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派下分嫡庶,庶是旁枝嫡正龍。足趾未曾登絕頂,如何辨認嫡庶蹤。庶是旁枝為外從,嫡子必居堂奧中。此是大法論嫡庶,未是窮源尋極致。」——何夢桂《贈地理錢季實》
中國古代素有「嫡庶有別」的說法,再加上男性社會地位高于女性導致的「重男輕女」。
導致很多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既然古代嫡優于庶,子優于女,那麼嫡女和庶子誰的地位更高一些呢?
要討論「嫡庶」,就必須得搞清楚中國的宗法制度。據悉宗法制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當時王公貴族為了更方便管理家族,直接確立嫡庶制度。
從這以后,長幼嫡庶的觀念就沿襲了下來。在中國人類文明發展早期,社會雖然逐漸轉變為男權社會,但當時的女性并不會被剝奪讀書參政、帶兵打仗的權力。
后來西周建立,嫡庶長幼的等級被正式記錄于《周禮》之中,再加上分封制也開始實施,這就導致嫡子的地位要遠遠大于庶子。
而女子雖然不會像以前那樣,擁有與男子較為平等的地位,但她們的生活依舊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等到春秋戰國以后,嫡庶觀念便開始不斷完善、嚴苛。相比于庶子以及庶女而言,嫡子和嫡女享有更多的特權。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庶子和庶女的地位很難得到提升,除非他們與家族的榮辱休戚相關,或者是他們的母親變成了正妻。
雖說嫡女的地位要比庶女更高一些,但隨著和親以及陳朱理學的推行,即便是嫡女,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一直處于下降狀態。
對比那些普通家族的女子,貴族女子似乎要更加倒霉一些,因為她們大多數都會被送出去聯姻或者和親。
另外,古代不僅講究嫡庶長幼,同時還非常重視「門當戶對」。雖說歷史上也出現過「灰姑娘」或者「灰小子」,但當時的大潮流就是「娶妻娶賢,納妾看色」。
正妻在府中的地位永遠比妾室高,且男方也不會像小說或者影視劇中那樣「寵妾滅妻」,因為他們并不想遭受妻子家的報復。
也就是說,從家庭地位上來看,嫡女的地位要比庶子高,而庶女的地位則比庶子還低一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哪怕庶子的娘再受男方寵愛,但庶子依舊不能肖想嫡子或者嫡女所享有的特權,除非他們的母親能夠被抬成平妻或者正妻。
當然了,倒也不是說庶子和庶女就永遠低嫡子嫡女一等,嫡女不管在娘家的地位如何,等她嫁人之后,就變成了夫家的人。
不僅沒有辦法繼承家中財產,且要是遇上不知上進的丈夫,余生會過得非常不順。庶子雖然地位沒有嫡女高,但至少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宗嗣家族繼承權。
至于庶女,她們雖然在家里的地位沒有多高,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家庭不會過于嚴苛的要求庶女,不少庶女在家中就像是透明人一樣。
雖說有時候因為自己的地位較低,會受到其他人的苛待,但很多庶女不用像嫡女那樣被當成聯姻或者和親的工具,這對于她們而言無疑是一種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