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憑著一股「力挽狂瀾,名留青史」的強烈信念,討伐割據在諸州諸郡的群雄,十分艱難地把分崩離析的疆土——東漢十三州中的九州,統一收復在了他在許縣為漢獻帝重建的小朝廷之下,雖然曹操終其一生未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宏志,但他卻在紛亂的局勢下,為天下百姓開辟了一個得以休養生息的新天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中原的安定。
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篡漢稱帝」,創立了曹魏政權,可曹魏基業創立不過40年的光景,就陷入了以司馬懿和他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為首的司馬氏集團,和以曹爽、曹髦等人為核心的曹氏集團之間,一場奪權與反奪權的長期沖突較量中,最終曹氏不幸淪為刀俎上的魚肉,司馬氏「三馬食槽」竊取了曹魏果實,并為後來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晉鋪平了道路。
看過三國的歷史都知道,曹操在世的時候,原本對司馬懿是有很大的戒心的,可直到他逝世前都沒有將司馬懿給除掉,以曹操殺伐果斷的性格,為何放過了司馬懿呢?
司馬懿又是如何「騙」過曹操,在曹魏內部扎下了根基的?
司馬懿字仲達,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出生在河內郡溫縣,是京兆尹司馬防的次子。
——司馬懿出生的那一年,東漢王朝發生了許多大事,大瘟疫、地震,還伴隨著豪門士族在官海浮浮沉沉,就連袁紹的父親袁逢也不幸被免去了官職,一時間宦官勢力大盛,京兆天子腳下早就成了士族、外戚、宦官的爭斗場,劉氏江山已搖搖欲墜。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不愿卷入是非漩渦之中,尤其在這樣一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的環境里,只要一個不小心,就很容易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史書說司馬防「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十萬言」,與其在朝堂上鉤心斗角、爭名奪利,不如沉浸在《漢書》中來得舒坦,時運不濟倒是促進了將門出身的司馬家向儒學家族轉型。
不過,司馬防這個人深諳安命保身之術,他并不是在亂世中關起門來讀書著學,從他舉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來看,他也未因曹操是宦官之后、寒門出身就有所輕視,可見他為人八面玲瓏,既不遠離朝堂,還能與各勢力不疏離,
要知道在這樣一個亂世中,能夠做到進退自如從而自保這個地步是相當不容易的。
有這樣一個處世老道的父親當標桿,司馬懿自青年時代起就能夠做到進退自如、不露聲色,也就不算多麼奇怪的事了....
...司馬防不僅自己頗好研讀經典,對自己的兒子們也頗為嚴格,
從史書中記載的來看,司馬防在家中拘執于禮法,「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父子之間幾近沒有什麼骨肉溫情,反倒是充填著僵冷壓抑的氣氛,這種家庭熏陶出的子弟,要麼是端方守制的迂腐之士,要麼是工于猜忍陰狠的謀略,
至少從司馬懿的經歷來看,顯然他是后者。
東漢末年本就是多事之秋,
184年春天,黃巾起義爆發,州郡失守,朝廷震動;
同年11月,黃巾之亂平息;
次年(185年)涼州又爆發了叛亂,
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亂,終于讓漢靈帝劉宏從西園享樂中走了出來,
同時也讓皇甫嵩、朱儁、董卓等人走上了歷史舞台,
比較離奇的是董卓的經歷,他因平定黃巾軍首領時戰敗丟了官,卻在打涼州叛軍時吃了敗仗后竟莫名其妙升了官,當上了「破虜將軍」,此后更是官運亨通升到了台鄉侯、前將軍,
漢靈帝似乎也后悔讓董卓升遷太快,曾下旨征董卓為不掌實權的少府,可老奸巨猾的董卓不肯就任;
漢靈帝臨終前也想嘗試奪下董卓的兵權,拜他為并州牧,讓他將部隊交給皇甫嵩,董卓壓根就不肯交出兵權.......反倒帶著人馬坐擁了整個隴西地區。
漢靈帝沒能解決這個麻煩就撒手人寰了,無形中也成就了董卓渾水摸魚的資本,
後來董卓趁著漢少帝劉辯繼位、宦官和外戚亂戰之際,駐扎進了洛陽城,廢掉漢少帝,挾持漢獻帝劉協登基,接著又自任相國,專斷朝政(189年)。
董卓干政,各路割據軍閥豪杰并起,眾人推舉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紹為首領,要討伐董卓。
董卓本就是個虛張聲勢的人,面對眾人的討伐,他也嚇破了膽,不敢呆在洛陽,帶著漢獻帝遷都長安。
董卓鬧出遷都這一幕,讓本就混亂的局勢更加復雜,所謂遷都不只是皇室,群臣也要隨行,當時擔任治書御史的司馬防自然也在群臣之列,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這一家子能幸運地躲過黃巾、躲過外戚官宦之間的內戰,卻沒能躲過董卓這個狠戾的角色,
他深知董卓已成了天下公敵,無論董卓去哪都會是目標,長安之行充滿了危險,便讓長子司馬朗帶著一家人回到河內老家溫縣避難,
司馬朗受父命不敢遲疑,著手準備逃離董卓,誰料這個節骨眼兒上突發狀況,司馬朗被人告發想要逃亡,還被五花大綁送到了董卓面前,
這一年司馬朗18歲,由于父親司馬防的官職及自己的家族背景,讓司馬朗在很早就了解到許多政治內幕、派系紛爭,并且深得其父司馬防熏陶,讓他清楚地意識到自保才是首要目標,
他面對董卓不卑不亢,還用托詞唬住了董卓,之后賄賂董卓身邊的辦事官員,最后有驚無險地逃離了洛陽,
司馬朗帶著家人回到溫縣之后不久,意識到河內郡與京城相鄰,難免受到戰火波及,于是又帶著家人離鄉背井去黎陽投靠統領兵馬的鄉里姻親趙威孫,
直到六年后(195年),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老家溫縣,結果當年又發生了饑荒,出現人相食的慘象,司馬朗這個人很有風度,收留撫恤宗族眾人,共度難關。
在這時世艱難、顛沛流離之中,司馬懿也從稚嫩小兒長成了翩翩少年,他的一生從他童年時期就危機四伏、充滿混亂,
這些將對他日后有著莫大的影響,史書說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這個時期的司馬懿同許多有進取心的人一樣,心中難免生出「匡扶救世」的想法來。
司馬防在父子齊心自保的努力下,終于熬過了一波又一波危機,董卓、李傕、郭汜敗亡后,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縣。
司馬防亦隨之來到許縣,不久「以年老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
在當時,許多世家大族都主動或被動選擇一個勢力做依靠,譬如潁川荀彧一家,早早就投靠了曹操,不過從司馬防的態度來看,他壓根就沒有參合進時局的想法,
可司馬防是這麼想的,曹操卻不愿意隨他心意,
曹操這個人很有頭腦,他深知精英人才都集中在了豪門之中,當然會不遺余力地爭取豪族人士,許縣小朝廷重建后,他就打著報恩的名義找上了司馬家,征辟司馬朗為司空掾屬,當時被征召的人有欣然應召的,也有很多不愿出仕的人,
說白了,曹操當時只是掛了個司空的名頭,還有個強大的對手袁紹虎視眈眈,當時的局勢還很不明朗,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士族都在謹小慎微地行事,生怕一個不留神家族就會成為亂世中的炮灰。
曹操又從崔琰等人的口中,得知司馬防的次子司馬懿也是一個人才,想到其胞兄司馬朗「粗衣惡食」、「政化大行」,給他留下了相當好的印象,于是又征辟時年22歲的司馬懿(201年)。
不得不說,曹操當年在官渡之戰(公元200年)生生秀了一把個人實力,那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袁紹采用土山制高點廣射箭海,逼得曹操在營區內行走都要使用厚盾遮住箭雨;袁紹挖地道想要奇襲,曹操也挖濠溝對抗......
在雙方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曹操能夠一直與袁紹僵持,就已經突顯出他作為一代梟雄的過人之處來,最終耐著心、大著膽子獲得在烏巢劫糧機會,打敗了袁紹。
這一戰給了許多觀望姿態的士人信心,也為曹操本人攢足了政治資本,
然而司馬懿竟假裝風癱騙過了曹操,
史書說他「不欲屈節曹氏」,司馬懿有可能是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有可能是早就看清了曹操的作風——走的是董卓的老路,他覺得犯不著和這樣的一個曹操混在一起,誰知曹操以后會不會落得跟董卓一樣的下場。
所以,曹操派人來「辟召」他的時候,他假裝風癱,躺在床上不動,曹操所派的人就被他騙過去了;曹操也沒再派人去辟召他了。
直到7年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馬懿再次受到曹操征辟,這一年曹操做了丞相,也穩定了北方基業,就當時的局勢來說,袁家早就一敗涂地了,「皇叔」劉備尚未形成氣候,江東剛由年輕的孫權掌權,曹操的實力自然最雄厚。
這時候,曹操已經知道了他假裝風癱的事;所以吩咐被派去的人:「倘若他再不肯來,就抓了他來。」
于是,司馬懿也就不敢再裝風癱,半推半就半脅迫的情況下應召入仕來到了許縣,
很大可能,這是司馬懿權衡之后的結果,選擇加入曹操的陣營,他們這樣的家族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司馬懿早晚也是要入仕的。
曹操的目的也未必就是要司馬懿為己所用,七年過去了,他完全沒有必要揪著當年一個有才小青年不放,
像司馬氏這樣的世家,對于曹操來說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因素,與其將他們放在社會上要時刻警惕他們,不如將他們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盯著,
真要讓他們參與重要政事,曹操也很難做得到,就拿為他出謀劃策的潁川荀氏家族來說,曹操從未讓他們掌過兵權,
所以,司馬懿跟隨曹操之后,有很長一段時間并未受到重視,曹操只把他打發到了曹丕身邊當個伴讀,要知道這個時期曹操甚至還沒跡象要將曹丕立為繼承人。
不久曹操又把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征辟為曹植的文學掾,曹老闆這是一門心思要把司馬氏一門收割到自己陣營的節奏啊........
司馬懿的耐力也異于常人,眼界也比常人看得遠,這若換成別人怕是早要鬧情緒了,從前面說他有「憂天下之心」來看,他也不是個廝混度日的人,可他偏偏就忍耐了下來,老老實實地跟曹丕在一塊兒住、一塊兒玩。
司馬懿處事很圓滑,沒花多少時間就深得曹丕的信任。
曹操這個時候年紀大了,尤其在曹操成為魏王后,在諸子中選立自己的繼承人成了擺在眼前的問題,
他最中意的兒子曹沖死在了他前頭,在剩下的兒子中,曹丕和曹植能詩善賦最具才華,二子也是最具競爭力的人選,
曹植能文能武,才思敏捷,甚至比兄長曹丕還要優秀,曹操筑銅雀台時,令諸子登台作賦。年僅十九歲的曹植援筆立成,這讓老父親曹操很是驚異,
曹植不只是文筆卓絕,應對曹操考察的軍國大事也都能應聲而答,再加上楊修、丁儀、賈適、王凌等人都支持曹植,使得曹操一度有了立曹植為魏太子的想法;
曹丕文才不如弟弟,不過勝在身邊有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這「四友」為他積極謀劃,大力籠絡世家士族,還派人探聽弟弟的活動,在政治斗爭經驗上遠勝弟弟曹植一籌。
久而久之,曹操聽到的消息都是「曹植擅自叫人開了宮里的司馬門直馳而出」、「屢屢喝得酩酊大醉」,這樣一來,形勢大轉,一番考察和鑒別之后,曹操也就再無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撤消了他的軍職,最終把曹丕定為魏太子。
曹丕成了太子之后,他身邊的人才自然也開始受到曹操的關注。
曹操這才注意到兒子身邊竟有一人「狼顧相」,這說的就是司馬懿: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后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晉書》
什麼是「狼顧」?
這八成是曹操自己從相書上看來的,據說「狼顧」是像狼那樣能夠兩肩不動,而頭與頸可以向左右轉一百八十度,這樣的人比狼還要陰狠,
再加上曹操此前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同在一個馬槽里吃草......這是不是說曹家的天下要被「三馬」吃掉?
其實早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的時候,就帶過司馬懿出征了。
當時司馬懿還給曹操出了個主意: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人未歸附而又爭奪遙遠的江陵,這是破蜀的機會,不可錯過。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好機會,事情是可以成功的。圣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
曹操雖然沒有采納司馬懿的建議,但也察覺出這個青年「有雄豪志」,再加上這個「狼顧」相,
難免會對司馬懿產生猜忌。
司馬懿也覺察到曹操對自己頗為不放心,不過他自小就生長在一個政治氛圍相當濃厚的家庭中,耳濡目染,
自然深諳權術之道,也懂得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官場中生存下來,他意識到倘若不懂得偽裝自己,怕是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于是,他更加賣力氣「討好」曹丕,讓他在曹操面前「每相全佑」回護自己,
同時在辦公之時勤于職守、廢寢忘食,而且他大事肯做,小事也肯做,不歸他負責的事,例如喂食曹操所騎的馬這樣的事,他也自動去做。
在司馬懿為自己蒙上了膽怯謹慎的偽裝后,
久而久之,曹操竟也開始懷疑相書有問題:這樣一個忠心耿耿、辦事賣力的司馬懿,不像是有什麼不軌之心的人啊。
就這樣,曹操終于對司馬懿放松了戒心。
建安二十二年(219年),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不幸感染時疫去世,曹操也開始著重培養曹丕身邊的人才,尤其是司馬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
司馬懿抓住時期,發表看法說:漢的國運將盡,殿下十分天下有其九,還以臣德服事漢。孫權向您稱臣是符合天意人心的,虞、夏、殷、周得天下而不謙讓,是怕違背天意,知道命運之所歸啊!
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晉書》
要知道在這個關鍵問題上,司馬懿此時發言代表的已不僅僅是他個人,而是他整個家族的態度,
就連跟隨曹操出生入死的荀彧,在曹操封魏王前就激烈反對過,同樣是世家大族出身,司馬懿能在這個節骨眼兒明確表示支持曹操,已然讓曹操徹底放下了對他的戒心,
在這之后,曹操就把他調回來,放在自己身邊當「軍司馬」,開始參與機密工作,
司馬懿的建議,也逐漸被曹操采納。
由此來看,他利用表現為曹氏政權的積極擁護者這一點,巧妙地「騙」過了曹操,在其政權內部逐漸扎下根基。
不過,曹操「重用」司馬懿的時間并不長,孫權把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后不久,曹操舊病復發,在洛陽一命嗚呼了,
曹操去世時,司馬懿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