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常見的金錢數量單位,除去幾兩碎銀外,以為最。
也不知是「角色」用的順手,還是「作者」寫得順手,「一千貫錢」這個數目,往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麼就彼時林沖買刀的一千貫,以及武松打虎得到的一千貫賞賜來說,究竟相當于現在的多少元呢?
元末明初的作家,要寫北宋晚期的社會景象,以及俊逸風流,一靠想象,二靠史料。
只是就那個年代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現實情況來看,施耐庵想要安安心心地查詢相關資料,根本就不太現實。
由此人們得出一結論,《水滸傳》中的好漢們使用銅錢的兩個前提,其一是施耐庵自己的想象,覺得花多少錢合適,那就寫多少錢。
其二,則是按照元末明初的社會物價,進行大概推斷,利用這樣的方式推算出數百年前,北宋的社會生活場景,大概是什麼樣子。
只是就這一時期來說,銅錢的價格早已暴跌,無論官方「濫鑄」還是民間「盜鑄」,都讓銅錢的價值下降到前所未有的低度。
因此,施耐庵對于北宋年間使用銅錢的想象,其實并不算準確。就像林沖買刀和武松收獲的賞賜,都是一千貫錢,兩者的購買力真的算得上同一檔次?
林沖不過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務員,武松收獲的賞賜,卻要縣令去籌措,些許自相矛盾。
倘若一千貫錢的價值足夠高,林沖不一定能拿得出來。可如果一千貫錢的價值太低,賞賜武松的縣令,也不一定拿得出手。
實際價值暫且不談,想要清楚知道一千貫錢的價值,究竟相當于現如今多少新台幣,最好以銀錢作為過渡。
《中國財富通史》中有記載,元末明初年間的一兩白銀,折合成新台幣大約為2892.8元左右 。
一貫錢等于一兩白銀,一千貫錢放到現代,那就是巨資。即便考慮到不同時代的實際購買力以及市場經濟狀況不同,相差也不會太多。
武松打虎除一害,幫助鄉親解決外出的危險,數十萬的賞賜,也算能夠接受。可林沖只不過是個普通公務員,真能拿這麼多錢,購買一把寶刀?
從后續林沖一直忍氣吞聲,直到避無可避,才終于在風雪山神廟篇章展開反擊的性格來說,實在讓人難以對他表示信服。
施耐庵先生通過所處年代的真實情況,推算出梁山好漢們實際使用金額,并在其中夾雜三分夸張,讓人感受北宋的風土人情。
出發點雖好,卻有些偏離現實情形。從元末明初的角度來看,彼時一千貫錢大約相當于28893480萬巨資。
那麼宋朝年間的實際價值又是多少?這還得從那個宋朝和明朝的區別,開始說起。
明朝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提升,社會經濟卻不一定。除去北宋自身的經濟發展十分良好之外,還有北宋內部經濟消化能力強。
可即便號稱「優禮文官」的北宋,一品官員每個月的料錢也只有300貫。像林沖這樣的公務員更不用說,每個月拿幾貫錢,也要高呼「皇恩浩蕩」。
倘若放到現代社會之中,林沖買刀的行為,幾乎等同于月薪幾萬,卻豪擲數百萬,不現實。
此外,根據北宋時期汴京城的房地產補貼價值顯示,一棟房屋僅能拿到一百多貫「拆遷費」,這也和一千貫的差距過大。
彼時的房屋再怎麼不值錢,也不至于房不如刀。不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武松甩手就把巨款,分給眾多好漢,真有他的。
當然,此時的一千貫,之所以不是元末明初的一千貫,主要還是受靖康之變的影響。
當金國掠奪大量銅錢財幣,北宋內部的銅錢注定會自然貶值,可金國到來以前,倒是不同擔心其影響。
《中國財富通史》就顯示,北宋時期的銀兩與現代社會相比,大約為1:1000。此時的一千貫銅錢,那就是四億巨資。
用現代人的思維來看,普通人花費一百萬元去購買某一件「藝術品」,或者將一百萬散給一群不認識的人,都沒有太大可能。
要說林沖、武松身價過億,那沒關系,也不用繼續討論這個問題。可前者只是公務員,后者也只不過是背井離鄉求生存的草莽英雄。
讀者不得不嘆服,兩位好漢在錢財這件事情上的態度,真和絕大多數尋常人都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