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20日,洛杉磯的一座別墅中傳來慌亂的腳步聲與陣陣哭聲。這座別墅的主人去世了。消息傳開,眾位政商界名人均表示了哀悼之情。
她是誰?她緣何能得到如此眾多名人的禮敬?
隨著這位別墅主人的身份逐漸曝光,她悲情但傳奇的一生也逐漸被眾人知曉。她就是張學良的原配妻子——于鳳至。
于鳳至
1897年6月7日,奉天懷德富商于文斗家中傳來嬰兒的哭聲,一個女孩降生了。
于文斗非常開心,他已經有了兩個兒子,一直盼望著能夠有一個貼心小棉襖,現在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于家在當地很有聲望,于家三代都頗有經商天賦。
家大業大的于家在于文斗的經營下,產業更加豐富,資產更加豐厚。
于文斗思想開明,對子女教育一視同仁。他膝下共有二子一女,三個孩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于鳳至亦是其中的佼佼者。
于鳳至熟讀諸子百家經典,能文善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才女。
張作霖
于文斗頗具俠肝義膽。1902年,徐世昌派張作霖剿匪,張作霖因一時疏忽中計,被匪徒圍困,于文斗協同吳俊升一起將張作霖救出,三人遂成為生死之交。
張作霖到于家做客,偶見于文斗正與他的小女兒討論詩作。
他見于文斗的小女兒于鳳至長相清麗,談吐不凡,頓生喜愛。
待拿過小詩一看,詩又寫得極好,喜愛之情更上一層樓。
想到家中小兒尚無婚配,且兩人年齡相仿,便想與于文斗結為親家。
于文斗欣然答應。
就這樣,兩個從未見過的少年少女,在雙方父親的撮合下,未來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
張學良
張學良對這一由父親張作霖包辦的婚姻并不滿意。
張學良風流成性,崇尚自由,對于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于鳳至有著天然的偏見。
他多次抗爭,與張作霖大吵大鬧,均不奏效。
1915年,年僅15歲的張學良在抗爭無果的情境下與于鳳至結婚。
張家人口眾多,往來賓客非富即貴,人際關系復雜,但于鳳至情商極高,將各方面的關系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于鳳至賢惠孝順,自嫁入張家,既孝順公婆,又悉心照料眾多弟弟、妹妹,對仆人也態度親和,受到張家上上下下所有人的敬重。
張學良一開始經常將對這場婚姻的不滿發泄到于鳳至身上,但大度寬容的于鳳至并不與他計較,噓寒問暖一個不少。
張學良一個拳頭打在棉花上,漸漸也改了態度,終于能與于鳳至和平相處了。他們共同孕育了三子一女。
與其說張學良和于鳳至之間是愛情,不如說是親情。
于鳳至無微不至的照顧感動了張學良,但并沒有改變他。
張學良依舊到處風流,紅粉知己不斷。
于鳳至對此并非毫不知情,只是教養和三從四德使她將不滿和失落埋藏在心底,仿佛不聽、不看,那個風流成性的張公子便不存在。
她既然無法留住丈夫的心,那便當好帥府的女主人吧。
于是,于鳳至更加用心地處理帥府的事情,甚至對于張學良的公事,她也能指點一二。
于鳳至張學良
直到那個女子的出現,于鳳至才真正慌了神。
1927年,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趙一荻)一見鐘情,感情迅速升溫。
張學良回到奉天后,趙一荻甚至不顧自己與全家人的顏面,義無反顧地追到奉天以期長伴張學良左右,逼得其父趙慶華與她斷絕關系。
面對一個十幾歲少女的苦苦哀求,于鳳至一開始是拒絕的。
她雖能忍受張學良花天酒地,但她卻忍受不了自己的丈夫帶著其他女人登堂入室。
趙一荻跪倒在地,淚如雨下,楚楚動人,張學良也態度堅決。
面對郎情妾意的兩人,心軟大度的于鳳至最終還是答應了。
自此,張學良與趙一荻這一雙佳人同進同出,朝夕相伴,而于鳳至孤獨地在帥府中陪伴著張家的長輩。
很快,趙一荻生下了一個兒子,張學良欣喜若狂地將這一消息告訴于鳳至。
于鳳至心痛滴血,卻面含微笑地恭喜張學良,第二天便派人將趙一荻母子接入府中,待她如親姐妹。
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
「西安事件」和平解決后,張學良被蔣介石限制了人身自由。
于鳳至不顧自身安危,義無反顧地攜帶子女回國,想盡辦法營救張學良。
她飛抵南京,求見蔣介石,卻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
她給宋美齡發電報,希望其能施以援手。營救不成,她便陪伴著張學良由溪口輾轉奔波多地。
最終張學良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之后改為長期幽禁。
趙一荻原本也想留下來陪伴張學良,但張閭琳(趙一荻與張學良的獨子)當時年齡太小,需要母親照顧,于鳳至就勸說趙一荻到上海照顧幼子,自己留下照顧張學良。
三年的幽禁生活,身份的驚天巨變,囚禁生活的悲憤抑郁,導致于鳳至身患乳腺癌。
1939年,于鳳至赴美求醫,轉由趙一荻照顧自己的起居。
自此,于鳳至與張學良天人相隔,不曾再見。
赴美求醫后,于鳳至雖然在宋美齡的幫助下得到了最好的救治,但傳統思想使得她不愿做[乳.房]切除手術,于是病情反反復復,身體始終難以完全恢復。
不得已接受了手術之后,身體大不如前,晚年只能靠輪椅出行。
大病初愈的于鳳至為了生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決心在股市中闖一闖。
她不愧為于家人,于家的經商血脈在她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在股市中掙了錢之后,她又拿著錢去投資地產,很快,于鳳至就積累了很多財富。
在這段時間中,她從未放棄營救張學良,她在美國東奔西走,只想救張學良出苦海。
她一直期待著與張學良重逢,可是等來的卻是一封信,一封讓她肝腸寸斷的信。
1961年,于鳳至與張學良的女兒張閭瑛赴台灣探望張學良,父女二人道盡傷心事后,臨別時,張學良拿出了一封信,他說自己想給趙一荻一個名分,他將失婚的決定權交給于鳳至。收到信的于鳳至傷心欲絕,一夜未眠。
收拾好心情后,她提筆簽字,同意與張學良失婚,同時親筆書寫了一封書信,信中充滿了對趙一荻的贊美。
趙一荻
1964年7月4日,追隨張學良半生的趙一荻終于如愿與其結婚。
這一天,隔了大半個地球的于鳳至雖然不能親自到婚禮現場,但心思也被這場盛大的婚禮緊牽著。
縱使簽了失婚書,縱使張學良娶了新人,縱使她對趙一荻贊賞有加,縱使她與張學良余生再無相見的可能,但在于鳳至的心里,她與張學良并未失婚,張學良依舊是她的丈夫,她依舊是張學良的妻子。
1990年,于鳳至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
自她赴美求醫,股市拼殺,投資地產,到如今魂歸故里,50年已經過去了。
在這漫長的五十年中,她與張學良始終未曾再見一面,而于鳳至依然很牽掛張學良。
于鳳至將自己的巨額財富盡數留給張學良,甚至要求在她的墓穴邊為張學良留下位置——榖則異室,死則同穴。
她的墓碑上刻著的不是「于鳳至」,而是「張于鳳至」。
多年以后,張學良來到墓前緬懷前妻,看到墓碑上留下的四個字,張學良泣不成聲,老淚縱橫。
2001年,張學良與世長辭。
他的后人將他葬在了夏威夷東海岸,與他同穴的是趙一荻。
他們的墓穴與于鳳至的墓穴相隔甚遠。
「生同衾,死同穴」的傳奇愛情發生在趙一荻與張學良之間,而在于鳳至與張學良之間發生的僅是一場追逐游戲。
于鳳至的一生,是忠貞二字的真實寫照,是三從四德的最佳代表。
面對這一場包辦婚姻,張學良與于鳳至的態度從始至終都是截然不同的。一開始,張學良便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于鳳至則是順從。
婚后,張學良紅粉知己不斷,于鳳至以忍讓大度的態度對待。
到了晚年,張學良以「不太和氣」「嫁錯了人」之語評價他與于鳳至的婚姻,于鳳至則認為她與張學良婚后的生活十分和諧。
二人對婚姻生活的態度如此不同,不僅是因為兩人性格的不同,更是因為兩人關系的不對等。
于鳳至在家順從父親,出嫁順從丈夫,以父為天,以夫為天,將自己全身心奉獻給丈夫,唯獨對自己不夠好。
她的一生,感動了我們,感動了自己,甚至也感動了張學良,但是沒有改變張學良。
她的一生也是舊時代深受三綱五常思想毒害的女子的寫照。
不過,這大概也是我們這些看客的心思了。我想,于鳳至在做這些飛蛾撲火般的事情時,內心應該是愿意的,不然她也不會希望與張學良合葬了。
她為自己的愛人付出一生,臨死也不會后悔。
她的一生是沒有遺憾的,美貌、才情、見識、事業,她樣樣都有,雖然沒有丈夫的愛,但丈夫也對她足夠敬重。但如果有來生,于鳳至還會希望遇見張學良嗎?
于鳳至
于鳳至對張學良如此付出,究竟是因為情根深種,還是因為三從四德的思想在作祟?亦或兩者都有?于鳳至漫長歲月的等待,感動了無數人。可作為新時代的女子,我們勢必不要做于鳳至式的女子。
我們應該像華平女高的校訓所說的那樣,做高山而不是做溪流,立于群峰之上,俯視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