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11歲康熙和赫舍里大婚。但誰也沒想到,洞房花燭夜,康熙剛進屋子就飛奔而出,窩在孝莊宮里不肯走:「祖母,她太丑了!」
孝莊很無奈地看著孫子,最后,緩緩開口,只說了一句話:「你還要江山麼?」
11歲的康熙苦思片刻,最后定了定身子,說:「那我去養心殿吧!」
此后,他不聽任何人的勸阻,一連好幾天都睡在了養心殿。
可憐的赫舍里皇后,新婚好幾天,都是孤枕難眠。
——
也不怪康熙的反應這麼大,他和赫舍里皇后,本質上就是一樁政治婚姻。
赫舍里皇后,是索尼的孫女。
當年,鰲拜霸道蠻橫,在朝中一家獨大。按照規矩,身為輔政大臣之首的索尼,理應出來平衡局面,壓制鰲拜。
然而,他卻以年老昏聵為由,袖手旁觀。
在這種局面下,康熙想要鏟除鰲拜的勢力,難于上青天。
為了解決孫兒的困境,孝莊想出一招妙計——聯姻。
讓康熙迎娶索尼的孫女赫舍里當皇后,就等于把索尼綁到了自己的船上,他就不得不盡心盡力幫著小皇帝扳倒鰲拜。
定下婚姻大事的這一年,康熙才只有11歲。
他不認識赫舍里,只聽說那是一個相貌極丑的女子。
但他沒有反抗。
在小小的康熙眼中,奶奶孝莊是個很厲害的女人,也是對他特別好的長輩。
祖母要求他娶誰,那他就聽話照做。
可是,他還是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洞房花燭夜,康熙剛進屋,揭開蓋頭,就嚇得跑了出來,窩在了孝莊宮里。
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也知道利害關系,可這一切,在看見赫舍里的臉時,全部轟然倒塌。
他只想跑。
一連好幾天,康熙都沒有再進赫舍里的屋子。
——
好在,赫舍里是個懂事的女子。
面對丈夫的輕慢,她不吵不鬧,也不去煩擾康熙。
她是大清王朝的皇后,每一天,她都認真完成當皇后的職責,管理后宮事宜,按時按點向祖母孝莊請安。
漸漸地,康熙認命了。
他覺得,和這樣的皇后一起,過著相敬如賓的日子,也很不錯,彼此尊重、互不干涉。
可是,康熙也沒想到,這個一開始就被自己嫌棄的女子,居然一步步得到了自己的心,還成為了自己未來幾十年人生中,不可被提及的痛。
後來的康熙,盛寵赫舍里皇后,一向穩重的他,幾度為皇后破例。
赫舍里為康熙生下了嫡長子承祜,只可惜,這個孩子命不好,早早就夭折了。
康熙哀慟到了極點。
但他害怕祖母孝莊傷心,每次見面,都臉色如常。而面對妻子赫舍里,他也不敢表露傷痛,而是和她一起清理孩子的衣物,宛若一對平常夫妻。
只有在面對大臣的時候,康熙才能稍稍放縱一下他的情緒。
遇上這樣的大喪,別的妃子都是壓著自己的情緒,趕著安慰帝王。
但在赫舍里和康熙這里,恰好反過來。
他小心翼翼安撫著妻子,生怕她為此難受。
此時,在康熙心中,他們就是一對平凡夫妻。
《圣祖仁皇帝實錄》載:(康熙十一年二月)辛巳。……皇子承祜薨。上悼之。詣太皇太后行宮問安。笑語如常。出、諭內大臣覺羅塔達曰、恐太皇太后聞之傷悼、倘諸王等聞信、前來慰朕、俱令散去。
——
1672年時,康熙正陪孝莊在湯泉療養,宮人來報:「皇后身體不適。」康熙馬上回稟了孝莊,騎馬飛奔回去看赫舍里。
堂堂帝王,在赫舍里的病床前待了一夜。
要知道,康熙把祖母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去五台山都要親自為孝莊抬轎子。
可是當赫舍里生病時,康熙卻放下祖母去陪赫舍里。
不是因為孰輕孰重,康熙只是聽從了自己內心的回答。
——
1674年,赫舍里皇后生子去世,年僅20歲。
剛剛喜得愛子的康熙,永遠地失去了皇后,驟然間大喜大悲,差點暈倒過去。
後來,在給赫舍里安排梓宮拜訪位置的時候,康熙不允許另建宮殿,非要安排在乾清宮——因為那是他居住的地方。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康熙都整宿整宿地陪著赫舍里皇后。
清初以來,一直強調漢化,其中也包括喪制。
但是在此之前,所有帝王皇族都是按照女真習俗,進行火葬。
而赫舍里皇后,是一個實行土葬的人。
我想,康熙要把赫舍里放在乾清宮,大概也是想要在赫舍里皇后下葬前,再看幾眼他的皇后吧。
有一次,朝鮮使臣來訪,康熙正在赫舍里的梓宮前面悼念,久久不愿離去,朝鮮使臣只能干等,回國后就寫了實錄:「清皇玄燁不恤國事誒……每往哭沙河宮殯后之所」。
這樣的康熙,愛得近乎荒唐。
——
沒有赫舍里的歲月里,康熙把所有的愛都轉移到了他們兒子胤礽身上。
康熙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但是能夠得到他親自指點的寥寥無幾。
可胤礽,不僅有康熙的親自指點,還有康熙的日常教養。
別的皇子,一個月能看到康熙一眼,都是罕見的,而康熙對胤礽,幾乎是又當媽又當爹。
更過分的是,因為對赫舍里的愧疚,對赫舍里的愛,胤礽剛滿周歲就被冊立為了太子。
這一制度,也是違背努爾哈赤留下的「賢者居之」的原則。
——
只可惜,赫舍里皇后聰慧、溫婉,康熙也是雄才偉略,他們的孩子胤礽卻偏偏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長大后的胤礽,成為肆無忌憚搞貪腐、搞黨派的帶頭人物。
甚至,他還背著康熙和后妃亂來。
這一切都傷透了康熙的心。
對于胤礽,康熙在愛與國祚之間掙扎。
讓胤礽當儲君,大清危矣;廢了胤礽的儲君之位,康熙心中愧對赫舍里。
最終,胤礽兩度當太子,又兩度被廢,康熙的理智戰勝了感情。
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康熙作為丈夫、作為父親,心里最溫柔的一面。
當然,這種溫柔,他只對赫舍里一個人。
——
在赫舍里之后,康熙沒有再認真地選過皇后。
第二任皇后是遏必隆之女,她當初與赫舍里同時嫁給康熙,康熙念在情分上封她為后。
但這個皇后,運氣不好,僅僅當上皇后幾個月就去世了。
第三任皇后是後來的佟佳皇貴妃,也是雍正的養母,康熙封她為后,是希望病重的她得到了喜封之后,能活得長久一些。
結果,這第三任皇后被冊封不到一天,又匆匆離世。
此后,康熙的后宮再也沒有過皇后。
或許,自從赫舍里皇后死后,對于康熙來說,誰當皇后,有沒有皇后差別并不大。
只要有幾個能管理后宮的妃嬪也就足夠了,比如后期的德妃。
——
那麼,問題來了。
康熙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赫舍里皇后呢?
我翻看了赫舍里和康熙相處的經歷,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古語有云,糟糠之妻不下堂,核心的意思在于「感恩與陪伴」。
曾經的妻子,陪伴丈夫度過了最艱難、最辛苦的歲月,所以在發達后,丈夫應當常懷恩愛之心,銘記當初的患難與共。
而赫舍里和康熙在一起的近10年,正是康熙最艱難的歲月。
他們婚姻的開端,是為了鏟除鰲拜。
因為赫舍里的加入,索尼一家正式成為了康熙的助力,盡心盡力幫著他鏟除鰲拜。
在外,赫舍里的母家瘋狂出力,在內,赫舍里又為康熙安頓好內容,讓他沒有后顧之憂。在朝堂上受阻時,赫舍里又能從政治的角度,寬慰康熙、為康熙解讀局勢。
正是在索尼和赫舍里一家的幫助下,康熙才能擒獲鰲拜,真正地掌權親政。
對于康熙來說,赫舍里就是她患難與共的女人。
這就相當于,你娶了一個老婆,老婆娘家冒著生命危險,舉全家之力為你拼事業,而老婆自己一邊做好你的后勤工作,一邊安撫好你的情緒。
這樣的女人,早就已經在氣質和格局上取勝了,根本讓你無法忘懷。
赫舍里活著的時候,康熙后宮出生了近10個孩子,其中只有兩個孩子是赫舍里生的,其余的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妃嬪。
那會的康熙和赫舍里,年紀不大,初嘗人事,應該是最「不懂事」的時候。
可是,在最「不懂事」的年紀,赫舍里并沒有爭風吃醋,還能好生照料后宮姐妹,陪伴康熙最孝敬的祖母,營造一種和樂的氛圍。
我想,後來的很多年里,康熙后宮妃嬪再多,也基本沒有出現爭風吃醋的荒唐模樣,大概就是赫舍里活著時帶好了風氣吧。
可能,就連孝莊也沒有想到,她當初為了拉攏索尼娶回來的皇后,會這麼賢惠。
而這樣稱職、賢惠、大度的皇后,正是那個時期的康熙最需要的。
女人,有更年期的門檻,因為歲月,也因為激素,更因為丈夫的態度。
但是,赫舍里的人生,停留在了最好的時光里。
她去世時,年僅20歲,有康熙的愛,有孝莊的喜歡,也剛開始享受相對穩定的朝堂。
就在康熙感覺,人生進入了完美階段時,赫舍里突然去世。
這就好像音樂停在了[高·潮]、小說停在了最精彩之處,一切戛然而止。
我想,沒有人能夠承受得住這樣的大起大落。
而這樣的遺憾,在康熙漫長的人生中,釀酒成了最難忘的回憶。
——
赫舍里和康熙的愛,源自少年夫妻的相知,患難夫妻的相守。
如果一定要問,為何赫舍里只陪了康熙10年,為何卻能讓康熙一生難忘,我認為,紀伯倫說過的一句話,應該非常貼切:
「和你一起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忘不掉。」
愛,也是如此。
如果你是康熙,你會愛上如赫舍里皇后一樣的女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