻忠,平定起義軍,吞滅南明的殘兵舊部,最后不幸墜馬而死,可謂是為大清奉獻一生。
其實,憑借多爾袞的才華和能力,在大清定都北京,完全可以做一個悠閑王爺,不管政務只管享樂。可為什麼多爾袞還是要在戎馬和朝堂上為大清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呢?
偶遇仙道,振聾發聵
原來是因為多爾袞在當時入關之際,遇到了一名仙風道骨的道士。
多爾袞飽讀詩書,深知著一名老道不畏刀槍、不懼生死,定立于三軍之前,要麼就是世外高人前來相助,要麼真是天命在清前來指點。于是,多爾袞隨即向前去請教老道。
老道問多爾袞: 「這次帶這麼多兵馬風塵仆仆的趕過來,究竟是所為何事?」
多爾袞低頭回答老道:「大明氣數已盡,如今傳國玉璽重新出現在大清,說明天命在清不在明。我這次帶病前來,就是為了順應天命,承繼天恩,定都北京,奉迎福臨做天下之主,為天下謀福。」
老道又問多爾袞:「北京城內已經被戰火紛飛,這一路過去有許多難民流離失所,這些人你改如何處置呢?」
多爾袞回答道: 「這一路過去若都是餓殍遍地,我們便用自己的軍餉去分給他們吃,把自己的賬篷讓給他們睡。進入北京城之后,會安撫民生,治亂止災,讓大家都定有所居,饑有所食。」
老道又問道:「如果你真的進入了北京城,開始了全國的統治,你又如何做呢?」
多爾袞回答道:「我一定會讓自己的部族老老實實、本本分分。 同時也會讓老百姓都安居樂業,讓天下海晏河清。」
老道非常滿意多爾袞的回答,兩人相談甚歡。
老道向多爾袞表示,自己可以回答多爾袞一個問題。
多爾袞思慮再三,向老道說。
「大清何時而興,又何時而亡。」
老道聽罷哈哈大笑,捋了捋自己的胡須。
「孤兒寡母得天下,孤兒寡母失天下;攝政王興天下,攝政王亡天下。」
多爾袞聽完大驚,對老道直言不解。
老道哈哈大笑,直言「天機,不可說,不可說」
多爾袞木訥在原地,老道揮揮手,瞬間狂風大起,云聚霧籠,老道消失在了三軍陣前,消失在了多爾袞眼前。
多爾袞回到營賬中,反復思考老道所說的這句話。
自己就是攝政王,當今的福臨和博爾基吉特皇后就是孤兒寡母。如今清代明是大勢所趨,是天命所歸。
難不成自己會帶著大清走進北京城,又帶著大清灰溜溜的離開北京城?
難不成自己會讓大清承接天命,也會讓大清在自己手里失去天命?
多爾袞越想越后怕,越想越懷疑自己......
勵精圖治,開國治平
也正是這份懷疑,讓多爾袞更加的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大清定都北京之后,多爾袞一分也不敢松懈。他每松懈一分,就想起老道說的話,就想起不能讓大清篳路藍縷的基業葬送在自己手里。
多爾袞沒有忘記老道對他的考驗。
多爾袞首先從制度層面下手。 他嚴格的限制了八旗子弟在朝廷里的權力,讓八旗子弟的官員只能在皇帝近內做官。
而多爾袞又直接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大量的任用漢人官員,同時還將那些流離失所的貧民難民都以工代賑的提供工作機會。
同時,多爾袞加強了皇帝本人的中央集權,大力的打壓文官勢力和武官勢力,排除異己, 削弱了內閣票擬的權力,讓皇帝可以政由己出。
多爾袞而后就想著老百姓安居樂業和天下海晏河清的事。
他廢除了明朝壓在老百姓身上繁重的賦稅,讓老百姓自己吃得上自己種的糧食。他還簡化了老百姓訴訟的流程,保障了老百姓維護自身權益的權利,重大案情在當地就可以辦理。
更重要的是, 假如有誣陷純良老百姓的,更加要罪加一等加以嚴懲。
而在民族一家親方面,他深刻的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因此,多爾袞始終站在團結的立場上,團結蒙古、西藏、回疆等各民族。加強彼此雙方的關系,聯姻聯親,給他們加官進爵、拜侯封疆,并且支持他們的宗教活動和禮儀活動,派遣使者告以慰問。
可以說,多爾袞的這一系列舉措,深深地加強了大清的統治地位。同時還進一步的強化了康熙、雍正、乾隆的統治基礎。
直到多爾袞死后,這些政策也依舊完美的繼承了下來,并在后面的歷代君王、賢臣的手上加以完善。
也正是如此,順治帝賜予多爾袞無上的榮耀,讓多爾袞配享太廟。
而后雖然多爾袞的政敵瘋狂的抹黑多爾袞,多爾袞的家族也因此險些斷子絕孫。但在乾隆時期,乾隆皇帝親自為多爾袞翻案,追謚多爾袞, 評價多爾袞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結語
多爾袞自從遇到老道,自從被老道那句「孤兒寡母得天下,孤兒寡母失天下;攝政王興天下,攝政王亡天下。」給驚醒之后。
他為大清的所作所為,可謂是殫盡竭慮,終其一生。
也許正是他的這份自我懷疑,才鞭策著他厚實的肩膀承擔起大清幾代人的基業和夙愿。
雖然,這名老道一言成讖。
大清的確在孤兒寡母之下失了天下,在攝政王手里亡了天下。
在攝政王載灃的手中,在隆裕太后之下, 年僅6歲的溥儀在龍椅上宣布退位,清朝的統治也正是落下帷幕。
但在多爾袞的生前,他將自己燃燒,點亮了大清最初的火焰!在他的幫助下,大清在孤兒寡母的情況下定都北京,得了天下!在攝政王的手里開國治世,興了天下!
多爾袞為大清作出的一切,都在解開老道那句話給自己帶來的懷疑,都在尋找讓大清千秋萬代的答案,
多爾袞的背上扛起了整個大清,更扛起了他矢志不渝的家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