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與宣統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兩位皇帝,他們的一生也是十分悲慘的,在光緒帝臨終之時,得知下一任的皇帝是溥儀后,留下了兩句話,如今聽來,這兩句話依舊令人嘆息。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末年,朝廷的大權一直都握在慈禧的手上,在同治帝死后,慈禧并沒有來得及為自己的兒子悲傷。而是想方設法想要將皇權,繼續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為了穩固自己手中的權勢。
首先,慈禧是先將同治帝的皇子殺害了,這下沒有了繼位的皇子,慈禧便能名正言順地將自己的「傀儡」送上皇帝的寶座。
于是慈禧將目光看向了自己妹妹的兒子——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對于慈禧來說,她要的不是一個能夠有才治安天下的明君,他要的只是一個任她擺布的傀儡皇帝,于是光緒便成了她最合適的人選。
剛登基的光緒僅僅只有四歲,在皇宮中,至親不在自己的身邊,宮中滿是冷漠和算計,留給光緒的只有無邊的孤單與害怕。雖然登上了九五之尊之位,但卻沒有任何皇帝的威嚴與權力,慈禧對于他的看管也是十分嚴厲。
幾歲時,光緒便被要求前去聽大臣的奏章,但此時年僅幾歲的光緒又哪里聽得懂,只能日日強迫自己隨著慈禧聽大臣們的匯報。
除此之外,慈禧可謂是掌控了光緒的每一件事情,光緒自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不到一絲的自由,又處處受慈禧牽制,最終自己也變得十分的軟弱無能,任人宰割。
長期如此,光緒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日子,于是漸漸生出一點反抗之心,逐漸長大的光緒帝,悄悄地尋找機會,想將朝政收入自己手中。在甲午中日戰爭之中,光緒帝極力主戰,不愿妥協,但最終因為清政府的腐敗,清朝戰敗。
而正巧此時清朝的文人大臣,已經有一部分開始思想覺醒,他們意識到了清朝目前的狀況,是多麼的腐敗落后,于是他們紛紛上書光緒,想讓光緒進行大刀闊斧的
改革。
光緒目睹了這一切,自己也想為清朝做出一些改變,便極力支持維新派,想用變法來挽救清朝,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實行「戊戌變法」。
一開始,也有一部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這些改革,觸碰到了很多守舊派的實際利益,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本來光緒帝是想靠袁世凱來牽制住慈禧的勢力,但沒想到反而被袁世凱出賣,光緒帝手中亦無實權可以與之對抗,最終只能無奈妥協。
光緒帝整個維新的過程不過短短的一百零三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
光緒的此舉,也突然讓慈禧意識到,光緒已經不再是那個任由她擺布的傀儡,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反叛之心,這是慈禧所絕對無法容忍的,于是慈禧便將光緒囚禁。
被囚禁后的光緒,也因為多年來痛苦的生活,不堪重負,病倒在了南海瀛台。
在病重期間,光緒聽聞慈禧準備立自己的侄兒溥儀成為下一任皇帝,聽完之后,光緒無奈的說出了兩句話:
「找一個大些的豈不更好?不過太后的旨意誰敢違背呢?」
青年溥儀
說完不久,光緒便去世了,此時的光緒也僅僅才三十八歲。
雖然只有簡單的兩句話,但卻足以道出光緒這一生的悲涼和無奈。光緒自小便沒了自由,身為皇帝,卻沒有辦法實實在在的為清朝做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清沒落,在他生命的最后,卻又眼看著另一個人與他步入同樣的命運之中,而自己依然無能為力。
縱觀光緒帝的一生,其實他也是一個有著理想與責任的君王,在慈禧的壓制之下也有心救大清與危難,甚至光緒還說出:「不愿為亡國之君」這樣的話。
但可惜的是,光緒帝從小便沒有學過如何做一個好的皇帝,以致于他所作出的很多決策,并不能有效地起到作用,但即使是這樣,光緒帝那「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志向,也已經足夠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