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經常會演到,一個王爺究竟有多麼的瀟灑,可實際卻并不如此。大多數王爺都是皇室子弟,含著金湯匙出生,生活無憂。
但王爺們大多都有著皇室血脈,有著坐上皇位的基礎,這就代表著他們會被皇帝猜忌,旁落、甚至誅殺,所以說,王爺這個位置坐上去之后也是戰戰兢兢的。
但明朝有個王爺,經歷了數十年,曾經有三次繼承皇位的機會,經歷了六位皇帝,竟然還善終了,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王爺呢?
說到這個王爺,首先就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有人說,朱棣是因為覺得自己的長孫朱瞻基有帝王之相后,才決定起兵的。
這說明,朱棣的皇太孫朱瞻基絕對是一個在歷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的名氣甚至掩蓋了自己的弟弟朱瞻墡。
由于朱棣對朱瞻基非常喜愛,甚至有人認為朱棣是因為這個才決定讓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繼承皇位的。
因為他太喜歡這個孫子了,所以想要把皇位傳給他,于是就先一步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受到朱棣如此的喜愛,朱瞻基的皇位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了,這也讓朱瞻基的兩個弟弟消除了爭奪皇位的想法。
事實也基本如此,在朱高熾即位之后,他的三個兒子都得到了冊封,大兒子朱瞻基被冊封為太子,兩個兒子也被封為藩王。
為了鍛煉朱瞻基,朱高熾在即位之后就把朱瞻基派往南京,鍛煉他的執政能力,而他的兩個弟弟比他年幼,于是就留在了北京。
可誰曾想,朱高熾即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此時太子在南京,朱高熾的弟弟漢王朱高煦也已經秘密潛回山東預謀起兵造反。
所以,在朱高熾去世的那一段時間,朝廷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真空。
這時,朱瞻基的兩個弟弟面前出現了一個難得的好機會,但二子朱瞻墉能力平庸,性格憨厚,并沒有參與進來的能力。
但小兒子朱瞻墡就不同了,他能力雖然差朱瞻基一點,年齡也最小,但他絕對不傻。
如果朱瞻墡在這種權力真空時期橫插一腳,說不定真的有機會坐上皇位,而且,朱高熾的張皇后這時也讓朱瞻墡監國,按理說,他這時絕對有機會染指王位。
但朱瞻墡并沒有這樣做,他首先暗中派人把哥哥從南京接回來,同時率領百官迎接哥哥,幫助哥哥坐上王位。
有了從龍之功,哥哥對他更加信任,而他也第一次錯過皇位,但很快,他就有了第二次染指皇位的機會。
朱瞻基坐上皇位之后,與民休息,政績斐然,他和父親朱高熾在位的這十一年也被稱為「仁宣之治」,但令人遺憾的是,朱瞻基僅僅在位十年就去世了。
此時,他的大兒子朱祁鎮僅九歲,國家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
而且,歷史記載這位小太子十分愚鈍,六歲時才會說話,而這時,朱瞻墡已經成長了九年,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小王爺了。
如果要論繼承權的話,朱祁鎮是他大哥朱瞻基的兒子,是太子,但他也不差,他也是張皇后的兒子,也是嫡子。
況且,這個年僅九歲的傻太子有什麼能力去掌管國家呢?所以說,這絕對是一個當皇帝的好機會,甚至是比九年前更好的機會。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個皇弟、皇叔、皇嫡子,依然沒有選擇篡位,而是繼續選擇當自己的王爺。
看到這里,有人也許會扼腕嘆息,因為這兩個機會都是那些想稱帝者千載難逢的絕佳機會,可朱瞻墡卻沒有珍惜,隨手就把皇位拱手讓人,實在是令人可惜。
但誰能想到,他一生中靠近皇位的機會如此之多,不久之后,他就能再次接近那個權力巔峰。
等到朱祁鎮長大之后,一天,邊關傳來瓦剌人入侵邊境的消息,朱祁鎮聽到后,竟然興沖沖地宣布御駕親征,要像他的父親和太爺爺一樣,打敗他們。
為此,他征召了五十萬大軍,一路大張旗鼓地前往邊境要與瓦剌大戰一場,可結果并不令他如意。
大軍還沒有就位,周遭就出現了無數的瓦剌人,將五十萬大軍統統包了餃子,就這樣,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就連朱祁鎮本人也被抓了俘虜。
不久之后,瓦剌乘勝追擊,一路打到北京城下,此時,國家無主,朱瞻基的二兒子是庶出,而且被朱瞻基認為性格軟弱,不適合繼承大統。
這時,如果朱瞻墡臨危不亂,自立為帝,絕對沒人會指責他,甚至會稱贊他有擔當,畢竟此時瓦剌人已經到達了北京城下。
但朱瞻墡仍然沒有選擇當皇帝,朱瞻基的二兒子朱祁鈺在這時成為新皇帝,帶領士兵們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經過這三次事情,大家也不再認為這位王爺有任何的稱帝欲望,畢竟他三次讓出皇位,肯定不想當皇帝了。
所以,這也為他保住了一命,幾年后,已經回到明朝的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復辟成為皇帝,朱祁鈺也被他殺死,而這個不想當皇帝的皇叔卻被他饒過一命。
而這位王爺安然活過了朱祁鎮一朝,甚至活到了朱祁鎮的兒子即位。
此時,他已經經歷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六位皇帝,甚至經歷了朱祁鎮復辟,也就是說,這位王爺歷經了七朝。
眾所周知,朝廷這個戰場,雖無硝煙,但殺氣卻比戰場更加洶涌,可能有人今天安然無恙,第二天就會被處死。
而朱瞻墡卻能在這個危機四伏的朝堂上安然度過數十年,歷經六個皇帝,這不僅僅是由于他的好運氣,也得益于他超高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