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為廣大人們津津樂道的排行榜,比如「戰國四大名將」、「漢初三杰」、「麒麟閣11功臣」等等。
但是,這些榜單并不是什麼排名不分先后的榜單,所以關于上榜人物的排名順序問題歷來都存在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爭議。比如「漢初三杰」中,很多人就認為韓信應該排第一,而不是幾乎沒有直接參與戰斗的蕭何。盡管劉邦後來對蕭何排名第一做出過解釋,但是依然讓很多人覺得難以接受。
無獨有偶,在東漢光武帝建國過程之中,也有28位戰將因戰功赫赫被并稱為「云台28將」,其中位居榜首也是戰功并非出類拔萃的鄧禹。
那麼,鄧禹位列「云台28將」榜首究竟是因為什麼呢?是名副其實還是名過其實呢?
鄧禹南陽新野人,既是劉秀的老鄉又是陰麗華的同鄉。他出身于新野豪族鄧家,和劉秀的姐夫鄧晨是同宗。
據說孩子從小就聰明,13時就能讀史誦經了。後來家里覺得這孩子未來說不定能成為一尊大菩薩,新野這座廟太小了,就把他送到了京師長安去留學去了。
這次留學改變了鄧禹的一生,因為他在長安結識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學長劉秀。新野小才子鄧禹只是在異地他鄉多看了比他大七歲的南陽老鄉劉秀幾眼后,便深深地把劉秀的名字刻在了自己的腦海里。他判斷出這位學長是人中龍鳳,跟著他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業來。
鄧禹在長安跟著「知心大哥」劉秀混了好幾年,直到後來學成歸鄉。
回到家鄉后,天下大勢已經開始劇烈變化,他的家鄉新野也成為了綠林軍造反第一線。鄧禹并沒有第一時間就投入到滾滾的革命浪潮之中去,而是繼續在家中學習,等著他心中的好時機。
期間,有人勸他也立個小山頭,還有人勸他投奔已經稱帝的更始政權,但他都沒有當回事。他是個讀書人,明白「出頭的鳥兒容易早死」 的道理。
直到劉秀昆陽大戰的捷報傳來,鄧禹當即敲定了自己的選擇,干大事還是只有跟著老大哥劉秀才靠譜,于是收起行囊、聚攏家財,前往投奔劉秀。
但是,後來的形勢風云突變,鄧禹還沒來得及去投奔劉秀,便聽說劉秀被任命為大司馬前往河北招撫各地方勢力了。于是,鄧禹帶著自己的家財和隊伍馬不停蹄地往北趕,最終在鄴城追上了劉秀。
劉秀看著這個相識已久的風塵仆仆的小學弟,內心十分感動,便對鄧禹說:「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權,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做官嗎?」
鄧禹表示,做官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己此次前來主要是想輔佐明公成就一番千秋偉業。然后就勢向劉秀闡述了自己的「治安策」: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
鄧禹的理論基礎是,更始政權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的武裝勢力犬牙交錯,這些勢力既不會服從于更始政權,自身的領導能力又有限,他們遲早是搞得天下分崩離析的攪屎棍。學長您雖然輔佐綠林軍登上了大寶之位,但是要想繼續安定天下,恐怕也難成大業。 還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取悅民心,自己單干,以學長您的德行和才能,大事可成。
劉秀覺得鄧禹說得很有道理,便采用了他的策略,正式走上了單干的道路。劉秀在河北一路招募人才、取悅民心,廢除苛政,恢復漢朝的官名、地名,為他今后立足河北奠定了民意基礎。
鄧禹不光在政務方面驚才絕艷,而且他在慧眼識人方面也很有獨到之處。經他看中推薦的人才,像云台將中的吳漢、賈復、陳俊等,後來都成了劉秀政權的頂梁柱,為劉秀爭霸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鄧禹跟隨不久之后,便和與蓋延等人擊敗了銅馬軍,大致平定了北州。
公元24年(更始二年),青州兵西入函谷關。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為赤眉所破,想趁機奪取關中。鄧禹臨危受命,率精兵二萬西進,并在公元25年正月成功平定了河東地區。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時,時年24歲的鄧禹便官至大司徒了,被封為酂侯,食邑萬戶。
但是,之后鄧禹在關中戰場卻數度失利。尤其是在長安得而復失之后,鄧禹的心態都有點崩了,不聽劉秀的勸導和安慰,幾次驅饑餓之兵去征戰,屢戰屢敗。
公元27年(建武三年)春,鄧禹率部至湖縣(今陜西潼關東),邀馮異共同迎戰赤眉軍。馮異認為赤眉軍尚強,應放其過去,東西夾擊才能獲勝。但鄧禹及其部將車騎將軍鄧弘急功冒進,結果中了赤眉軍的圈套,大敗而歸,僅帶24騎逃歸宜陽。并連累馮異最后也只能棄戰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縣西),堅壁自守。
鄧禹因因此戰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官印和侯印。但僅在幾個月后,就被重新啟用,官拜右將軍。
公元28年(建武四年)春,鄧禹終于吃上一頓餃子,他與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于匡在鄧地擊敗了延岑,并一路追至武當,再破其軍,逼得延岑逃往漢中。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經過十幾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的江山終于安穩下來了。劉秀再次對那些與自己的浴血奮戰的老兄弟進行了封賜,鄧禹被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為了體現自己對學弟鄧禹始終高看一眼,劉秀還封一送一,把鄧禹的弟弟鄧寬也封為明親侯。
天下太平、功成名就了之后,很多事情也就不是原來的配方了。但是,這對從小就聰明的鄧禹來說,壓根就不是什麼問題。他踏踏實實做事,誠誠懇懇做人,管教約束好自己的子女多讀圣賢書,少摻和名利場的事,不修私產不謀私利。因此讓劉秀更加尊重他了。
劉秀晚年,鄧禹重回大司徒一職。還親隨劉秀巡視山東,到泰山筑壇祭天。這玩意就跟公司老闆去上市敲鐘一樣,是一種至高榮譽。
公元58年,也就是光武帝劉秀去世的第二年,57歲的鄧禹也跟著走了,謚曰元侯。後來,漢明帝劉莊為了紀念這幫開國的叔叔大爺們,畫了開國元勛28位的畫像于南宮云台,史稱「云台28將」,其中位列榜首的正是這位鄧禹鄧叔叔。
鄧禹位列云台將首的問題,其實是一類歷史問題,那就是很多帝王或者朝代在大事已定之后論功行賞,最大的封邑與獎賞往往都是給了身邊那個「政委」、軍師。
比如劉邦手下猛將如云,但蕭何的功勞排第一;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情比金堅,五虎上將,戰功赫赫,但蜀漢集團的頭號交椅卻是諸葛丞相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藏龍臥虎,但是排第一還是玄武門之變的鐵桿策劃師長孫無忌;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功勞最大的不是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不是百戰百勝的徐達、常遇春,而是「后勤部長」……
這種具有共性的歷史問題很奇怪嗎?自然是不奇怪!很多朋友對上述情況表示難理解,主要是因為他們在看待歷史問題時,觸角還不夠深刻,只會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戰術層面,那些沖鋒陷陣、奇計百出的畫面給他們帶來的主觀印象更為直接和強烈。
而真正的謀大事,戰略布局永遠是要高于戰術執行的。皇帝身邊的「政委」、軍師、后勤總管其實都是戰略設計大師或戰略核心支撐人員,他們的價值遠遠比那些沖鋒陷陣的猛將要大的多。
總而言之,給皇帝做推心置腹的「政委」、軍師、后勤總管,一直都是十分有前途的。
但是,有前途歸有前途,這種崗位并不是一般人想干就能干的,這種高收益的崗位對人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總體上應該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就是格局,也可以叫眼界。你要幫領導參贊大事,你自身的格局和眼界跟不上,那就一切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了。領導需要你為他謀劃戰略而不是端茶倒水,你跟個井底之蛙似的,不是給領導和自己添堵、挖坑嗎?
你每天和領導討論的都是關乎生死存亡的戰略大事,這就決定了你的格局和眼界至少要達到領導那個水平,否則,領導跟你商量個啥?甚至你還要比領導高出那麼一點點境界才能勝任這個崗位,這樣你才能根據時勢的變化,敏銳快速地為領導提供一些他們想不到或者沒想透的高屋建瓴、邏輯清晰、切實可行的綱領路線。
比如諸葛亮之于劉備、荀彧之于曹操,其實都是這種級別的人才,他們都叫「王佐之才」。
第二個就是能力,這個主要是指政務能力。光說不練嘴把式,好的方向和目標,關鍵還是得有人去干,得想方設法為那些干的人創造條件。就像蕭何那樣,不管你劉邦在外面被埋汰成什麼樣子了,你問我要人、要糧,我立馬就能保質保量地給你到位。
這種能力不一定要求你能上馬能管軍,但至少要下馬能管民。像稅收、安防、征兵、安撫、城管、糧草調度、吏治等戰場外的內功你必須得是一把好手。打仗永遠是打后勤。
這和我們現在常說的「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個成功的女人」是一個道理,主要就是說男人在外面打拼事業,家里有一個優秀能干的女人幫他穩住大后方,幫他管好家里那一攤子事,他才能心無旁騖去打拼天下。
第三個就是背景,這主要就是一個忠誠度的問題。因為這種崗位的人基本上把握了領導生存和發展的命脈,你要是不能讓領導充分信任你,那你再有能力也是枉然。
所以,我們發現歷史上很多皇帝的首功之臣都和皇帝本人有千絲萬縷的情感牽連,要麼是大浪淘沙淘出來的死忠粉、要麼是皇帝的親戚、發小、同窗、老鄉……不是皇帝任人唯親,而是這種崗位,不是信得過的人,他是不敢亂用別人的。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房謀杜斷」那麼有名,但是為什麼依然沒誰能沖擊長孫無忌的地位?核心原因就是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利益和情感捆綁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
第四個就是時機,這里主要就是你參加革命的時間點要早。這玩意就是常說的資歷問題,你不能等著老闆事業上干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再選擇加入戰隊,那已經晚了,你的成就也基本上被限定了。你必須要在老闆灰頭土臉、舉步維艱的時候加入進去,才能最大程度體現你的價值。
現在很多大公司的元老,老是不被一些年輕人待見,說人家啥也沒干就占著高位,但他們壓根不知道,正是這幫人當初陪著老闆風里來雨里去才把公司發展到了如今的規模。人家和老闆一路風雨同舟的感情和堅守,比很多沖鋒陷陣的表現要金貴得多。
總而言之,只有具備格局、能力、背景和時機這四大要素,這個人才能成為開國第一大功臣、帝國二把手,否則想都不要想。
那麼對照上述四點,我們再來看看東漢的開國第一功臣為什麼是鄧禹?
首先說說格局和見識,人家投奔劉秀第一時間就給當時「流落」到河北的劉秀提出了「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這樣的總綱領,堪比后世諸葛亮的「隆中對」。這一點上無可置疑吧!
其次再來看看能力,人家鄧禹雖然自身軍事能力不是最拔尖的,但是人家會看人、會選人,云台28將就有好幾個是他推薦的。而且鄧禹出身于新野豪族,自帶家產參加革命不用說,背后聚集人力、物力的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他所到之處,都能迅速幫助劉秀收攏民心,維持秩序,這是頂級政務能力的體現。
然后說說背景,鄧禹既是劉秀的老鄉、也是陰麗華的老鄉,更是劉秀姐夫鄧晨的族人,還是劉秀的學弟加小迷弟,這幾乎是血脈關系和婚姻關系外的頂級關系了。
最后看看鄧禹參加革命的時機問題,鄧禹投奔劉秀時,劉秀已經是個光桿司令了,還是一個流落異鄉的光桿司令。雖然劉秀之前跟隨哥哥干革命已經一年了,但是對于自主創業的劉秀來說,鄧禹算得上草創班子中的元老了。
綜上所述,大家想清楚了鄧禹為什麼能位列云台將首了嗎?人家確實是實至名歸,各方面的能力和條件都高度吻合了一個開國第一功臣的潛在要求。
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所以我們在看待身邊的一些人和事的時候,千萬不能總以自己喜歡的角度和眼光盯著一些表面的東西去看,而是要鞭辟入里從邏輯上、從內核上去把握其關鍵和重心。
很多朋友在看歷史的時候,就是簡單地把歷史當成一個另類的「武俠小說」再看,誰更能打,誰殺敵更多,誰就更厲害,誰就功勞更大。其實這種歷史觀是很膚淺的,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
歷史和生活、工作一樣,它其實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又精密的體系。很多核心的東西往往都不是擺在明面上的東西。
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曾犯了類似的常識性認知錯誤。當時的我認為銷售部太拉風了,銷售報表一出來,銷售業績增長了多少,一目了然,在那種直觀的效益沖擊下,對那些銷售同事絕對是頂禮膜拜。相反,對于管理和指導銷售部的市場部,我就壓根沒有什麼認同感,那幫老少爺們一天到晚坐在辦公室研究這個、研究那個,就沒見他們對公司創造什麼價值,憑什麼還享受那麼好的待遇?
後來,年歲漸長、閱歷漸豐,我才慢慢地明白過來,銷售部其實不過是把公司全體上下的心血和成果集中展現出來而已。他們確實很重要,但他們永遠不可能是一個企業最為核心的競爭力。一個好的銷售也永遠是比不上一個好的市場策劃的。因為銷售永遠是外放的一種手段或者方式,它必須依托于公司內部內核資源的拓展與轉變,它永遠都是執行層面的事。
說到這,其實也就是希望大家看問題時一定要看到本質、要抓住內核。只有這樣,大家才不會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迷失方向,才能在找準自己合理的判斷和選擇。
舉個例子,一個小年輕剛剛參加工作,該如何去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呢?生產、技術、銷售、管理等各種方向應該如何抉擇呢?
很多人都會首選銷售,因為銷售那個崗位鍛煉人,容易出成績,且激勵力度大,干著來勁……這些都沒錯。但是,銷售真的就是價值濃度最高的崗位嗎?其實并不是!一個公司,能最終走進公司的核心圈的銷售人員永遠是少之又少,因為他們身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核心價值。
再舉個例子吧,現在大家看影視劇,很多低級觀眾都在看什麼呢?演員帥不帥、美不美,舞美炫不炫、造型酷不酷……然后,更高級一點的觀眾會看演員的演技、情緒到不到位,再進一步會去看劇情邏輯合理不合理……
然后很多朋友會把一部劇的成敗得失全部和演員掛鉤,殊不知對于電視劇來說,一個好的導演和一個優秀的編劇都比一個好演員重要得多。
總而言之,有些事情的地位和價值就擺在那里,盡管很多人看不到,但不代表它不存在,或者是言過其實。真正有價值、有營養的東西,永遠只會讓少數人去分享它的。
我們讀歷史為什麼要保持一定的閱讀深度呢?就是因為我們能對歷史理解多深刻,取決了我們將能從歷史之中汲取多少營養。恰如我們如果不能理解鄧禹為什麼位列云台將首,就根本不能明白什麼樣的人對于老闆來說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