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年間,人們怎樣判斷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和運勢?在無數江湖方士的盡力推動下,面相成了最常見的判斷標準之一。
不過這種標準因為偏向迷信色彩,所以現如今能接受的人并不多。對此,不妨看看老祖宗的另外一番忠告。
命苦之人如何一看便知?或許能從他自帶的一些性格特點來分析一二。
其一,倘若某個人好高騖遠,那麼此人未來的人生發展,多半會比較曲折。
有遠大的理想是好事,可在實現遠大理想與目標之前,一定要先檢視自身有沒有這個能力。倘若連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麼無論多麼值得稱贊的理想,終究只是白日夢罷了。
以篡漢的王莽為例,盡管被胡適先生稱贊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主義者,可他最終卻依舊因為自身好高騖遠的行為,而走向失敗。
暫且不談王莽篡漢的行為是否正確,就他建立新朝之后的所作所為,不太符合客觀歷史發展規律。
哪怕他的本意是改變天下民生,也不能以直接忽略絕大多數權貴的利益,來完成這件事情。的確,行動上聽起來并沒有什麼毛病,可運用到實際中,必將受到極大阻力。
當改革失去社會基礎和行政基礎,王莽不得已朝令夕改。得罪了權貴,百姓也不支持他。
曾經民間爭相稱贊的官員,后來卻變得人人喊打。這不僅是時代的局限性影響,同時也是王莽自討苦吃。
秦國為何能統一六國,不是秦始皇個人有多麼厲害,而是奮六世之余烈后,最終積累出來的力量。王莽想要做出改變,也根本不可能僅用一個朝代的時間就完成。
或許他只需要打下基礎,為后來人改革爭取時間,埋下伏筆,同樣有機會取得成功?
矛盾愈演愈烈,王莽也為他好高騖遠的行為付出代價。王莽如此,普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老祖宗忠告,若是身旁有人有著好高騖遠的特征,能勸則勸,不能勸則盡早遠離。
其二,則是喜歡斤斤計較的人,這類人無論做啥事情,都必須要和你講清楚算明白。
說好聽一點,那是親兄弟明算賬;說難聽一點,那就應該歸納到小氣一類。倒不是脾氣上小氣,只是性格上不容易被人接受。
話說北宋初年,民間就有一家摳門的地主。花錢讓農戶們到家里幫工,并承諾要請農戶們「食肉糜」。
農戶一聽不僅有工錢拿,還有肉可以吃,自然是高高興興地去了。結果第一天工作做完才發現,所謂的肉湯里面,只有肉沫油漬的味道,哪里有肉味存在。
等到第二天上工之前,某位農戶才突然發現,原來這家地主所謂的請客吃肉,不過是在家中下人切肉的時候,用抹布一遍又一遍擦著案板。
下人把肉切好,案板上的肉沫也全被地主擦到了抹布上面。等到農戶們快要結束一天的工作,地主就將抹布放到水里煮熟。
農戶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可地主偏偏強詞奪理,說這就是請客的肉。斤斤計較到這等地步,著實荒唐。
地主倒是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沾沾自喜,結果此后的日子里,再也沒有人愿意幫地主家做工。久而久之,原本還算富裕的家庭,也逐漸沒落了下來。
大戶人家斤斤計較,尚且會付出一定的代價,更別說普通人斤斤計較,那多半很難交到多少朋友。好在上述這兩種特征都還在正常人范圍內,第三種特征才真的是接近病態。
常人很難想象,什麼樣的人會喜歡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畢竟這類事情對個人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因此得罪其他人,實在是得不償失。
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還真就有人自己不好過,也見不得別人好過。就像明朝內閣首輔嚴嵩,哪怕對他本人沒啥利益,也成天想著如何解決政治對手。
到了幾近瘋狂時,甚至還鬧出了謀反和通敵叛國的嫌疑。身居高位而不思進取、不謀國事,反倒一心撲在黨爭上面。
要說嚴嵩無能,能夠做到這個位置,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種證明,可偏偏有著這種特征性格,實在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
正如好高騖遠一樣,先輩們給出忠告,若是身邊有這樣的人,最好也盡早遠離。免得這些人哪天將目標轉移到自己身上,純粹是無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