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6年的夏天,兩位衣衫襤褸的男子帶著一名匈奴女子,步履蹣跚地向長安城走來,他們狼狽的樣子,一路上引來不少注視的目光,當他們快到城墻下時,眼角不由流下了眼淚。
此時,劉徹還蒙在鼓里,他并不知道城下這感人的一幕,突然有人來報:張騫回來了,張騫真的回來了...
劉徹聽后又驚又喜,張騫已經出使西域十三年,一直杳無音信,沒想到他還活著,真的是從天而降的大喜訊,劉徹隨即召見張騫。
當劉徹見到張騫的那一刻,不禁留下了欽佩的淚水,這個歷經艱辛走出國門的第一人終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萬里跋涉九死一生回到祖國的懷抱,從此他的名字也被光榮的載入史冊。
漢武帝、張騫劇照
公元前138年,這一年是劉徹即位的第四個年頭,此時大漢對西域所知甚少,一位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告訴劉徹一個可靠的消息,老上單于率軍大破月氏國,殺了月氏國王,并用他的頭蓋骨來做酒器使用,月氏人被迫西遷,經過這一次國難,月氏人對匈奴非常怨恨,月氏王很想找一個盟友來共同抗擊匈奴。
漢武帝一聽心里美滋滋的,雖然漢朝與匈奴是甥舅之國,可是匈奴人沒有婚姻概念,管你是不是舅舅,反正他們照搶不誤,武帝心里也犯嘀咕,之前漢朝跟匈奴打來打去,都是以防守為主,還沒有主動發兵攻擊過,更別說深入匈奴腹地了,此時劉徹心里也沒底,現在正好有了聯合大月氏的大好機會,如果能與之結盟,就可以對匈奴形成鉗式包圍。
漢武帝準備聯合月氏共同抗擊匈奴以后,開始下令選拔愿意出使西域的人才,出使西域風險很高。
從今天敦煌附近的玉門關和陽關兩個關口一直往西到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這一片地區古人稱之為西域,月氏國就是西北邊陲的游牧民族。
漢朝疆域圖
西域地區在漢武帝即位之前,幾乎和漢朝沒有什麼往來,對于漢朝人民來說還很陌生,漢朝對它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和語言都不熟悉,萬里跋涉去異鄉我們可以想象有多艱難,而且整個西域地區此時被勢力強大的匈奴人控制著,去向西域的交通要道也被匈奴控制,想要到達月氏國就必須經過匈奴人的右部勢力,所以說西域之行我們稱之為探險之旅也不為過。
西行之路雖然坎坷,卻有一位不怕死的人主動向武帝請命,他愿報效國家,踏上去往西域的險途為大漢王朝的外交開辟新天地,他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探險家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在他出行前武帝給他安排了一位名叫堂邑父的助手,他是降順大漢的胡人,他主動提出充當張騫的向導和翻譯。
漢武帝劇照
一切安排妥當以后,張騫便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從今天甘肅臨洮出發(古隴西),踏上了去往西域的探險之旅,這次西行充滿艱辛和不測,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問題。
張騫一行人一路西行來到了河西走廊,這個地方曾是月氏國的老地盤,自月氏西遷以后,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掌控。就當他們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巧碰上匈奴的騎兵,張騫一行人全部被俘虜。
匈奴人把張騫一行人帶到匈奴王庭,交給軍臣單于處理,單于知道張騫的身份和他想借道出使月氏以后,對張騫說,月氏就在我的北邊,漢朝怎麼可以派人出使月氏,我派人出使越國,向你們借道,你們愿意嗎?
單于沒有把張騫一行人遣送回來,也沒有放他們走,而且把他們扣押下來,這一扣就是近十年。其實匈奴單于對張騫還算不錯,也沒有虐待他,而是極力拉攏張騫。
單于為了麻痹張騫,消磨他的意志,可謂是使出渾身解數,還賜給他一位匈奴美女為妻,這位女子還給張騫生下了孩子,但是張騫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一直謹慎保存著天子所授的漢使符節,雖然在匈奴生活了十幾年,在這邊已經結婚生子,但是安穩的生活并沒有動搖他出使月氏的決心。
張騫劇照
他一直等待機會,等待一個逃跑的機會,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于等到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這是張騫在匈奴的第九個年頭,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偷偷尋找逃跑的機會,此時的匈奴人監視張騫也沒有前些年那樣盯得緊,畢竟張騫已經安家生子,一般人的意志早被磨光了。
就當匈奴人的監視漸漸松弛時,張騫覺得機會來了,他趁匈奴人不備之時,帶著自己的妻子和隨從逃離了匈奴王庭。
張騫在被匈奴扣留的十年間,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月氏在匈奴的逼迫下離開了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至咸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在那兒月氏征服了大夏,重新建立新家園。張騫得知這個消息后,他改變方向從西南方向出發,西南方向這條線路我們不防稱之為「難線」。在大戈壁灘上行軍,那可是流沙千里,飛沙走石,十分艱難,而且沿途人煙稀少,缺水少糧,張騫一行人匆忙逃跑,準備的物資又不多,水和糧食都成問題,可以說張騫西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張騫劇照
張騫一行人一直往西暴走幾十天,經過庫車、疏勒,艱難翻過了蔥嶺,途中張騫不少隨從不是餓死渴死就是葬身于黃沙之下,歷經艱辛張騫終于來到大宛國,他告訴大宛王自己的使命和種種不幸的遭遇,只要大宛國愿意相救,他日回到漢朝,一定重謝。
大宛王對漢朝的富庶還是有一些了解的,本來他很想與漢朝往來,匈奴人卻從中阻礙,致使大宛王的愿望久久不能實現,張騫的到來讓大宛王喜出望外,而且他非常佩服張騫的意志,大宛王款待張騫一行人后,特地給張騫安排了向導翻譯,將張騫一行人送往康居國,再由康居王派人把張騫送往大月氏,張騫歷經艱辛,終于到達他出使的目的地。
張騫見到月氏王以后,向他提出大漢王朝愿意與之結盟一起對抗匈奴,月氏王聽后并不感興趣,這個時候的月氏人在新的國土上生活安逸,這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離匈奴人又遠,沒有人打擾他們。
張騫劇照
而且匈奴人殺害月氏國王一事,時間隔得太遠,他們不想報復匈奴,加上漢朝與月氏離得太遠,遇到危機也是遠水難救近火,月氏國王想了想委婉地拒絕了張騫。
張騫歷經艱辛萬苦來到月氏,卻沒有說服月氏國王與漢朝結盟,他在月氏逗留一年后返回漢朝。張騫為了避開匈奴人,他改變了行軍路線,準備走南道,通過羌人的地區回到漢朝,沒想到羌人地區也被匈奴人控制,張騫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人擄走。
一年以后,匈奴軍臣單于病逝,本來應該是單于的太子即位,可是單于的弟弟不買賬,他把太子趕跑,自立為單于,匈奴太子兵敗歸順漢朝,劉徹好心收留了他,并封他為涉安侯。
張騫也趁著這次內亂逃回長安,這一年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當初武帝一共派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當然張騫也把他的匈奴妻子帶了回來,歷經十三個年頭張騫才回到漢朝。
張騫受盡千辛萬苦雖然沒有完成預期的使命,但他西行幾萬里路,帶回不少有價值的東西,讓漢朝人民對西域有了新的認識,豐富了國人的地理知識,打開了漢朝的通向世界大門,司馬遷稱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之行。
漢武帝劇照
張騫出使西域對西域各國的物產和風土人情也有所了解,他告訴劉徹,大夏國與今天的印度(古身毒國)有生意往來,還向他們買了蜀國布,根據大夏國的描繪,他推測身毒國應該在大夏國的東南方向,而蜀國應該在身毒國的東面。
漢使通西域,走北線有匈奴,南線有姜人,南北不通,下次可以走蜀道通西域,減少不少行程,而且還不會遇到敵人。
其實對于劉徹來說張騫能夠活著回來已經是奇跡,能不能結盟大月氏抗擊匈奴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張騫勇行西域,不是橫渡流沙就是過著半囚徒式的生活,這種精神讓人振奮。張騫也因此成為溝通西域第一人,名留青史的探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