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組清末民初時期的大上海街景,出自《傳教士相冊》,在傳教士的鏡頭里,沒有高樓大廈,有的是滿街窮人。
花園橋
傳教士在花園橋上拍攝的景象。花園橋即後來的外白渡橋,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獨輪車載客在當時的上海街頭也很常見,左右各坐一人以保持車子的平衡。
外灘
外灘馬路上來回穿梭的人流和車輛,有運貨的獨輪車,也有載客的人力車。這種大木頭輪的人力車于1874年由從日本引入,初名「東洋車」。
南京路
南京路街景,寬敞的街道上行駛著馬車和人力車,街邊是兩層的中式店鋪,門前整齊地掛著招牌,首飾店門前掛著」 老鳳祥銀樓「、」文元銀樓「、」滿漢首飾「,隔壁則是一家賣毛料布匹的鋪子。
鴉片煙館
坐落在首飾店前的一間鴉片煙館,此時已經被強行關閉,大門上貼著和「戒煙」有關的對聯。鴉片對中國人的毒害不可謂不大,然而從清末至民國,鴉片煙館卻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著,直到解放后才徹底地銷聲匿跡。
街頭景象
上海街頭的人力車夫和縫窮的婦人同框出現。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是當時一等一的繁華之地,也是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有一擲千金的大富豪,但更多的是為溫飽整日奔波的窮苦百姓。
當鋪門前
一家小型當鋪門前的景象,門臉很小,墻壁上寫著一個醒目的「當」字。門前站著一男一女兩個人,女子戴抹額,男子穿翻領大衣。當鋪是通過抵押物品放債的經營場所,最早產生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
臘味店
上海一家臘味店門前的地上放著兩大塊的腌肉,腌肉是用食鹽腌制而成,是一道傳統的美味,因其能經久耐放深受人們歡迎。
交易
兩個人抬著大桿秤人給臘肉稱重。臘肉是是腌肉的一種,與腌肉不同的是在腌制之后還要進行烘烤加工,因此比腌肉更干燥。這些臘肉都是小販從鄉下收購的,然后統一賣給店鋪。
縫窮
兩名坐在縫窮的中年婦女,沒有接到活的時候她們也不閑著,一邊聊天,一邊納鞋底。在她們旁邊是一家理發店。所謂「縫窮」,就是代人縫補衣服。因為服務對象也是窮人,因此收費非常低廉。
修鞋匠
上海街頭的一名年輕修鞋匠人。鞋子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過去人們穿鞋大多是婦女們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消耗的功夫多,且不耐穿。修鞋的匠人也應運而生。
買糖
一群小姑娘圍著一個小販的攤子正在挑選麥芽糖膏。麥芽糖是一種中國傳統美小食,又名飴糖,是最早的人工糖,其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因為可以用麥芽糖吹成各種人物和動物造型,因此深受孩子們的喜歡。
玩耍
在上海街頭玩耍的孩子們,坐著的小女孩裹著一雙小腳。在他們身后的墻壁上,貼滿了治療性病的小廣告,與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雨景
雨中被淹沒的上海街道,有穿著蓑衣在積水中推車的獨輪車夫,也有撐著雨傘獨步街頭的男子。照片拍攝的有點虛,卻有著說不清的韻味。繁華背后的清冷,略帶著一絲絲的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