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將何止千百,為何遺詔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2023/07/17

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李亨身邊的宦官李輔國,強行將已不過問政事的「太上皇」李隆基遷居到了太極宮,過了十天后,李輔國又勾結張淑妃誣告高力士「潛通逆黨」,將他從玄宗李隆基身邊強行拖走,并流放到了巫州,同時遭到清洗的,還有玄宗身邊的另外幾名親信,陳玄禮被勒令退官,王承恩被流放到播州,魏悅被流放到溱州.......

一時之間,諾大一個太極宮只剩下年老的玄宗只身一人,形影相吊,好不凄慘,雖然肅宗另安排了聲樂藝人百余人,輪流侍奉太上皇,可這些又如何能彌補玄宗那顆悲愴的心呢,兩年后的農歷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玄宗李隆基在傷心和郁郁寡歡中黯然辭世了,終年78歲,玄宗去世13天后(762年5月16日),在病榻上纏綿已久的唐肅宗李亨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一下子死了兩個皇帝,新皇帝唐代宗李豫心中不免悲痛萬分,他即位后便下旨赦免了高力士,準許他回京養老。

在外顛沛流離的高力士,終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京城,可等待他的不是老主子玄宗,而是玄宗的遺詔:賜高力士陪葬泰陵。

高力士不禁痛哭失聲,最后嘔血而死,享年79歲。

唐明皇作為一代風流英主,后妃如云 ,子女59人,玄宗朝的文臣武將又何止千百,

為何他的遺詔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高力士的身世,令人咂舌

唐玄宗身邊始終有個最貼心的人,

此人不是朝臣,也不是與他卿卿我我的女人楊玉環,而是宦官的首領高力士。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他的身世令人咂舌。

隋朝歷史上有一名「巾幗不讓須眉」的杰出女性,被后世尊稱為 「冼夫人」

冼夫人祖上世代為南越首領,

南朝梁代之際,她嫁給了主管嶺南的羅州刺史馮融之子馮寶為妻,

此后更是積極配合夫家磨合部族與朝廷之間的關系,

梁、陳換代之際,時逢丈夫馮寶病逝,

冼夫人以一己女流之身,在混亂的局勢里保得數州為安寧之地,

陳朝的滅亡后,洗夫人帶著嶺南民眾歸附了隋朝,

可以說,冼夫人畢生都致力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

高力士便是 冼夫人的六世孫

祖輩位高權重, 為什麼高力士卻入宮當了太監呢?

其實這個過程挺曲折的,

高力士的曾祖父馮盎,率部歸順唐朝后,授封為高州總管、耿國公,擁有「頭指萬家,手處千里」的實權,

馮盎的三個兒子被分別任命為高州剌史、恩州剌史、潘州剌史,

高力士的父親馮君衡,便是世襲了父親的潘州刺史一職。

高力士的母親麥氏,也是名門閨秀,是隋朝名將麥鐵杖曾孫女。

原本馮君衡一家過得好好的,

卻不幸被酷吏萬國俊盯上了,馮君衡遭到誣陷被處死,家產全部被沒收,

不到10歲的馮元一也被閹割為奴才,并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帶回了宮中,服侍武則天。

馮元一年幼儀美,入宮后深受武則天的寵愛,還命宮中適齡女子養育他,

可沒多久馮元一因小過失被鞭打逐出宮外,流浪在了街頭,

好在宦官高延福將他收為養子,并改名為 高力士

從一個養尊處優的貴族少年,淪落為宮中無依無靠的小宦官,

可想而知高力士的少年時期過得有多艱辛。

高延福是武三思送入宮中的宦官,與武三思自然來往密切,

後來這個跑腿兒的事,就落在了沉默寡言的高力士身上,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武則天又將高力士召回到了宮中,

再加上他心思細密,開始得到重用。

高力士憑著埋頭苦干,雖然在宮中占有了那麼一點地位,

但對他命運產生重要影響的,卻是日后參加的兩次平叛—— 平定韋皇后、太平公主之亂

經歷過苦難的主仆二人,漸漸走到了一起

武則天去世后,李唐王室內部,以及李家與武家之間的矛盾漸漸白熱化,

高力士作為宮中一名不起眼的小角色,可謂是目睹了一眾人為權勢打得熱火朝天的全過程,

不過夜深人靜之時,他也時常為自己的命運感到擔憂,

思來想去,他選擇了年輕氣盛的李隆基作為依靠,

而李隆基身在藩國,自然需要宮中有一人來當他的眼線,

就這樣,在命運的安排下,這對同樣在少年時期經歷過苦難的主仆,

漸漸走到了一起。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想模仿武則天的韋皇后及其集團,

高力士因功被晉封為太子太保一職,每日侍奉李隆基左右。

不過此時的李隆基,處境還很危險,雖然因平亂有功被父親李旦立為了儲君,

可他攤上了一個性情軟綿的父親,和一個野心勃勃的姑母太平公主,

太子之位也坐得搖搖晃晃,

原本太平公主還沒把這個侄子放在眼里,可隨著時間流逝,她漸漸看到了李隆基英明果斷的能力,

這讓權勢滔天的她,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迫感,

她決定除掉這個聰明的侄子,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做太子,

為此,她四處散布流言說「李隆基不是嫡長子,不該被立為太子」,更是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不少耳目,

皇帝李旦雖然性格懦弱了些,但腦子很清醒,他堅定地站在了兒子李隆基的身前,強調太子實至名歸,

太平公主不甘心,又想把「災星」的帽子扣在李隆基頭上,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

忍無可忍的李旦干脆退位,直接傳位給了兒子李隆基。

這也逼得太平公主,使出了毒殺等招數,還在暗中策劃謀反,

在這段時間里,李隆基過得是心驚膽顫的,

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門下,文臣武將之中更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宮中究竟暗藏著多少她的耳目,是否時刻準備著暗害自己的性命?

這一切李隆基都不得而知,

他唯一能夠信任的,只有身邊的高力士等人,

而高力士等人深知李隆基處境艱難,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保護他的安全,

後來,李隆基誅滅了太平公主后,高力士 因功被晉升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主管宮務的宦官總機構的首領。

這時的高力士,儼然成了李隆基的心腹,也開啟了大唐宦官參政的先河。

關鍵時刻,總是出言進諫的高力士

自古以來,獲得皇帝青睞的人有兩種:

一種恃寵而驕,囂張跋扈;另一種是低調內斂,凡事不敢太過張揚。

高力士就是后者,雖然成了皇帝面前的大紅人,

但他發跡后,不論對君主還是對朝臣,始終保持著謹慎謙恭的態度,沒有半點驕橫的氣焰,

不能說他沒為自己打算過,

作為為數不多能夠娶妻的宦官,高力士將老丈人呂玄晤捧上了封疆大吏之職,

不過在關鍵時刻,他總能出言提醒唐玄宗做出正確的決定。

玄宗一朝, 比較出名的首輔宰相有三位

第一位,開元盛世剛剛拉開帷幕時的首席宰相姚崇,他在武則天、睿宗當政時期都出任宰相,

到了唐玄宗當政時,姚祟言簡意賅又字字珠璣地「拋」給玄宗10大問題,

在得到唐玄宗「朕能行之」的答復后,姚祟才同意出任宰相,由此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

不過,過了一段時間后, 姚祟卻遭到了玄宗的冷遇

在姚祟任用官吏前,來請示玄宗意見時,玄宗的臉當即就拉了下來,還故意顧左右而言他,

不明所以的姚祟將話題扯回來,玄宗就不說話了,姚祟只好忐忑不安地離去了。

這時, 高力士忍不住勸他說: 陛下新即位,宜與大臣商量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應,非虛懷納誨者。

大意是說,宰臣有事相問,玄宗應當直說可否,結果姚祟來請示,玄宗卻一言不發,這不是虛懷納諫的人能做的事,

玄宗也表示很委屈,這才吐露自己冷落姚崇的原因,

原來,認真負責的姚祟連低級官員的任命這種小事,都要拿給玄宗過目敲定,搞得玄宗頭都要大了,

高力士得知這個原因后,轉頭就跑去找了姚崇,這下姚崇才安心,并且開始放開手腳推進大治,

其實, 高力士完全可以假裝沒看見失落的姚崇,但他還是出言解開了玄宗和姚崇之間的誤會,平心而論,作為一名皇帝身邊的親信,能有這種顧全大局的眼界,實屬值得稱贊。

第二位,就是耿直不阿的張九齡,他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詩句,

張九齡是從諫官一步步做到了中書令(宰相之首),

起初玄宗是很欣賞張九齡這種敢諫的作風,但時間久了就有些吃不消了,無論大事還是小事,張九齡總要諫一諫,

尤其是對于武惠妃封后之事,張九齡反對得相當激烈,

這讓玄宗心里很不舒服,轉而開始任用法家觀念很強的李林甫。

當初,太子李瑛被廢,李林甫暗中與武惠妃結盟,想將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擁立為太子,

可張九齡為首的一眾朝臣紛紛建議玄宗立長子、忠王李亨為太子,

這事鬧得玄宗寢食不安,在這個節骨眼兒上,

高力士又提醒玄宗說,立長子為太子,誰敢有爭議?嗣君之位就此定下。

要知道,李瑁一旦被立為太子,作為武則天侄孫女的武惠妃必然將成為太后,

經歷過血雨腥風的李唐王室,是否又會面臨過去的局面也就不好說了,

高力士寧可得罪武惠妃和李林甫,關鍵時刻還是站了出來,

讓搖擺不定的玄宗做出了當時最正確的決斷。

第三位,就是在唐史上留下「肉腰刀」惡名的李林甫了,

李林甫不是沒本事,反而本事很大,他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的政事,

可他卻是個喜愛玩弄權術的人,他常借御前進言之機,陷害政敵、異己勢力,人稱「肉腰刀」,

弄得一眾朝臣見了他都要懼怕幾分,這也導致玄宗后期沒人敢輕易上書直言。

玄宗也想將政事甩給李林甫,他自己躲在后宮圖輕松,

甚至在私下問高力士: 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玄宗本以為自己會聽到高力士說太好了,

可他萬萬沒想到平日里總是順著自己的高力士,此時卻一臉嚴肅地反對說: 天下大柄,不可假人,若掌政者威勢一旦振于朝野,誰還再敢復言!

玄宗聽完這番話當場黑了臉,

高力士見狀,連連頓首謝罪,這才解了唐玄宗的不悅。

隨著后宮嬪妃越來越多,玄宗也變得越來越忙,安逸的生活讓日漸年老的玄宗也漸漸迷失了本心,

這一點從他任用不學無術的楊國忠這個國舅為宰相就可見一斑,

想當年玄宗堅定地對姚祟表示,自己不會讓外戚內寵專權,誰知時間一久,日子一安穩,就把當初的那份承諾忘在了腦后。

楊國忠,說他是個奸臣都高看他了,他沒做任何臣子該做的事,反而借著相位,胡作非為,貪得無厭,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很清楚自己是依靠妹妹楊貴妃的裙帶關系得來的地位,不知道以后會有什麼結果,但想到終究留不下好的聲譽,還不如及時行樂.......

楊國忠還謊話連篇,明明南詔戰事李宓被俘、唐軍全軍覆沒,他卻隱瞞敗狀,假報獲勝,并增兵去討伐,前后戰死的達二十萬人,沒人敢上報此事,

久居深宮的玄宗信以為真,又想把政務甩給楊國忠,

唯獨身邊的高力士直言不忌地反駁說: 我聽說唐軍在云南多次戰敗,還有邊將擁兵自重,不知道陛下如何處置!我深怕一朝禍發,難以挽救,怎麼能說可以高枕無憂呢!

此后,水災與旱災不斷,關中地區鬧饑荒,群臣屈服于楊國忠的淫威,沒有人再敢說遭受天災了,

出言發聲的還是高力士,他說: 自陛下把大權委托給宰相以來,賞罰不當,以致上天陰陽失調,我怎麼敢說什麼呢!

這一次,玄宗沒有說話。

其實,玄宗明知高力士這個忠仆但凡開口,說的都是實話,君臣二人相伴50來年了,

然而,內心深知自己年老力衰的玄宗,只想度過一個安詳的晚年。

不過,天不遂他愿, 天下之禍都是一步步釀成的,該來的還是來了

玄宗一路西逃,丟掉了皇位

第二年(755年),蓄謀已久的安祿山打著「誅殺楊國忠」的名號發動了叛亂,

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失陷后,

唐玄宗將爛攤子甩給了太子李亨,帶著寵妃楊玉環等人連夜逃往巴蜀,

當玄宗一行人行至馬嵬驛時,扈從的六軍將士一路風餐露宿,怨恨楊國忠誤國招致了這次動亂,

他們殺死了楊國忠及其子楊暄,以及楊貴妃的兩個姐姐,

之后,余怒未息的將士又請求玄宗將楊貴妃正法,最終由高力士將她縊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下。

另一邊,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

并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討伐安史叛軍,先后于至德二載(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肅宗登基后,馬上派人前往四川,向玄宗報告這一消息,

玄宗聽說兒子已經即位稱帝,也只能感嘆地說:我兒應天順人,改元為至德,表明他不忘孝義,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

這一路逃亡,他失去了寵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最后連皇位都失去了,

已年過70歲的他,仿佛看開了許多,

或許只有身邊的高力士,才能體會到玄宗的凄涼吧。

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后,將太上皇接回了長安,

面對玄宗和高力士主仆二人, 又將是怎樣的結局?

凄涼的主仆二人

回到長安的主仆二人,

一個不再是說一不二的皇帝,一個也不再是李亨的「二兄」,親王、公主的「阿翁」,

短暫的熱鬧過去后,

主仆二人只有整日在宮中游玩嬉戲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日子。

當時玄宗還住在 接近街市的興慶宮,主仆二人經常在長慶樓設宴,看樓下百姓父老熱鬧的生活氣息,

偶爾遇到進京奏事的官員,也會將他們請到樓上賜以酒宴,

本來這就是個很尋常的事,玄宗已經七十好幾了,本就想圖個安詳的晚年,對政事早就沒了過問的欲望,

可這一切看在 李輔國這個后宮新寵的眼里,就是另有目的。

要知道李亨是在將士們的擁護下自行登基的,盡管玄宗多次強調兒子臨危登基的合法性,

但在那個強調禮制的時代,這一瑕疵也是抹不掉的,

早年的時候, 李輔國由于地位低下遭受了不少白眼,如今雖然入了肅宗的眼,可他在玄宗身邊的高力士等人眼中,并沒看到他期待的敬畏,

于是就起了報復之心, 他跑到肅宗面前說玄宗的住處離街市近,這讓擁立肅宗稱帝的功臣們深感不安,應該讓太上皇住在內宮中,

史書上說是李輔國趁著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將玄宗遷居到了太極宮,

這就發生了開頭那一幕,

其實肅宗是怎麼想的,我們也無法猜測了,

不過事后也只是說: 太上皇居住在興慶宮或太極宮,又有什麼區別呢!

是沒什麼區別,不過肅宗清算玄宗身邊的親信時,也沒手軟,

當然史書上說是宦官李輔國勾結張皇后,做出來的事,主仆二人就此分離,

玄宗被遷入了冷宮,直至憂郁而亡,

肅宗緊隨其后,也在十幾天后駕崩了。

那一天大唐王朝也發生了不少事情,在肅宗彌留之際,

李輔國殺掉了欲立己子為太子的張皇后,以及她的兩個兒子李召和李侗,

當晚肅宗斷了氣,次日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

代宗有感高力士忠心耿耿,下令赦免了他的罪過,并讓他回京養老,

誰知高力士見到玄宗的遺詔,再也沒能忍住悲痛,

他痛哭地說道:大行皇帝升遐,我不能摸一摸梓宮,死有余恨。

沒幾天便嘔血身亡了。

尊明皇遺詔,陪葬泰陵。

為何玄宗的遺詔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在泰陵東南約1.5公里處 (今保南鄉山西村西 ) ,有一座高大的墓冢 ,

它就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唐明皇的忠實奴仆、大宦官高力士的陵墓。

唐明皇這一輩子,

后妃如云 ,將相如雨 ,子女有59人,死后卻僅一座高力士的陪葬墓, 這是什麼原因呢?

不少人認為,玄宗李隆基在深刻領略了人世間的榮辱冷暖后,

感嘆一生中,與他榮辱與共、患難相依的 只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他在臨終前,毅然作出只讓高力士一人陪葬的決定,

用這種方式表達了 自始至終對他忠貞不二的高力士 由衷感激之情

對于高力士來說,能夠陪葬玄宗是他一生中莫大的榮耀,何況只有他一人有這陪葬資格,

在他與玄宗一起經歷了繁華與沒落之后,

權勢地位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玄宗臨終前讓他陪葬的決定,肯定了他這幾十年來的忠誠與付出,

對他來說,這輩子也無憾了。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
三國時期命運凄慘的6位美女:一位成為玩物,一位被劉備當肉吃了!
2023/08/03
為何李世民敢向父親造反,而朱棣卻不敢?看看李世民的底氣!
2023/08/03
歷史上的3大陽謀:明明知道是個陷阱卻無力反擊,千年來無人能破
2023/08/03
三國有一對奇葩父女,父親亡了曹操的天下,女兒毀了司馬懿的社稷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張郃:是司馬懿的克星,諸葛亮也是他的手下敗將
2023/08/03
正史中的劉備武力到底有多強?5位大將全死在他手上,都有誰?
2023/08/03
匈奴給漢武帝下戰書:天心取米,漢朝小吏每個字添一筆,嚇退匈奴
2023/08/03
歷史上的張昌宗有多帥?憑什麼能同時服侍武則天、太平公主母女
2023/08/03
武則天外甥賀蘭敏之:勾引89歲外祖母,強占太子妃,玷污太平公主
2023/08/03
袁克文:袁世凱最喜愛的兒子,公然反對帝制,迷戀酒色遺產僅20元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