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十分勤儉節約,有一天早晨他醒來后對隨從說:「昨天晚上我肚子餓得很,睡不著想吃燒羊。」隨從聽了很奇怪,就問道:「陛下想要吃燒羊,為何不降旨讓臣下吩咐御廚去做呢?」宋仁宗回答說:「如果我開口,這就成了我的旨意,御廚得了命令深更半夜上哪采買?所以還是不開口的好。」
宋人愛吃羊的飲食文化,這在歷史上都很有名,可是宋仁宗身為皇帝,卻多次忍住了吃羊的誘惑。比如還有一次,他處理政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可是為了避免鋪張浪費卻一直忍著沒有說出來。次日皇后得知后,就勸他說:「官人日夜為國事操勞,想吃一碗羊湯就吩咐御廚去做就是了,何必委屈自己使龍體受虧呢?」
宋仁宗回答皇后說:「我想吃羊湯不過是一時的口腹之欲,如果因此而下令讓御廚去做,就會讓下人們當成慣例。若是我昨晚吃了羊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只羊,如此下來一年就要數百只,未免太過鋪張浪費。為了我一碗羊湯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實在是于心不忍,因此我寧愿忍一時之餓。 」
宋仁宗拒絕吃羊肉,是因為他個人生活節儉,認為吃羊太過奢侈鋪張。而且御廚形成慣例后,肯定每天都要宰殺一只羊備用,這樣一年不知道要殺掉多少只羊。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宋仁宗身為皇帝,為了避免浪費連一只羊都不舍得吃,可是在宋朝年間,古人還是差點把羊這種動物給吃滅絕。
古代的飲食習慣一直深受封建等級的影響,不同階層之間有著嚴格的飲食限制。古語有云: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到了宋朝時期,雖然飲食方面已經不像先秦以前限制的那樣嚴格,可是對于及宋朝的平民百姓來說,能夠選擇的肉食仍然不多。
對于古代的農耕文明來說,古人所能選擇的肉食并不多,也就是牛羊豬,雞犬魚這幾種。
其中羊肉是宋朝百姓的首選,因為牛這種動物在古代是非常珍貴的生產資料,歷朝歷代都有律法對其進行嚴格保護。而雞要留著生蛋,豬和魚因為沒有多少調料,做出來的味道又不怎麼好吃,所以蘇軾才會發出「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感慨。雖然說後來蘇軾發明了好吃的紅燒肉,可在當時這種吃法流傳的并不廣泛,真正吃豬的人還是比較少的。所以宋朝時期,無論百姓還是貴族,普遍吃的都是羊肉,這也是古人心中公認的美味。而在漢字中,很多與美味有關的文字都會出現「羊」這個偏旁部首,比如「鮮」、「饈」、「羹」等文字。
宋朝是古代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頂峰,百姓們的生活比其余朝代要好很多,對生活飲食方面的要求也相應要高。比如說很多朝代年景不好的時候,能填飽肚子就是最大的心愿了,可對于宋人來說卻不是這樣,以為他們秉承的是「買魚尋鱖魚,買肉要羊肉」的生活理念。由此可見,宋人對羊肉是多麼情有獨鐘,燒羊也就成了宋人待客的最高理解。
以宋朝的皇宮為例,宋真宗時期,宮里一年只需要宰殺350只羊,就可以滿足宮人食用和宴請大臣所需。到了宋仁宗時期,干脆連羊都不舍得吃了,寧愿自己挨餓也不讓御廚殺羊。可是到了宋神宗時期,皇宮里一年要吃掉45萬斤的羊肉,這麼多羊肉當然不可能全吃完,其中大多數最后都被浪費了。
宋朝時期的游牧之地幾乎都被遼、金、西夏等國占據,適合放牧同時也適合種植的燕云十六州,有宋一朝始終都沒能收回來。再加上宋朝全民吃羊的浪潮,導致羊肉的價格越來越貴,連羊這種動物都差點被吃滅絕了。比如說大文豪蘇軾,他一生多次被貶,生活困頓,自然不舍得吃羊肉,所以只能選擇豬肉吃,後來吃得多了就發明出了紅燒肉這種新的烹飪方法。
其實,對于中原地區來說,不要說古代了,哪怕是到了現代,羊肉也一直是最貴的幾種肉類之一。而宋朝時期的百姓愛吃羊肉,除了是因為沒有別的肉食可選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文人墨客的熏陶。在宋朝文人眼中看來,吃羊肉被認為是一種很文雅的事,文人墨客都對羊肉贊不絕口。正是在這種文化風氣的引領下,才引發了宋朝全民吃羊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