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年僅8歲的康熙登基即位,而后僅用了八年時光,就除掉權臣鰲拜奪回大權,并開創屬于自己的時代。
軍事上,康熙削弱三藩的勢力、并驅逐應對沙俄的侵擾。政治上面,讓皇權更加集中,贏得帝王和臣子之間的競爭。而民生上,在多次對外出征的同時,康熙也做到了休養生息。
除去康熙晚年在繼承人選上舉棋不定,導致九子奪嫡的局面出現之外,康熙的一生基本沒犯過什麼大的錯誤。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其中一個有趣故事,曾經其他地區上貢給康熙的一個水果,康熙倒是叫錯了名字,甚至直到今天,在念錯了三百年以后,人們依舊沒改變過來,并認為康熙的叫法才是正確的,這是哪一種水果呢?
康熙十八年,即公元1679年
,噶爾丹派遣手下士兵入侵哈密。只是整個軍事行動雖然成功,但后續的統治卻極其殘暴,給當地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傷害。
為此,哈密不少百姓都強烈希望,清朝能夠出來主持公道,制止噶爾丹的行為,并盡可能保護哈密的子民不再受到任何傷害。
剛好康熙也正有此意,于是不可避免地和準噶爾汗國爆發沖突。原本康熙還想著,盡量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雙方的爭端,讓噶爾丹投降即可。
只是考慮到山高皇帝遠,再加上權力的誘惑,噶爾丹不愿意投降。于是康熙下詔親征,正式發動對噶爾丹的進攻。但康熙沒想到,還沒真正打起來,噶爾丹就在眾叛親離中被殺。
噶爾丹部被驅逐以后,最高興的自然就是哈密地區的人民,身為哈密王的額貝都拉,眼看曾經壓制自己的噶爾丹已經死去,便立刻聯系清朝使臣,希望能夠向清朝進貢,成為
清朝的附屬。
看到額貝都拉態度誠懇,康熙便將他封為第一代哈密回王,雙方正式建立起臣屬關系,并確保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固。
等到康熙三十七年,當清政府安排巡撫大臣,來到哈密地區清查人戶,并著手編入籍貫以后,哈密王額貝都拉的激動之情,難以言喻,這說明從此以后,哈密就正式成為大清王朝的一員,再也不用為周邊國家、部落的侵擾擔驚受怕。
于是對相應大臣,額貝都拉用盡一切辦法討好他們,希望他們能夠為自己多說一些好話。
正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看到哈密王如此懂事,欽差大臣們也提點他,不妨想著進貢一些特產給康熙。對于康熙皇帝而言,金錢、財寶、美女,他根本就不稀罕,唯有各個地區之中,康熙不曾見過的地方特產,才能讓他龍顏大悅。
而這也提醒了哈密王,要說特產的話,盛產于哈密的「甜瓜」,不正好是大家都喜愛吃的水果嗎?
隨后,額貝都拉就帶著眾多護衛,以及果農一同護送特產前往京城,經過五十多個日日夜夜的歷程,這種產自新疆的「甜瓜」,也終于送到了康熙眼前。
看到哈密王以及哈密子民的心意,康熙果然欣慰不已,并詢問額貝都拉:這種瓜叫什麼名字呢?聽到康熙的詢問,額貝都拉回答:回稟陛下,此瓜尚未有名,當地人都以甜瓜為稱。
聞言,康熙品嘗一口以后表示:這麼好吃的瓜,如果沒名字的話,那就太可惜了。既然是從哈密進貢來的,那就不如叫它哈密瓜吧。
從此以后,盛產于哈密地區的甜瓜,便有了新的名字:哈密瓜。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全新的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以致于它原本的名字,根本沒多少人記得。
事實上,額貝都拉當時上貢給康熙皇帝的甜瓜,并非是哈密所產,更準確地來說,應該是鄯善地區生產的東湖瓜才對。
雖說之后雍正、乾隆等皇帝即位以后,都逐漸了解到了事實真相,可出于對康熙的尊重,他們并沒有對這個名稱做出更改。于是了解哈密瓜的人越來越多,東湖瓜或者說鄯善瓜卻無人提及。
等到了晚清時期,當腐朽的清朝對中國邊境地區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小,并且對整個國家的統治也變得越來越微弱以后,哈密地區便再也沒有向朝廷上貢哈密瓜,僅僅只在周邊幾個省份之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