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組韓國首爾的老照片。首爾是韓國的首都,過去的名字叫漢城,2005年才改成現在的名字。
本組圖片由英國旅行家詹姆斯·迪爾登·霍姆斯(J. Dearden Holmes)拍攝于1925年,彼時的首爾街頭,到處是中文的匾額,可見中華文化對其影響之深。
彰義門
首爾的一座城門,上面掛著「彰義門」的牌匾,無論是城墻的垛口,還是城門和城門樓,都完全是中式的。
門前女子
一名當年女子拄著陽傘走出城門。本圖片原注釋為:「韓國村莊場景」,充分說明當時首爾的寒酸之像。 彰義門又稱紫霞門。始建于朝鮮太祖5年(1396年) 。圖中的城門建于1741年,是首爾的北門,通往北漢山。
雜貨鋪
首爾街頭的一家雜貨店,店鋪外撐著的攤子上擺滿了商品。店鋪的門臉上掛著一方牌子,上書:「雜貨并果子鐵器販賣店」,對中國人來說完全沒有閱讀障礙。
迎娶新娘
一頂轎子停在首爾街邊,準備迎娶新娘。轎子是一種在中國流傳了四千多年的古老交通工具。據專家考證,用轎子迎娶新娘最早在我國宋代出現,轎子又因此被稱為花轎、喜轎。路邊的店鋪上也掛著中文招牌,上寫「明信商店」、「金銀制作販賣」的字樣,新娘可能是這家金鋪掌柜的女兒。
富順館
兩名男子蹲在一個地攤前挑選雨傘,從地上成捆的傘桿看,這種陽傘應該是全手工做作。旁邊是一家叫「富順館」的小吃店,「富」和「順」 是舊時中國人給店鋪取字號時最喜歡用的兩個字,韓國人也學了去。
街頭行人
一家三口正在逛街,距離他們不遠是一家賣鞋子的店鋪(靴店)。圖中的一家人都穿著白袍。歷史上朝鮮族人對白[色.情]有獨鐘,因此又被稱之為「白衣民族」。
街頭招牌
這里是首爾的文化街,近景是一家「泰和堂印鋪」,經營刻章和印刷的業務,旁邊幾家所經營的范圍都差不多。從圖中看,當時這段街道是用鵝卵石鋪設的。
街頭兒童
幾名當地兒童好奇地看著攝影師照相,男孩背著竹子扎成的背架,上面放著一個很大的陶罐。一名穿傳統服裝的小女孩背著弟弟,在她旁邊,還站著一名日本小女孩。
煙草鋪
一家賣煙草的鋪面,老闆娘正在店鋪門前整理成捆的煙葉, 兩名男子叼著手卷的紙煙,注視著鏡頭,他們大概是這里的常客。
賣水果
煙草鋪的旁邊,是一家果子鋪,蘋果、梨子擺放的琳瑯滿目。在右下角出現一捆蔥,說明店里還經營菜蔬業務。
運水工
一名運水工正在用壓水器抽水。壓水井同樣起源于我國的宋朝,早期是木頭制作的, 後來發展成為鐵制。按照今天韓國人的德性,很擔心他們會拿這張照片證明這種壓水裝置也是他們發明的,只可惜歷史短了點。
寺廟門前
一名僧人站在首爾藥王廟的大殿門前,大殿的門首上掛著用漢字書寫的「藥師殿」中式牌匾。這座寺廟完全是中國「藥王廟」的翻版,里面供奉的也是「東方三圣」。
首爾街景
這是韓國一條主要街道,已經通了電車,道路兩邊電線桿林立。不過,看到街邊商鋪上的「博文書店」、「典云商店」等招牌,總給人一種在中國游覽的錯覺。
居民區
首爾的一處居民區,一個小姑娘提著水壺走過一座木橋。木橋架設在一條扔滿垃圾的干涸小溝上。周邊的房屋大家看著一定很眼熟,這種房屋結構被稱作懸山頂,早在宋時便傳入朝鮮。
洗衣服
一條小河溝從居民區穿過,河溝兩邊蹲滿了洗衣服的婦女。因為喜歡穿白色,非常容易臟,洗衣服就成了當地女子一項繁重的日常工作。
首爾的孩子
四名首爾的兒童合影,兩個男孩、兩個女孩。他們身旁是一座非常破爛的房子,周圍掛著蒲席。
一座醫院
首爾城外路邊的一座醫院,說是醫院,其實是一家小診所。醫院的名稱叫「廣濟醫院」,這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因為直到今天,我國各地還有著無數的「廣濟醫院」。
歷史上韓國有三次所謂的「去漢字化運動」,其中有兩次發生在1925年之后,一次是1948年,一次是樸正熙統治時期。去除漢字的惡果首先是割裂韓國歷史,因為韓國文化不過是中華文化的衍生物而已,「去漢字」實際上是砍掉了歷史的根, 現在韓國出現這麼多篡改歷史的騷操作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