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楊榮:攔朱棣、祀帝廟,40年歷5朝,「三楊」中他最小,也最幸運
2023/07/14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 朱棣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城, 朱允炆燒掉偏殿后失蹤,城內一片混亂。翰林院的文官們心情則比較復雜,有的要以身殉死,有的則想去討好朱棣,為自己博一個晉升之路。例如,翰林院編修 王艮聽聞朱棣進城,選擇飲鴆身亡,而他的同事 解縉則選擇主動上街迎接朱棣,贏得了朱棣的好感。

同在翰林院,有一位翰林院編修則采用了極為特殊方式和朱棣見面,《明史·卷一百四十八》記載:

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

意思是,朱棣進入南京城后,這位翰林院編修攔在朱棣的馬前問:「殿下是先去拜謁明孝陵呢,還是先登基呢?」朱棣聽完后,如醍醐灌頂,立即掉頭去拜謁朱元璋的陵墓。從此,朱棣記住了他的名字—— 楊子榮。

楊子榮,也就是明朝「三楊」之中的 楊榮,他阻攔朱棣登基那年,是他入仕的第三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他開始「飛黃騰達」,最終成為明朝內閣中的佼佼者。若干年后,他甚至被入祀帝王廟。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三楊」中的楊榮,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給大家還原一個機敏通達的「東楊」。

一、福建解元入翰林,七品文官阻燕王

楊榮,字勉仁,福建建安(福建建甌)人。根據《文敏集·附錄》記載,楊榮出生于洪武辛亥十二月戊子,即洪武四年十二月初九。

楊榮一生兩次改名,根據《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記載:

生時名道應,祖達卿聞啼聲,曰:「雄哉!是子必榮顯吾家。」更名子榮。永樂初,命去「子」字,單名榮。

意思是,他出生后取名為楊道應,他的祖父楊達卿聽到他的啼哭聲比較響亮,說:「這孩子一定會讓我家榮華顯貴。」于是改名為楊子榮。而「楊榮」這個名字,是朱棣登基后賜給他的。

楊榮少年聰慧,很小便聞名于鄉里。十七歲時,楊榮被選入福建建寧府的府學讀書,為「

諸生之首」。建文元年,當時戶部侍郎夏原吉到福建視察,恰巧碰到楊榮在給低年級的學生講解《孟子》,夏原吉對楊榮十分喜愛。同年秋天,楊榮參加福建省鄉試,考中福建第一,是為解元。

當時,靖難之役已經爆發,但建文帝為了吸納人才,還是如期舉行了第二年的科舉會試。所以,建文二年,楊榮如期進京趕考,在會試中考取第三名的成績,殿試過后,楊榮位列第五(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

需要說明的是,建文二年的許多進士,并沒有得到建文帝的重用,例如 胡廣、金幼孜、楊溥等后期的名臣,在建文朝都屈居于翰林院,他們有的曾向朝廷提出的治國之言,大多沒有被朱允炆所采納,楊榮也是如此。

到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的大軍抵達浦口,翰林院的文官們開始躁動起來,等朱棣進入南京城,楊榮選擇用一次冒險的提醒,來證明自己的睿智。

楊榮攔住朱棣,問他到底是先拜謁明孝陵,還是先即位?一句話徹底讓朱棣警醒。因為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進入南京城的,說到底,他還是朱元璋的兒子,若進入南京城不去祭拜朱元璋,那豈不是不忠不孝之人?所以,朱棣趕緊掉頭,去往明孝陵方向。

4天后,朱棣即位,楊榮受到重用。他和 解縉、胡廣、黃淮、胡儼、楊士奇、金幼孜一起,被朱棣納入剛剛組建的內閣之中,他們7人,便是明朝第一批內閣成員。

需要說明的是,永樂初期的內閣成員,和明朝后期不同,當時的內閣成員大多只是七品或六品的職位,他們的作用是負責給朱棣參議政務,說白了,相當于朱棣的私人秘書團。

《明史》云:

同值七人,榮最少,警敏。

7人中,楊榮的年齡最小,但他最機敏,而且楊榮通曉軍務,這一點讓他和其他六位內閣成員有所不同。

一日,西北傳來軍報,說寧夏被圍。朱棣連忙派人召集7位內閣成員商量對策,可是,由于時間太晚,內閣只有楊榮一人在值班,朱棣就把奏折給楊榮看,問楊榮該從哪里調兵。楊榮回答說:「不用調兵,寧夏無礙。」朱棣連忙問何故,楊榮說:

「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余日,圍解矣。」

意思是,寧夏城池堅厚,將士和百姓都善戰,這份奏報是十幾天前發出的,如今寧夏之圍應該已經解了。

朱棣是「馬上天子」,也算了解兵事,但楊榮說的話他仍舊不太相信。待到天亮,第二份奏報送到京城,果然說寧夏之圍已解。

從此,朱棣對楊榮信任不已。此后,不管朱棣是御駕親征,還是出京巡查,內閣成員中,唯一一位常年跟隨朱棣之人,就是楊榮。

二、文臣擅斷通軍務,免仁敏達在帝心

《明史紀事本末》中曾記載一件這樣的事情:

吉水錢習禮以練氏姻族,未及逮,既官中朝,恒為鄉人所持,以告學士楊榮,榮乘間以聞。文皇曰:「使子寧尚在,朕固當用之,況習禮耶!」

這段話中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 練子寧

朱棣登基后,對建文舊臣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其中,以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和練子寧四人的遭遇最為凄慘,練子寧被殺前已經說不出話,但仍然用手指蘸血在地上寫字辱罵朱棣,因此朱棣滅其全族。

上述這段記載,是說江西吉水有一個叫錢習禮的文臣,曾和練子寧的家族聯姻。因為有這層關系,他經常被其他人威脅。後來,錢習禮找楊榮幫忙,楊榮找機會將這件事稟報給了朱棣。朱棣說: 「假如練子寧尚在,朕也會重用他,何況錢習禮呢?」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在當時人們對建文舊臣都緘口不言的情況下,錢習禮首先想到的是找楊榮幫忙,而楊榮也敢在朱棣面前提這件事。這足以說明,楊榮很受朱棣的信任。

永樂二年,皇長子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朱棣命楊榮兼任太子右諭德,賜二品官服。《明史·楊榮傳》云:

帝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榮至,輒為霽顏。

意思是,朱棣向來威嚴,和大臣議事的時候常常發怒,只要楊榮一來,朱棣的怒氣便消了。

楊榮在軍務上的熟悉程度,已經遠超其他內閣成員,永樂元年,江西發生強盜劫掠事件,朱棣命行人 許子謨奉旨去招安這幫盜賊,然后下旨給都督 韓觀,命他發兵跟隨。若是盜賊不接受招安,便命韓觀出兵剿滅之。

結果,盜賊主動接受招安,朱棣下旨要封賞許子謨和韓觀。其他內閣成員都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妥之處,唯有楊榮認為,許子謨當賞,但盜賊接受招安時韓觀并沒有到達,不應該賞賜韓觀,朱棣和其他6人這才意識到楊榮言之有理。

永樂五年初,楊榮奉命前往甘肅籌劃軍務,他親自騎馬觀察甘肅山川的地形,并且畫成地圖。等他夏天歸來,朱棣看到地形圖后驚嘆不已,親自切瓜給楊榮解渴。兩年后,蒙古將領 脫脫不花給甘肅總兵何福遞信,表示要投降明朝。何福拿不定主意,快馬加鞭到京城請示朱棣。朱棣和內閣成員商議此事,楊榮主動請纓前往,果然收服了脫脫不花。

事后,何福因功被封為寧遠侯,他對楊榮佩服不已。

另外,明朝第一代寧陽侯 陳懋常駐寧夏,他是「靖難四公爵」之一的陳亨之子,他曾3次擔任朱棣北伐的先鋒官,在永樂朝絕對算得上是一員虎將。楊榮曾奉命與陳懋一起規劃寧夏防務, 待楊榮回京后,陳懋上書給朱棣,他認為以楊榮的軍事才能尤在自己之上。

永樂七年,「靖難第一名將」丘福帶兵北伐韃靼,結果慘敗。朱棣一怒之下,決定于次年御駕親征,楊榮隨行。明軍在斡難河探知韃靼軍隊的行蹤,朱棣親自挑選精騎奔襲而去,獨留楊榮在后方帶領300人押運糧草和輜重。最終,朱棣大勝。但由于明軍奔襲太遠,糧草不夠,楊榮建議將朱棣的御用糧食發給將士,大軍才沒有餓肚子。等到朱棣返京,更加珍視楊榮。

是時,朱瞻基已被立為皇太孫,朱棣讓楊榮每個月必須抽出三天時間到文華殿陪朱瞻基讀書。若干年后,朱瞻基登基,每逢軍事大事,他必請教楊榮。實際上,楊榮和朱瞻基之間的信任,從永樂朝便已經開始了。

《名卿績紀》曾評價楊榮:

榮為相,以才敏見知,上當大系未決者,取片言信。又周習地理兵將、險阨強弱,然于禮樂儒雅,則無稱焉。

意思是,楊榮在內閣輔政時,以才思敏捷而著名。皇帝有大事不決的時候,楊榮總能用幾句話就能引導皇帝做出決斷。楊榮通曉地理和軍事,懂禮樂,又是翰林出身,學識之淵博,無人不服。

三、永樂北征器東楊,秘不發喪穩交接

早在永樂六年,楊榮的父親去世,朱棣離不開楊榮,便命楊榮將父親下葬后立即歸京,這在當時稱作「奪情」。到了永樂九年,楊榮之母去世,朱棣仍要「奪情」,楊榮求朱棣允許他守孝三年,朱棣幾番挽留,楊榮涕泗橫流,跪求朱棣成全。朱棣最終派宦官一路護送楊榮返回福建老家。這期間,朱棣經常快馬加鞭請教楊榮事務。27個月后(永樂十二年),朱棣等楊榮守孝期剛滿的第二天,便立即讓宦官接楊榮重回內閣。

是年,朱棣帶著皇太孫朱瞻基率軍50萬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北征,楊榮再次扈從。

在軍中,朱棣給了楊榮三件任務:第一是參謀軍務;第二是給皇太孫朱瞻基擔任老師,若朱瞻基在軍務、政務上有所疑惑,都可以向楊榮請教;第三個任務則比較重要,由于朱棣需要帶兵在陣前指揮,玉璽不能帶在身旁,楊榮則掌管朱棣的玉璽。史載:

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

意思是,凡是軍中需要由朱棣過目或發出的詔令,都必須由楊榮看過之后才可以簽發。

從這三個任務可以看出,楊榮在朱棣心目中占據非常關鍵的位置。

永樂十五年,朱棣北巡。有軍中將領忌憚楊榮的剛直,想推薦楊榮為祭酒,實際上是想讓朱棣疏遠楊榮。可朱棣不為所動,在朱棣心中,沒有人可以代替楊榮的位置。

筆者認為,明成祖朱棣在政治和軍事上成就頗豐,他在識人用人上,也頗具慧眼。他多次出征,留楊士奇、夏原吉、蹇義等能臣幫他治理天下,卻獨用楊榮這樣的懂兵事又善于決斷之人常隨身邊,這些人,便是永樂盛世的根基。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朱棣和楊榮是相互成就的。

永樂十八年,楊榮升任文淵閣大學士,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但朱棣每次出征,仍必帶楊榮。當時,浙江、福建等地山賊起事頻繁,張輔等將領建議朝廷出兵征討。朱棣問楊榮的意見,楊榮認為:「百姓之所以會起事,大多是因為官吏壓迫而無路可走。如果貿然出兵,必然會導致民不聊生,不如先派人去督查當地的吏治,然后再去招撫山賊,如此,便不用煩勞師旅了。」朱棣采納了楊榮的建議,後來山賊果然平息。

《晏子春秋》中說: 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楊榮雖然有軍事才能,但他并不樂見戰爭導致的生靈涂炭,這才是優秀士大夫的高級境界。

楊榮對明朝來說,有一項非常重大的貢獻,那便是支持朱棣遷都。當時,朱棣要求遷都北平,包括楊士奇在內的眾臣皆反對,唯有楊榮認為「 北平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宜為天下都會」。楊榮的支持,對明朝此后的200余年鞏固北部邊防來說,意義重大。

朱棣在人生最后三年,連續進行了三次北伐,楊榮每次都隨行。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他仍然開啟了最后一次北征。這一次,明軍在塞外并沒有找到蒙古人的主力,但天氣寒冷,再加上朱棣將最能干的戶部尚書夏原吉下獄,導致軍糧不繼。史載: 「士卒饑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將士們在饑凍之下,損失慘重。《明史·楊榮傳》記載:

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榮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朱棣向群臣問計,群臣唯唯諾諾,都不敢出聲,只有楊榮大膽說出自己「 班師回朝」的建議,最終被朱棣采納。

敢斷人之不敢斷,言人之不敢言,這才是楊榮!

當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歸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同行的宦官驚慌失措,關鍵時刻,楊榮穩住大局。他命宦官照常供應「朱棣」的飲食,然后和金幼孜一起打造錫器保存朱棣的遺體,對外秘不發喪。在安排停當之后,楊榮親自騎馬趕回京師,將朱棣駕崩的消息告知太子朱高熾,并建議朱高熾密切防備漢王朱高煦。最終,大明朝順利地完成了皇位交接。

殊不知,當時軍中亦有朱高煦的親信,若非楊榮處理得當,那明朝必將再次陷入大亂。

四、宣宗親征平二叔,仁宣之治推三楊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后,擢升楊榮為太子少傅、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并賜他「 繩愆紏繆」金印。朱高熾執政期間,楊榮和楊士奇、夏原吉等人共同輔佐,為仁宣之治埋下伏筆。

朱高熾僅僅在位10個月后便去世,太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在朝堂上,朱瞻基有意派英國公張輔為帥,發兵征討朱高煦,結果被楊榮阻攔,楊榮力勸朱瞻基御駕親征。

當時,很多大臣不明白楊榮是何意,有人甚至認為楊榮跟隨朱棣親征慣了,想再次跟隨宣宗出征,來撈取自我利益。關鍵時刻,還是夏原吉先看明白,夏原吉替楊榮解釋說:

「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且兵貴神速,卷甲趨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榮策善。」

意思是說,當年靖難之役爆發時,建文帝以曹國公李景隆為帥,結局如何?平叛當兵貴神速,皇帝御駕親征,不僅可以在軍中及時指揮、傳達圣意,還能用天子的身份讓叛軍黨羽屈服。

大家聽完這番解釋,才明白楊榮為何建議朱瞻基親征。朱瞻基也恍然大悟,遂下旨親自出征平叛。在朱瞻基的征討下,朱高煦之亂很快被平定,楊榮和朱高煦回京后,得到了優厚的封賞。

明朝宣德三年,朱瞻基帶兵巡邊,欽點楊榮隨行。當時,兀良哈犯邊,朱瞻基命所有的文官都留在大營,他只帶著楊榮率輕騎出喜峰口,大勝而歸。宣宗還朝后,楊榮朝夕陪侍左右。不久后,楊溥入值內閣, 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楊」的格局正式形成。

明朝文學家王慎中說: 高帝文皇以后稱相業者,莫盛于三楊。

明朝的「三楊」內閣如雷貫耳,楊士奇為「西楊」,楊榮為「東楊」,楊溥為「南楊」,他們三人能力突出,性格互補,共同輔佐明宣宗,實乃是「仁宣之治」的最大功臣。

「三楊」之中,楊榮年齡最小,而且在內閣中居楊士奇之后,但是,明宣宗最依賴的還是楊榮。《玉堂叢語·政事》中記載:

中官有事來閣下議,必問曰:‘東楊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

意思是,每逢朱瞻基議事,讓宦官到內閣召三楊,宦官必問:「‘東楊’在不在?」若「東楊」楊榮不在,宦官便(不召楊士奇和楊溥)直接回去了。

注意,這并不是說朱瞻基不看重楊士奇和楊溥,而是楊榮在決斷方面的才能,非其他二楊可比。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臨終前,他召來「三楊」和張輔、胡濙五人,當著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的面說:

「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

意思是,你們五位都是老臣了,太子年幼,以后就靠你們共同輔佐了。

朱祁鎮登基后,是為明英宗。當時,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張氏(朱高熾之妻)主理內宮,「三楊」主持朝政,仁宣之治得到了很好的延續。

正統五年,楊榮70歲,他多年沒有歸鄉,在清明之前,楊榮特地向明英宗和太皇太后請假回鄉掃墓。楊榮于二月中旬出發,到杭州后便重病不起,同年七月,楊榮病逝,享年70歲。

楊榮是在京城去世的,他的遺容非常安詳,古人七十歲稱為「懸車之年」,楊榮在70歲時回鄉一趟后病逝, 雖是明朝之殤,但對于他本人來說,也是較好的歸宿。

五、老臣竭慮歷五朝,「三楊」之中最幸運

楊榮去世后,明英宗為他輟朝一日,派禮部尚書胡濙親自賜祭葬,追封他為太師,謚號「 文敏」,并賜給他的兒子楊恭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的榮譽。

在筆者心目中,明朝的「三楊」的確是最優秀的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不分高下,其中,楊士奇勤勤懇懇為百姓,有古名士之風;楊榮才干卓絕,機敏擅斷懂軍務,可比肩大唐明相杜如晦或姚崇;而楊溥品格高潔,修身持正,實乃士大夫中的君子。

所以,明朝史學家焦竑說:

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雖說「三楊」不分高下,但是,楊榮卻是三楊之中最幸運的。

楊榮去世后,太皇太后張氏隨即崩逝,明英宗朱祁鎮年齡漸長,開始試圖擺脫老臣的束縛,他重用王振,培養宦官集團。當時,「三楊」之中的楊士奇和楊溥猶在,但已經無法左右朝局。在楊士奇因兒子犯罪而被迫辭職之后,楊溥獨木難支,從此,大明朝走上了難以挽回的下坡路,盛世不再。

而這一切,皆發生在楊榮去世約10年之內。

所以筆者認為,楊榮是幸運的,他入仕40年,歷經 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親眼看到并親身參與到「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之中,他見證了大明朝的繁盛,卻沒有看到大明朝的衰微。

《桃花扇》中有一名句: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都看到了個明朝「起高樓」,也都看到了明朝「宴賓客」,唯獨楊榮沒有看到「樓塌了」,這對于參與締造盛世的五朝老臣來說,雖不能說是「慶幸」,但至少沒有留下遺憾。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朝廷將明朝大學士楊榮入祀歷代帝王廟,至此,楊榮成了明朝入祀歷代帝王廟僅有的六位大臣之一。

北宋歐陽修在《朋黨論》中說過:

退小人之偽,用君子之真,則天下治矣。

楊榮入仕40年,歷經五朝,他用自己的才能輔佐四位皇帝, 斷他人不能斷,言他人不敢言,他這樣的能臣干吏,才是治理天下的真「宰相」。 往事越千年,楊榮雖然去了,但永遠都有「東楊」的存在。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
三國時期命運凄慘的6位美女:一位成為玩物,一位被劉備當肉吃了!
2023/08/03
為何李世民敢向父親造反,而朱棣卻不敢?看看李世民的底氣!
2023/08/03
歷史上的3大陽謀:明明知道是個陷阱卻無力反擊,千年來無人能破
2023/08/03
三國有一對奇葩父女,父親亡了曹操的天下,女兒毀了司馬懿的社稷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張郃:是司馬懿的克星,諸葛亮也是他的手下敗將
2023/08/03
正史中的劉備武力到底有多強?5位大將全死在他手上,都有誰?
2023/08/03
匈奴給漢武帝下戰書:天心取米,漢朝小吏每個字添一筆,嚇退匈奴
2023/08/03
歷史上的張昌宗有多帥?憑什麼能同時服侍武則天、太平公主母女
2023/08/03
武則天外甥賀蘭敏之:勾引89歲外祖母,強占太子妃,玷污太平公主
2023/08/03
袁克文:袁世凱最喜愛的兒子,公然反對帝制,迷戀酒色遺產僅20元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