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轶事
後宮秘史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匯
历代皇帝
野史分享
三國風雲
趣闻历史
史料记载
古墓文物
全部
    
廚師為趕時間,冒險給乾隆吃了帶毛的鴨肉,沒想到卻成就一道名菜
2023/02/03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中國的美食文化可以說是非常豐富,光是菜系的劃分就有魯、川、粵、蘇、閩、浙、湘、徽著名的八大菜系,并且隨著時間的演進不斷推陳出新。 在這其中對于各大菜系的創新起進步作用的要屬封建時代的皇帝了。

作為九五至尊,對于吃的享受自然是非常的講究,他們也有著自己特殊的美食癖好。例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特別愛喝青菜豆腐,這也與他前半生的際遇有關。

朱元璋早年間起于草莽之間,受盡了生活困苦,在最危難落魄之際一碗青菜豆腐湯已經是足以飽腹的佳肴,成為皇帝后喜歡這道菜為的不過是追憶過去的歲月。

獨愛鴨肉

明代皇帝不僅喜歡青菜豆腐湯,對于鴨肉也情有獨鐘,并且關于鴨子的菜肴也日新月異。 到了清代對于這種食物就更為熱衷了,在清廷皇室之中,都瘋狂偏愛鴨肉, 各種鴨肉制作方法也層出不窮,風味各有千秋,在清朝的御膳房中,鴨子成為了必備之物。

據正史《清宮膳食檔》里記載,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獨愛鴨肉的典范。而清官的回憶中,乾隆皇帝常吃的主食有47種,副食有45種,其他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其中卻少不了鴨子的影子。

例如從菜譜上看,乾隆皇帝常吃的早點里包含鴨子的就有拆鴨爛熟面、紅白鴨子三鮮面、燕窩鴨腰三鮮面等,其他特色的鴨子菜肴也有鴨肉雜糧包等。

而到了午餐與晚膳,跟鴨子有關的菜也有鴨子白菜熱鍋、紅白鴨羹熱鍋、蟲草全鴨鍋等。

除了乾隆皇帝其他清廷成員們對于鴨子也是有著獨特的偏愛。

慈禧太后就很喜歡燜煮鴨子這道菜,這道菜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需要將鴨子宰殺然后去掉其中的心肝脾肺,然后裝入瓷罐中,用文火熬制兩天。

有些鴨子的菜肴甚至要花費三天時間制作。所謂愛屋及烏,清朝也有不少能夠制作鴨子「能人」。

慈禧太后身邊的小太監小德張就是憑借的獨特制作鴨子的秘方,贏得了慈禧的喜愛,成為了太后身邊的紅人,甚至最后成為了壽膳房的「掌案」,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小德張能夠成為慈禧太后面前的紅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擅長做燜鴨條,據當時在清宮御膳房待過的其他太監回憶。

小德張炒得一手好菜,而且處處表現得體,馭下有度,深得慈禧信任,認為需要他這樣「忠誠可靠」之人監督專管飲食之事。

冒險給乾隆吃帶毛鴨肉,沒想到卻成就一道名菜

很多名菜也是因為皇室的喜愛才被發明出來,比如干菜鴨子就是因為乾隆的一次巡游過程中,陰差陽錯被發明了出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七月初七「乞巧節」,恰逢乾隆皇帝南下江南巡游。

聽聞南方水鄉的鴨子別有一番風味,便食指大動,臨時起意前往飯館吃一頓鴨的料理。當時時間已經接近中午,鴨子的制作手段繁復, 此時負責處理鴨子的廚師卻發現鴨毛難以短時間內清除干凈,而做菜時間過長必然會惹得皇帝怪罪。

為趕時間,此時的他急中生智,臨時找到了一只處理沒有那麼細致還帶一些鴨毛的鴨子,將其下鍋,并順手往鍋中灑了一把黑干菜,用來掩飾鴨毛。

不曾想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這只是為了掩飾鴨毛,卻反而提升了這道菜肴的口味。

吃慣的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突然之間換了一個口味,干菜的質樸配上鴨肉的鮮甜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讓乾隆感受到了鴨子的鮮美,并贊不絕口,「干菜鴨子」這道名菜,便由此誕生了。

愛吃鴨子這口,一直延續到清末,末代皇帝溥儀曾在自傳中記載,當時自己僅僅7歲,在早膳的30多道菜肴中,就包含了三鮮鴨子、鴨條溜海參等帶鴨子的名菜。

清朝皇帝為何對鴨子情有獨鐘,除了口味上的鮮嫩口感外,科學一點的解釋就是鴨子富含營養,自古就有「無鴨不成宴」的美譽。

甚至還衍生了許多關于鴨子的有趣諺語:臘鴨子煮鍋里——身子爛了嘴還硬,三斤半鴨子兩斤半嘴——多嘴多舌,煮熟的鴨子——飛了等等,既富含哲理又蘊含的一絲趣味。

根據醫學方面的解釋,鴨子有著滋陰補腎的功效,特別當年鴨子養到秋季,肉心鮮美,營養豐富能夠及時補充人類所需的蛋白質,而且鴨肉性寒涼,適合體熱上火的人食用。

至于清廷成員喜歡吃鴨,想來是因為鴨肉有去火功能,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其他原因,比如慈禧,她更多的考慮的可能是鴨肉「補虛養身」的功效,而且根據野史記載慈禧也曾有過出恭不暢的難言之隱,所以調節身體也是很有可能的原因。

北京烤鴨

說起關于鴨子的菜肴,世人可能并不會知道「干菜鴨子」,甚至很多深宮之中的關于鴨子的料理因為制作工藝過于復雜或者其他種種原因普通人難以品嘗得到,但有一道鴨子的料理卻家喻戶曉,甚至被譽為國宴必備,那就是——北京烤鴨。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中國特色菜,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記載的炙鴨就已經是宮廷珍品。

而到了元代的《飲膳正要》中的烤鴨,兩者都是北京烤鴨的前身, 而北京烤鴨也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等特色為大眾所喜愛。

關于北京烤鴨的最早的記載源自于唐代,當時的權臣因為沉迷鴨子于是養了一大堆鴨子,雇了幾十個人為了養好鴨子不惜花重金在鴨子籠里鋪設銅板生火為鴨子取暖。

一日發生了意外,爐火太旺盛,沒有控制好溫度鴨子就被烤死了。但意外的是被烤熟的鴨子卻格外的香,養鴨人忍不住嘗了幾口,果然是一頂一的人間美味,索性讓伙計們把剩下的鴨子全帶走了,四散而去。

有一位伙計恰好在飯館做工,無意間又把這種制作鴨子的方式流傳了出去,至此北京烤鴨成為了民間也可以享用的菜肴之一。

到了明朝建都南京地區時,當地是風行烤鴨的地區之一,明太祖入宮后,極其熱衷于烤鴨,曾有「日食烤鴨一只」的傳聞。

宮廷里的廚師們為了讓皇帝更好的享有烤鴨,特意研制了許多中做法,比如利用谷物喂雞,用炭火燒烤,這樣烤制出來的鴨子會更為肥而不膩,皮脆肉香。

隨著明成祖朱棣篡位后,為了抵御北方的敵人,同時也為了自己的統治合法性,遷都到了北京,因為他也熱愛吃鴨,于是帶走在南京城中許多烤鴨的好手。

至此烤鴨分為了南北烤鴨流派。 分別為叉燒烤鴨與燜爐烤鴨兩派,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燜爐烤鴨以便宜坊聞名。

在嘉靖年間烤鴨由宮廷傳入了民間,便宜坊烤鴨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

而在1864年,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并創造性的誕生了「掛爐」的手法,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的烤鴨替代了原有的炭火烘烤烤鴨,這使得鴨肉有著獨特的清香,不同于炭火烤出來的焦香。

這使得北派的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南京烤鴨只能在南方地區流傳。

現如今北京烤鴨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菜,甚至成為國宴必備的菜品,雖然烤鴨技藝幾經變化,從掛爐、燜爐到現在酥而不膩,獨特的口感一直為人所稱道。

我國飲食文化一直代表的是一種傳承,小小的鴨子就衍生出多種名菜,并與各種各樣的歷史時期相交錯,有人文、地理、歷史等因素交織其中。

代表著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性與繼承性,以小見大,代表的是我們民族的內生力量。

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出海了以后,讓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原因也在此,小小的一道菜,不僅僅味道好吃,而且代表著中國的文化所在。

這也可以作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進行文化輸出,好吃的不僅僅是中國菜,還可以是菜背后的文化,讓人有更多的認同感,更有利于中國走向世界。

參考資料:

《清宮膳食檔》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食珍錄》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