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德雲社演員秦霄賢參演的電影《揚名立萬》的熱映,大家對于德雲社演員是否適合跨界演電影再次展開了討論。
從郭德綱開始,德雲社演員跨界演電影的口碑都不是很好,德雲社演員跨界演電影屢次碰壁,難道德雲社演員不適合演電影嗎?
電影頻道也針對這個現象有話說,德雲社演員不是不會演戲,而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德雲社演員參演的電影口碑低。
總體從三方面來說:劇本、演員本身和觀眾對他們的期待。
對于德雲社演員跨界演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留心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凡是跟德雲社演員合作的電影都是偏喜劇搞笑類的,正經敘事的大故事背景題材他們卻都沒機會參加。
這種搞笑題材的電影讓觀眾看起來也比較有趣,但是德雲社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帶來的笑料,完全比不上他們在德雲社舞臺上給人們帶來的快樂直接。
直接導致觀眾對于演員過高的期望,而最後導致的失望情緒,產生了口碑評分低的現實。
雖然德雲社演員在電影中表現觀眾不太滿意,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在德雲社劇場演出的人氣。
嶽雲鵬就是最好的例子,之前參加的電影《祖宗十九代》、《鼠膽英雄》等都是偏幽默搞笑,屬于茶餘飯後解壓類影視劇。結果大眾對此的評價不是很好,評分都沒有上過6分。
嶽雲鵬參加的第一部正劇電影《小紅花》表現得就很好,廣受大家的好評。所以德雲社演員出演搞笑類電影能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但是要他們完全擔當主角就需要好好考慮了。
于謙在吳京拍攝的電影《戰狼2》中扮演的是華裔老闆,他對整個電影的作用就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德雲社演員在相聲舞臺上「說學逗唱」,差不多都是獨角戲。
相聲劇本中也有刻畫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但是跟真正的電影演出完全不一樣。電影演出是非常細膩的,每一個動作,表情都是有故事的,而相聲演員在舞臺上是桀驁不馴,動作誇張的表現手法差別很大。
在一個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沒有系統的學習,對劇中人物理解的不到位。終究只能聽導演的話,導演怎麼說他們怎麼演,刻畫的人物就會不深刻,不形象。
當然相聲演員也並不是沒有優點,他們在演戲的過程中會表現得更加自如,對于表演不會怯場。語言天賦比一般的演員要好,完全可以本色出演,不需要配音和替身演員。
相聲演員在德雲社成名之後,參加電影的拍攝也會給整個電影帶來流量,這也是大家不容忽視的條件。
觀眾對德雲社演員太熟悉了,在相聲舞臺上,每一個演員都有自己的人設,秦霄賢的「傻」,嶽雲鵬的「老實」、孟鶴堂的「機靈鬼」等都是大家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
這些演員在相聲舞臺的人設嚴重阻礙了電影觀眾在看電影時,他們對電影內相聲演員演出的看法,一般都表現為沒有達到預期,差評。
觀眾看電影之前,心裡早已經給某相聲演員一個影視定位,他會演成什麼樣。只要是搞笑類的電影完全跑不出大家對他們的幻想,換句話說,他們在電影院看到完全跟相聲演員不一樣的人設,都會大為震驚,充滿驚喜感。
例如嶽雲鵬出演《小紅花》的病友、于謙主演《老師好》中正能量的老師形象苗宛秋,這些都是大家提前想不到的題材,給人一種新鮮感覺。
觀眾對這樣的驚喜都是給予滿分的評價,對演員的演技也是大加讚賞。
觀眾對演員的期待是演員進步的動力,德雲社的觀眾都想看到德雲社演員在不同平臺的魅力,這無疑是對演員提出更高的要求。
秦霄賢、孟鶴堂、張鶴倫、嶽雲鵬等都應該再接再厲,不斷地磨礪自己的演技,沉澱自己,只有不斷地嘗試才能演出大家滿意的角色。
電影評價德雲社演員不是演不出好作品,而是火候不到。要不斷地學習,摒棄一貫搞笑的角色,多演正劇,多思考,多學習才能演出好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跨界演員。
德雲社演員的跨界之路才剛剛開始,演員跨界之路道長且阻,唯有不斷前行才能達到讓大家滿意的一場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