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大封功臣之后,便經常在洛陽一帶游玩。他從洛陽南宮的樓閣上向下望去,發現將領們經常坐在沙地上議論,等自己下去后卻又都不說話了,問他們在討論什麼,他們也都支支吾吾的。劉邦很好奇,便問一邊的張良:「這些人在說什麼呢?為什麼要這麼躲著我?」
張良說:「陛下難道看不出來嗎?他們是在商量怎麼造反呀。」
劉邦很奇怪:「天下剛剛平定,這些人也是立下大功的,怎麼又要造反呢?」
張良說:「陛下您以一介布衣成為天下之主,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這些人。現在陛下您當了皇帝,封賞的卻都是蕭何、曹參這些和陛下很親近,關系很好的人,而所殺,所排斥的那些都是和您關系不好的人。所以這些將軍們就在計算自己的功勞,他們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害怕陛下封賞不到他們。又害怕因為自己之前的過失而被誅殺,就聚在一起討論謀反了。」
要知道,劉邦當初也不過是個小吏,在家鄉備受排擠。許多大臣其實之前都跟劉邦有過矛盾,甚至侮辱過他。 現在劉邦成了皇帝,封賞的又都是自己的親信,因此擔心自己被清算也是很正常的。
劉邦想想也確實有道理,便問張良說:「既然如此,那總不可能把他們每個人都封賞了吧?國庫現在也承擔不起呀。」
張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了劉邦一個問題:「誰是陛下您十分憎恨的,而群臣又都知道陛下您憎恨他的人物?」
劉邦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自然是雍齒了。此人和我有宿怨,經常侮辱我,還曾多次背叛我,我早就想殺他了。但想到他立下了那麼多功勞,又有些不忍心。」
張良便說:「既然如此,那就請陛下先封賞雍齒吧。大家看到像雍齒這樣的人都能受到封賞,也就知道自己早晚也能受封,就能放心了。」
劉邦其實還是有些不爽,畢竟這個雍齒他實在是不喜歡。但想到江山社稷的穩定,他還是為雍齒擺酒設宴,封他為什邡侯。之后又放出消息,說已經在催促丞相、御史等人抓緊評定功勞,施行封賞了。群臣聽說后果然都十分高興:「雍齒那種人都能受賞,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那麼問題來了,雍齒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做了什麼呢?劉邦為什麼這麼憎恨他呢?他能夠善終,真的只是因為張良的一句話嗎?
雍齒也是沛縣人,與劉邦是同鄉。但是跟出身平民家庭的劉邦不同,雍齒可是沛縣的豪強,家族在沛縣傳承了多年,可以稱得上是世家大族。雍齒和劉邦算是同輩人,但他從小就看不起劉邦,認為劉邦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不過是個小混混而已。當然這其實也不算是冤枉了劉邦,畢竟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曾經也是這麼認為的。
雍齒看不起劉邦,自然更看不起樊噲等劉邦的小跟班。他主要跟沛縣的「名士」交往,也就是與自己同屬世家大族的那些人,比如王陵。王陵曾經被劉邦視為「大哥」,但也看不起劉邦,經常跟雍齒嘲笑劉邦,甚至當面羞辱他。而更有意思的是,這位王陵後來跟雍齒一樣,成為了劉邦手下的大臣,也被劉邦封了侯。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別看戰國和漢朝之間好像隔了很長時間,但其實從戰國時代結束到漢朝建立還不到二十年,而劉邦也只比秦始皇小三歲而已。因此劉邦、雍齒、王陵等人的成長時期,其實就是戰國末期,秦始皇逐漸統一天下的這段時間。這些人目睹著秦始皇重新統一了混戰數百年的天下,建立起了不朽的功業,紛紛感到十分羨慕。 劉邦就曾說過:「大丈夫當如是也!」而雍齒、王陵等人顯然也是相同的心境。
只不過在秦始皇在位期間,他們顯然沒有這個機會,只能乖乖俯首稱臣。但可能連劉邦都沒想到,那個看起來無比強大的秦王朝會崩潰得如此之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此后秦朝迅速陷入了自由落體般的衰落與崩潰之中。秦二世繼位后,秦朝的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就在秦朝忙于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六國舊貴族和地方豪強也紛紛起兵,謀求稱霸一方,劉邦、雍齒、王陵等人的機會來了。
陳勝吳廣起義不久后,劉邦也趁機起兵反秦,被推選為沛公。秦國的泗水郡監帶兵來圍攻劉邦,結果反被劉邦擊敗。劉邦趁勝追擊,又攻下了薛縣。在此期間劉邦命令雍齒駐守豐邑,保護自己的后方。
然而,雍齒一直以來就不服劉邦,根本不想聽從劉邦的調遣。他認為自己才是沛縣的豪族,劉邦不過是個亭長,怎麼就爬到了自己上頭,憑什麼就對自己頤指氣使?雍齒對于劉邦的指揮很不滿,只不過大多數人都聽劉邦的,他也只得暫時屈服。
現在劉邦帶兵在外征戰,雍齒便感到機會來了。此時各地都有義軍反秦,但這不代表義軍之間就是聯盟關系,事實上義軍成分復雜,各懷鬼胎,在與秦軍交戰的同時,義軍內部的火并也時有發生。陳勝就派了手下的將領周巿來平定魏國故地,來到了豐邑附近。周巿派人對雍齒說:「豐邑這地方的人,以前就是從魏國大梁遷徙過來的,現在魏國已經快光復了。雍齒你如果現在向我們投降,我們就封你為侯,允許你鎮守豐邑。不投降,我們就帶兵攻城,把豐邑給屠殺干凈!」
其實周市所率領的部隊并非陳勝的主力,而雍齒率兵駐扎于堅城之中,如果固守城池的話,未必沒有勝算。但之前說過,雍齒本就不服劉邦,怎麼可能甘心為他守城?于是雍齒就順勢投降了周市,搖身一變又成了魏國的將領,繼續鎮守豐邑。
而另外一邊,劉邦在反秦戰爭中節節勝利,接連攻下了數座城池,把秦朝的地方長官都殺了。結果回頭一看,這才發現「家被偷了」,后院起火,豐邑這座重鎮歸屬了魏國。魏國雖然也是反秦義軍的一員,但同時跟劉邦也是敵對關系。豐邑地位重要,又儲備著大量物資,其失陷對劉邦造成了很大打擊。他十分憤怒,痛恨雍齒和豐邑子弟的背叛,當即帶兵回來攻打豐邑。
然而雍齒當初在抵抗周市時十分消極,輕易就投降了。結果他在抵抗劉邦時反倒十分頑強,劉邦數次猛攻豐邑,都沒能攻下來,只得退兵。劉邦回到沛縣后就氣病了,經常對人訴說他對雍齒的痛恨。
到了公元前208年,劉邦重新振作起來,揮師攻打碭縣,三天就攻克了。在收編了碭縣的士兵后,劉邦又攻克了下邑縣。此后劉邦認為時機成熟,再次領兵圍攻豐邑。畢竟豐邑的位置對于劉邦而言實在太重要了,然而豐邑在雍齒的經營下被守得如鐵桶一般,劉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還是沒能攻克豐邑。
不過,隨著陳勝的兵敗和項梁的崛起,豐邑周圍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劉邦向項梁求助,與項梁聯合進攻豐邑。豐邑成為了一座孤城,而且得不到任何支援。雍齒也不傻,他也不愿給陳勝殉葬,便倉皇逃往魏國,劉邦終于拿下了一直以來如同眼中釘一般的豐邑。
此后雍齒又作為魏國將領多次與秦軍和劉邦交戰,在一次兵敗后,雍齒又投靠了趙國。但雍齒很快就發現,這些六國舊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實在是腐朽不堪,不比秦朝好到哪里去,這些君主也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他也發現在這個亂世中自己這個地方豪強其實也不算什麼,缺乏自立的本錢,便產生了投靠一位明君成就大業的想法。
陳勝雖然兵敗而亡了,但反秦戰爭仍在繼續,且聲勢越來越浩大。到了公元前207年,劉邦、項羽兩路義軍西征,目標正是秦朝都城咸陽。項羽「破釜沉舟」,重創了秦軍的主力,卻因為繞了遠路,沒能及時趕到關中。而劉邦則由南陽攻向咸陽,由于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劉邦遇到的阻力較小,一路攻入了關中,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于是到了公元前206年諸侯會師灞上的時候,趙國將領雍齒見劉邦攻下了咸陽,堪稱反秦首功,便轉頭又投降了劉邦。劉邦此時其實還是十分痛恨雍齒——他并沒有忘記幾年前雍齒背叛自己的事情,但此時正是用人之際,雍齒這樣的豪強也有爭取的價值,劉邦也就忍了。他依舊任命雍齒為將領,和自己一起出關平定諸侯。雍齒也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他多次率軍出征,立下了不少戰功。
但在楚漢之爭初期,劉邦經歷了不少失敗,尤其是彭城之戰,劉邦被項羽打得一敗涂地,連家小都不顧了,狼狽而逃。雍齒此時又覺得項羽似乎才是那個可以統一天下的人,便轉頭又投靠了項羽,再次背叛了劉邦。劉邦本來覺得自己能饒恕并重用雍齒就已經很寬大了,聽說對方又背叛了自己,差點氣暈過去。
但是劉邦的意志也很頑強,他挺過了彭城大敗后的危急時刻,勢力又重新發展起來。他不斷聯絡各個對項羽不滿的勢力,對項羽進行孤立,到了楚漢之爭后期,形勢又開始有利于劉邦。雍齒一看形勢不好,果斷又拋棄了項羽,對其反戈一擊,再次投靠了劉邦。此后他又多次隨劉邦征戰,立下了不少戰功,直到漢朝完成統一。
但劉邦對雍齒的觀感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如他所說,他多次有過殺掉雍齒的想法。年輕時的舊怨也就算了,雍齒在後來也曾多次背叛他,實在令他憤怒。但考慮到雍齒當初對項羽的反戈一擊也起了不少作用,也確實功勞不小,這才一直容忍著雍齒。
于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張良建議劉邦,既然您如此痛恨雍齒,那就干脆封賞他好了。而劉邦也是從善如流,真的給雍齒封了侯,從而穩定了人心。
那麼,雍齒最后的結局如何呢?不知是為了明哲保身,還是確實被劉邦打動了,在此之后雍齒就一直對劉邦服服帖帖的,沒有什麼出格的舉動了。這可能也是他後來沒有被劉邦清算,最后得以善終的另一重要原因。
雍齒去世后,他兒子承襲了他的爵位,此后什邡侯這一爵位一直傳到了雍齒的曾孫雍桓。不過這個雍桓就沒有那麼明智了,在漢武帝攻打南越的戰爭中,雍桓拒絕參與,後來又曾在祭祀中違背漢武帝的意見,最終被剝奪了爵位。但總體而言,雍齒的結局已經比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