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喜歡用詩詞來表達感情,有的人含蓄,詩中用語不會將情緒和感觸寫得很直白,但是用來形容或者指代感情的話,依然觸人心弦。
有這麼一首在洞房花燭夜有感而發的情詩,流傳了兩千多年, 表面看沒一個關于喜慶的字眼,但整首詩讀下來,卻句句都在透露著歡喜之情。
結婚是人生大事,婚禮當天是新郎和新娘最期待的大日子,屆時會有很多親朋好友到場,大家一起熱鬧,新郎新娘也很高興,于是 鬧洞房這個習俗便產生了。
不同于現在某些地方的惡意婚鬧,古人鬧洞房的方式很有意思,尤其是文人,他們會以玩文字游戲的方式讓鬧洞房充滿詩情畫意。
寫詩或者對對子,就是其中一項有趣的娛樂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洞房詩也誕生了。
大文豪蘇軾,就在新婚之夜給妻子獻上了夸獎她的洞房詩,妻子看了感動,賓客看了羨慕,都在贊揚這對佳人是絕配。
而這首 無喜字卻勝有喜字的詩,比蘇軾寫的經典太多了。全詩總共三章,每一章只有六句話,但句句對仗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
這首詩出自我國著名的文學集《詩經》,作者叫誰無從考證,因為是來自民間的作品,作者并不像蘇軾這樣鼎鼎有名。它流傳于先秦時期,是漢人中傳唱的一首民歌,叫 《綢繆》。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詩中全用排比句, 對仗精確到了每一個字,這樣的句子用民歌的方式唱出來,絕對朗朗上口,且充滿歡快的情感。
「綢繆」在古語中是捆和束的意思,薪指柴火,芻是草,楚為荊, 三個不同的字說的都是能當柴火燒的材料。
「三星」是群星,位置分別是: 在天上,在角落,在院戶。而良人、邂逅、粲者都指代新娘。
今夕何夕是問新郎: 今天究竟是個什麼好日子呢?你說。能讓你遇上這麼美麗的新娘。
子兮,是嗟嘆的語氣詞,三章重復使用,加強語氣,也讓韻律更為工整。新娘用了三個詞來形容,不僅表達出對她的多重贊美,也是親友們對姻緣的祝福。人們認為,新郎和新娘的邂逅是天作之合。
正所謂, 姻緣天賜,三章的最后一句,都是反復強調這段姻緣合適的話。
整篇詩中沒一個關于「喜」字的代稱,全是側面角度的打趣,讓人感到撲面而來的開心。從詩創作的角度來看,應該是親友鬧洞房時,打趣新郎信口而作。
人們會先形容了一下當天的好天氣,是夜朗星稀,接著贊美新娘,然后再是 嬉笑的口氣三連問新郎,你打算在此良辰如何對待你新娘啊?
洞房花燭夜的流程,誰都懂,但是新郎新娘肯定不可能正面回答,太肉麻了,含蓄的古人怎麼說得出口。
于是鬧洞房的人目的便達到了,鬧洞房的氣氛也因為一首情詩越發的歡樂。
古人重禮儀,對長幼尊卑有著相當強的觀念感,唯有在鬧洞房時,可暫時放下這些規矩,痛快地圖個熱鬧。跟現代的惡俗婚鬧相比,是不是文藝又有趣呢?
古人結婚不像現代人可以自由戀愛,相處很長一段時間,彼此都十分了解了才結婚,古代可能從媒人那看個畫像,聽說一下對方的相貌和人品就辦婚禮了。
為了讓一對新人在結婚當天不尷尬,于是有了婚鬧這個喜慶的行為, 目的是讓活躍氣氛,讓新人趕緊親近。
古代的鬧洞房又叫 鬧喜,希望賓客都獻上祝福, 讓這段婚姻越鬧越喜。鬧喜還能驅走邪祟,消災避難。
上至皇室親貴,下至民間百姓,結婚如果沒人來恭賀,沒有人鬧喜,那麼新人會覺得他們的婚姻沒能得到旁人的祝福。
這首先秦民歌的精妙處就在于,它用了特別 含蓄的方式表達了朦朧美,非常符合古人的思想觀念與審美,若是要回復,還能 順便考一考新郎的才華。
它作為詩可以讀得很順口,作為歌也能隨口就唱,且詩里沒特別指出新人的身份或特點,下次換一對新人,還能用。
就像我們現代適用于婚禮的流行歌,不挑人,用在誰身上都行,大家聽到的,只有贊美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