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中最會耍計謀的人,他的計謀能讓劉備笑,能讓敵人哭。
可是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上天怎會讓他一直獨領風騷呢?于是給他安排了個對手——司馬懿。
劉備死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被司馬懿親率大軍圍在了西城,諸葛亮身邊幾乎沒有能上陣殺敵的人,可他硬是給司馬懿上演了一出空城計,將他嚇退了。
人人都贊諸葛亮的膽識和智慧,可司馬懿的聰明才智跟諸葛亮不相上下,他當真看到城樓上撫琴的諸葛亮就嚇到了嗎?
并不是,當時城樓上有兩個書童,或許才是這場空城計能贏最大的關鍵。
228年春,諸葛亮帶軍信心滿滿地北上,向曹魏進攻。魏明帝曹叡親自坐鎮長安督戰,派出張郃迎擊諸葛亮大軍。
雖然蜀國的五虎上將現只剩下了趙云,但蜀軍中還有魏延這樣的大將在,加上足足籌備了五年,諸葛亮認為此戰即使不能大獲全勝,起碼都能打得曹軍幾年還不了手。
當攻到祁山時,諸葛亮提出要用馬謖領軍去街亭防御張郃。眾人有些吃驚,在他們眼里,馬謖雖聰明有智謀,可缺乏實戰經驗,大多是紙上談兵,不宜用他。
可諸葛亮把持蜀國軍政大權多年,方方面面都是他說了算,此時根本聽不進任何人的勸,一意孤行。
馬謖臨行前,諸葛亮再三給他交代了防御的幾要素,命令馬謖嚴格照辦。馬謖大約是第一次擔此大任,有些飄,上演了一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戲碼。
他違背諸葛亮的節度,竟然帶軍上山據守,不僅遠離了城鎮,還自斷了水源。
副將王平力薦馬謖離開,馬謖根本不聽。結果下場就是張郃包圍了馬謖軍隊,打得馬謖潰不成軍,差點被燒死在山上。
要不是王平拼死相救,馬謖恐怕連回去挨罵的機會都沒有。
失去了街亭這個重要據點,蜀軍進退兩難,只有撤軍,退到西城暫避。
司馬懿大喜,立刻追擊,一路追到了西城城門口。
根據司馬懿推算,諸葛亮到了這里手中已經無人可用了,他只需要稍微動動手指頭,便能弄死諸葛亮。
當探子來報司馬懿大軍壓過來了時,城中的文武大臣都慌了,這情形,大機率只有死路一條。
當時跟諸葛亮退守西城的只有五千來士兵,還有一半被安排出去運糧草了,剩下的2500人,即使長出三頭六臂也打不過司馬懿。
諸葛亮決定跟司馬懿玩個攻心計,他反其道而行之,叫人把四個城門都打開,城內百姓都居家不出,由精壯的士兵,裝扮成百姓的樣子佯裝在街上打掃衛生。
然后,諸葛亮再自己收拾了一番,帶了兩個小書童登上城門,焚起香,邊喝茶,邊撫琴,邊淡定地等司馬懿的到來。
司馬懿這邊的士兵回去稟報后,司馬懿很懵,趕緊自己過來查看。果然如士兵所說,諸葛亮正悠閑地在城樓上搖著扇子呢。
看到司馬懿的到來,諸葛亮以「親切」的笑容跟他打招呼。司馬懿當時就震住了,愣是不敢再上前一步。
他的兒子司馬昭也覺得,諸葛亮肯定在城中布了陷阱,他們一旦進城就送命。糾結一陣后,司馬懿下令退軍。
作為老對手,多疑的司馬懿一定會懷疑諸葛亮在唬他,但看到城樓上那兩書童,司馬懿不敢不信。
因為他們太淡定了,如果他們是演的,那也演得太真實了,兩個半大的少年,表現出來的鎮定,簡直超過了常人。
若不是諸葛亮有所準備,書童為何暴露在危險中卻根本不怕死呢?
司馬懿認為這不符合邏輯,猜不透諸葛亮的心思,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先退兵吧。
最后,諸葛亮不戰而勝,這才有以后卷土重來的機會。
司馬懿善于觀察細節,諸葛亮早料到了這一點,于是城中打掃的人,用的心理素質過硬的士兵,以免用百姓露出破綻。
至于那倆書童,必然是跟了諸葛亮很久的人,才能天衣無縫地配合諸葛亮,上演這麼完美的一場好戲。
這個計策,可以說是諸葛亮在必死的心態下,使出的最后一計,他膽大又細致,才讓西城得以保全。
空城計后來再看,其實疑點很多,蜀魏兵力懸殊很大,即使西城中確實設有伏軍,司馬懿也完全可以派支軍隊進去打探虛實。
就算他直接強攻,勝算也很大,但他選擇了放棄。
只能猜測,司馬懿此舉是為保全自己的前途——對手都死了,主子還留他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