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監張居翰:宣讀圣旨時故意讀錯一個字,卻救下近千人的性命

hhh 2022/10/09 檢舉 我要評論

提起 太監,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往往是 聲音尖細、形象刻薄,第二印象,則是 亂權朝綱、欺瞞上下。總之,這一身份的人只要出現,似乎就不會有什麼好事發生。

而中國的歷朝歷代,幾乎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會有一兩個 「驚才艷艷」得太監,對整個國家的發展都造成嚴重影響,但并非所有太監都是奸佞小人。

在古代歷史上的太監之中,也曾出現過一些善良的太監。比如, 唐朝太監張居翰,僅僅只是在宣讀圣旨的時候,讀錯了一個字,就將數千人從鬼門關面前拉回來。

要知道他的這樣的行為,需要承擔的風險,可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大。一旦被人發現假傳圣旨,勢必會判死刑、誅九族。

張居翰

古人進宮當太監,大多是因為家境貧困、無以為繼后,只能無奈選擇進入凈身房,討要皇宮之中的差事,張居翰也同樣如此。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當時他能夠進入皇宮,主要還是依靠了 掖廷令張從玫的幫助。

至于兩人之間究竟有何謀劃,史書無記載、后人也無從知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進入皇宮后的生活,如魚得水。

在極短的時間內,張居翰便獲得了 唐僖宗李儇(唐朝第19位皇帝)的關注,成功從一名普通太監,晉升為 容南護軍判官

升官后,原本在唐朝后宮中,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張居翰,也擁有了上桌和他人對談的資格。只不過張居翰遠比他人更加低調,全沒 「職務高升」的驕傲,也沒有對于權利的貪戀和野心。

也正是因為這種質量,讓他即便成了皇帝眼前的紅人,也沒什麼人與他結仇。

到了唐朝 唐昭宗年間,張居翰依舊保持著不爭不搶、明哲保身、踏實做事的風格,深受皇帝的喜愛。

為此,唐昭宗還刻意安排他去幽州督軍,讓唐昭宗沒想到的是,張居翰這一去幽州,竟然再也不會歸來。

因為張居翰這一去,便與幽州節度使 劉仁恭相見如故,于是劉仁恭直接上奏唐昭宗,希望能夠將張居翰留在身邊。

原本這樣的請求,完全就是在打皇帝臉,可苦于劉仁恭位高權重,唐昭宗也只能忍痛割愛。畢竟此時的張居翰和劉仁恭,關系好的和親兄弟一樣。

等到后來 軍閥朱全忠與宰相崔胤,架空唐昭宗,并想要處死全部太監的時候,還是劉仁恭出力保護了張居翰。

隨機應變

那麼張居翰又是如何利用假傳圣旨的方式,拯救了近千人的性命呢?這還得從他隨機應變的本領開始說起。

在幽州地區生活三年, 朱溫發兵大舉進攻劉仁恭,寢食難安的劉仁恭,連忙將張居翰叫來商議對策。

而張居翰也不含糊,立即對劉仁恭表示,一家之力難以御敵,不如與晉王共商大計。

可想要完成 合縱連橫,那就必須要有說服對方的口才才行。否則晉王勢大,并且他暫時不會受到任何威脅的情況下,又怎麼會輕易幫助。

唇亡齒寒的確是危機,但爭取更多的利益,才是談判桌上最終的目的。張居翰臨危不亂,真就幫助劉仁恭解決了此次困難。

而他的能力,也因此被 晉王之子李存勖看在眼里。

后來, 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 后唐,成為 后唐開國皇帝,后唐莊宗。之后,李存勖還將張居翰也收復到皇宮之中。

對于晉王李存勖而言,外有眾多大臣為后唐出謀劃策,內有張居翰分析利弊,后唐天下豈不是更加穩固。

只是還沒等他高興多久, 李嗣源便起兵反叛。為解決這一隱患,李存勖決心出兵御駕親征,勢必要親自砍下李嗣源的頭顱。

可出征在即,李存勖又擔心王衍也會趁機謀反,于是連忙下令

「王衍一行,并宜殺戮」。

王衍 畫像

要將王衍一行人,全部殺掉?這可把張居翰嚇了一跳,畢竟跟隨王衍前來的一行人,可足有近千人,絕大部分還都是女人和孩子,自己怎麼下得去手。

只是皇命在即,他又不得不為。于是他故意將王衍一行中的 「行」念錯成「家」,如此一來, 便保全了數千人。

好在事發以后,王衍已經死去,李存勖倒也沒太在意這件事情。佛語有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張居翰的作為,值得人們的肯定。

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后人評判太監的時候,往往都會從太監個人的角度出發,并不會牽連到所有太監。職位權力在手,究竟救人還是殺人,不也都由個人說了算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