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德雲社可以說已經成為了相聲屆的龍頭,雖然有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但是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不想承認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目前的德雲社加上學徒已經有了400多相聲藝人,今年龍字科也已完成了招生工作。不僅是相聲行業,德雲社還在推廣京劇、鼓曲等事業上,不遺餘力,可以說德雲社正朝著一個理想的狀態發展,為傳承中國的傳統曲藝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疫情這幾年,大型的商演幾乎是都暫停了,小園子的演出也是演演停停,其他很多的相聲團體很多都支撐不下去,也有的在愁生存的問題。
德雲社演員也是在這個期間,迅速出圈,參加各種不同的綜藝,來提高演員自身的知名度,德雲社自己家的綜藝也已經出了兩季了,在網上的反響也是不錯的。
正是德雲社的名氣越來越大,聽相聲的人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甚至於已經到了一種癡迷程度。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德雲社,我還會聽相聲嗎?
記得小時候,我每年聽相聲聽得非常少,只有春晚時才會去聽,春晚幾段,我一年就聽幾段。
平時更喜歡小品,當時是覺得相聲沒有意思,它雖然也能逗樂我,但是僅憑兩個人在臺上說,遠不如小品來得那樣有趣。
隨著年齡的增大,反而覺得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更為有意思,聽著演員們說,自己腦子裡有畫面,另外也是年齡的增大,很多時候並不能坐在電視機前看完整個小品,相聲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可以隨時隨地的去聽,以前用MP3,現在用手機。
第一次愛上相聲,也是春晚。那一年,嶽雲鵬第二次上春晚,表演了一段相聲。正是小岳嶽的風格,讓我感受到相聲的有趣,原來相聲不僅僅是三翻四抖的一本正經,演員也能有豐富的表情、豐富的肢體動作。
自那以後,瘋狂搜索相聲段子,但是只聽小岳岳和郭老師的,隨著後來《歡樂喜劇人》的播放,以及優酷拿到德雲社相聲的播放權後,開始認識了張雲雷、孟鶴堂、張鶴倫等人,現在又是得益於短視頻平臺,認識了更多在小劇場深耕的演員們。
2019年,去北京度假,聽了兩回德雲社小劇場的相聲,都是一隊的,無奈六隊七隊搶不到票,正好那幾天欒副總和高老師都在隊裡演出,聽完我的感覺就是:如果哪一天,我運氣好實現了財富自由,我就住小園子了,天天聽相聲,這種藝術形式已經讓我著迷了。
我本以為,我只會看德雲社的相聲,事實證明我是喜歡上了這種藝術形式。我開始在網上找一些別的團體的視頻,比如金霏陳曦、盧鑫玉浩等,也會去聽之前老藝術家們的段子,要知道在小的時候,我是覺得那些老藝術家們的段子非常無聊的。
現在每到一個城市,我就會查查那個城市有沒有相聲劇場,都會去聽上幾段。我一直認為,想要瞭解當地的人文風俗、語言文化,那就去找找當地的相聲劇場,紮進去聽上幾段,一定會有所收穫。
如果沒有德雲社,我還聽相聲嗎?答案應該是會!如果沒有小岳嶽,讓我愛上相聲,那一定還會在某一個地點、某一個時間,出現另一個相聲傳承者讓我愛上相聲,我想一定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