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既孤老智窮,勢極正使欲與死爭......——曹丕評價劉備
作為三國中的君主,劉備給我們的印象是那種「安靜不好動、以攻心為主」的形象,畢竟在《三國演義》中他被描寫成了一個仁慈而又賢德的明君,劉皇叔仁德之名天下何人不知?
然而,事實真的是像我們所想那樣麼?恐怕不見得。
三國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梟雄曹操,就曾經用這麼一句話評價劉備——天下英雄,唯有使君與操耳。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在曹操看來天下能稱為英雄豪杰的諸侯就只有他和劉備,其他人不過都是土雞瓦狗罷了。
歷史上的曹操看人眼光是準又狠,一眼就看出了在劉備仁德外衣之下暗藏的那顆梟雄之心,而這也是歷史上劉備的真實面目。試想一下,一個婦人之仁的諸侯怎麼可能開創蜀國這番基業呢?
因此,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劉備,其實在早年間也是個狠角色,死在他手上的大將可不少。根據初步的計算,最少有5個大將死在了他的手上,那麼這五位大將分別是何人呢?
眾所周知,因羅貫中對蜀漢的偏愛,把劉備寫成了一個仁義的君主,《三國演義》小說中有關這樣的證據很多。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玄德被呂布擊敗后便投靠了他,進而與漢獻帝搭上了關系,劉協求助劉備挽救大漢于危亡,「衣帶詔」就這樣發生了。
當時,劉備不顧勢力極大的曹操,想要通過「陰謀」的方式將其除掉。奈何,此事還沒有正式實施便暴露了,曹操先發制人殺了漢室許多人,劉備在危機中則逃走了。
逃走后的劉備來到荊州牧劉表處,靠著他給的新野小城發展勢力,當時劉表已經垂垂老矣,荊州大業無大才可以接替,他便想讓劉備接手。
劉備對荊州垂涎已久,而這此地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得益彰,但出于大義的他還是沒有這麼做,視乎在劉備的三觀中他可以從曹操手里重新奪回荊州,但卻不能搶奪自家人的荊州。
同一時間,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南下,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實力弱小的劉備不得不南下江陵,并且聯合東吳的孫權與曹操進行抗衡。
這一時期新野一帶的很多百姓自發跟著劉備南逃,從新野到長坂坡數十萬百姓浩浩蕩蕩,雖歷經磨難但最終坐上了大船逃出升天,這便是有名的「攜民渡江」。
「衣帶詔」體現了劉玄德的忠君愛國,「攜民渡江」體現了他的愛民如子,像「三顧茅廬」還體現了他渴望人才,總的來說羅貫中筆下的劉備集仁義道德于一身,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
《三國演義》前幾個回合中,劉備三兄弟聯手救下了一位客商,還從那位客商的饋贈中獲得了追隨自己一生的武器.
劉備用的是「雌雄雙股劍」(鴛鴦劍),這一對劍自始至終都沒有飲過血,也是仁義的一種體現。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劉備的一對雙劍雖然不像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一樣馳騁疆場,但也不是只有自保之力的小菜鳥,他也是有上陣殺敵的能力。
真正的三國歷史上,劉備劉備的戰斗意識很強、也很恐怖,一旦決定要動手就絕對不會給對方留下一絲生機,曾有很多大將死在他的劍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張角引領了黃巾起義的浪潮,大將楊奉便是出身黃巾。一開始他追隨張角一起舉義,只可惜張角死得早,張梁、張寶兩兄弟又沒有其兄的那份才干。
就這樣,黃巾舉義很快在皇埔蒿和董卓等人的圍攻中被平息下去,楊奉趁機跳槽跟了董卓。呂布殺了義父投靠董卓,后者便更換了保鏢,把楊奉分給了李傕為副將。
奈何,呂布在王允的挑唆下殺死董卓,王允則趁機想要追殺李傕等人,結果卻被李傕等人先發制人逼死。李傕、郭汜為了爭奪漢獻帝大打出手,楊奉將漢獻帝送到曹操那里,之后他又叛變給了呂布。
相比于呂布的「三姓家奴」,楊奉才是一個很徹底的「多姓家奴」,跟了呂布后楊奉總算是老實了一些,開始安分地替他效力起來,有了幾年的安穩生活。
可是,後來呂布被曹操擊敗,無立足之地的他強占了劉備的徐州,雙方之間發生了大戰。在一次戰斗中,楊奉奉呂布的命令去討伐劉備,卻沒想被劉備一劍封喉、當場被殺,結束了跳槽的人生。
劉備殺死楊奉之后,面對呂布的大軍根本無法抵抗,最終只得去投奔曹操,看在昔日情分上曹操倒也接納了劉備,然而后者終究不是甘心寄人籬下的主。
他一直在尋找機會能夠逃出曹操的手掌心,機會最終還是被他等來了。袁術稱帝引起天下諸侯的不滿,劉備趁機上表漢獻帝請求去征伐,漢獻帝同意并允許。
劉備出兵之前,曹操派了車馬與之同行,一來作為副將幫助他,二來就近盯住他。劉備本身就是暗藏著野心,哪里能容忍曹操在自己身邊安插一顆釘子。
不過,當時他還是以攻打袁術為主,就沒與車輿一般見識,畢竟車輿也是一位大將有利用價值,然而劉備殺車冑的計劃卻在心中慢慢形成。
果不其然,攻打完袁術后車冑的利用價值消耗殆盡,為了擺脫曹操的控制,劉備一不做二不休將他給殺了,就這樣車冑成為了第二個被劉備殺死的大將。
劉備成功奪回自己原來的領地徐州(殺死車馬后),暫時有了一段安寧額太平日子,但曹操面對逐漸作大的他又怎會善罷甘休,必然要將其扼殺在搖籃中。
為了處理劉備,曹操派人通知南陽太守蔡陽進攻劉備,蔡陽接到命令馬不停蹄地趕往了徐州。可惜的是,蔡陽雖然是曹營的大將,但和劉備比起來差的還是太多了。
此戰過后不僅被劉備所殺,還在兵敗后白白送給了劉備幾萬兵力,榮幸地成為了死在劉備手下的第三位大將人物。
當然,此戰依舊沒能讓劉備徹底強大,張遼、徐晃等人的到來把他打到了新野,這才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
赤壁一戰,劉備和孫權聯手消滅了曹操的大軍,算是東山再起并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他以荊州為跳板進入蜀中作戰,先后吞并了益州、西川等地。
原本在蜀中的作戰計劃很順利,奈何張松叛變被劉璋發現進而被殺,雙方撕破臉一場大戰在所難免。劉備吞并蜀中的野心也不再掖著藏著,打著為張松報仇的旗號直接向劉璋發難,開始進攻西川。
當時,涪水關的守將是楊懷和高沛,劉備兵臨城下后,二人認為涪水關的無法抵擋他們的鋒芒,要想取勝唯有智取,二人企圖利用假投降來行刺劉備。
可是他們似乎過于高估自己、看貶劉備,更何況當時劉備的身邊還有龐統陪著,二人的計謀很快就露出了馬腳,劉備親自用佩劍殺了這倆人。
殺了楊懷和高沛之后,劉備很少再動手了,因為那時的他已經創業大成、猛將如云,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他也沒有必要像以往以身犯險、親自作戰。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的歷史,或許劉備很少主動殺人,也或許他的仁德之名并不是作秀,但他并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為國為民,或許不是一流高手,但絕對稱得上是「角色高手」。
有一句話叫做「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他少年時一直跟著母親織席販履為業,生活條件非常的艱苦,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貧苦之家的劉備很難有兼濟天下的心,滋生出的更多是野心。
三國時期的涿郡是邊郡,那里盜賊橫行、戰爭不斷,唯有武力勇猛的人才會有立足之地,唯有城府極深的人才能稱霸一方,劉備就是這樣一個「狠人」。
關羽的真實身份是怎樣的?他是在家鄉殺了人然后逃到了涿郡,可這樣一個人劉備都敢用,可以想象他的心機與人生準則是怎樣的。
很多時候歷史以成敗論英雄,黃巾起義中劉備鎮壓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開始了傳奇的人生。
后期他更是與曹操、孫權展開了角逐,并建立了蜀漢基業,早期的一些「宵小之事」才會被人忽略,就好比漢高祖劉邦。
古人崇尚「名正言順」四個字,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算是皇室宗親,曹操與孫權只是軍閥割據實為「漢賊」,一來一回的反襯下劉備就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
再加上,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描述與影響,皇叔就成了現在的「仁義」形象。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若劉備真像大家所想的那樣,他也很難成就蜀漢大業。
總得來說一句話「武功弱的人能混三國嗎?」《三國志》也記載「劉備勇而志大」,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