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有父子二人均通過殿試,同被皇帝欽點為進士。在中國的科舉時代這是一件非常少見的大喜之事,皇帝也甚是高興,下旨在他們家鄉為他們修建了一座石牌坊予以表彰。由于照片年代久遠,再加上當時的照片像素的確不高,石牌坊上的小字過于模糊,已經無法辨認這對父子姓甚名誰。
這是一張很有意思的擺拍照片。清末很多照相館經常雇人拍攝這種極具市井風格的櫥窗照。
在攝影師的安排下,扮成車夫和路人的表演者握拳怒視,坐車的乘客伸手勸架,車旁的二人舉拳為車夫壯聲勢,后面打傘的路人一副吃瓜群眾的樣子。看起來甚是有趣和搞笑。
這名農民在使用一個自制的削皮工具削西瓜皮。削下來的西瓜皮并不會扔掉,而是曬干后進行腌制,加工成咸菜。
兩名鴨販正在大街上販賣鴨苗和鴨蛋,由于天氣太熱,陽光毒辣,左邊的男子把衣服搭在頭上遮陽。他們面前的布上有幾十只鴨苗和一些鴨蛋。
這是一家位于天津的西醫醫院的藥房,架子上擺著各種藥品,這些藥品都是西藥。
一名洋人在柜台里看著藥店伙計抓藥。右邊坐在板凳上的男子可能是牙疼,左手扶腮,一臉痛苦的表情。一名戴著禮帽的洋人在戲園子里聽戲,周圍簇擁著很多清朝官員。戲台上一群演員在表演,其中旦角(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的表演者并非女性,而是由男性來扮演。
張之洞(1837年-1909年),直隸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人,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后,張之洞積極主張洋務興辦,抵抗列強的侵略。為支持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張之洞曾積極捐款,并四處為其活動;但當戊戌變法失敗后,張之洞卻聲言康有為等維新派是亂黨。
照片拍攝于1895年的山西,一個地主婆正騎著馬趕路,他的傭人在給她牽著馬,周邊群山環繞。地主婆有著一雙小腳,如果她不騎馬而是改行走的話,估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兩名身穿便裝負責探聽情報的清軍士兵被日軍發現并俘虜。兩人跪在地上,雙手被繩子捆綁,左邊的俘虜面部已經嚴重腫脹變形,顯然這名受傷的士兵在被俘時并沒有束手就擒。
日軍殘暴無常虐殺成性,可想這兩名清軍俘虜的下場必定會被百般凌辱后遭到處決。
圖為山東某地的一戶漁民在自家漁船上,拍攝于1902年。站在后面的年輕男子是這兩個老者的孫子,祖孫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樸實的笑容。老太太有著一雙小腳,這在清朝的老照片里極為常見。
1909年奉天城火車站的月台上,一隊鐵路警察正在列隊,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槍,他們的站姿應該是正在稍息。
村民墻邊吃午飯,后面放著一堆柴禾。以前很多農村人都不喜歡上桌吃飯,最愛在家門口或者墻邊蹲著吃飯。
轎夫們在寺廟外面等待客人,他們都穿著草鞋,把衣服搭在抬杠上晾曬,左邊的轎夫顯然晚上沒睡好,正在打哈欠。
轎子起源于夏朝,在唐朝以前多為皇室和官員所用,自宋朝開始向民間普及。
照片拍攝于1900年的福建漳州,這幾位女孩子是當地一所女子學校的學生,她們正在利用課余時間做手工活。
清朝末年,西方先進文化和思想逐漸傳入到中國,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因為較早與洋人接觸,導致當地人的觀念逐漸開放,甚至一些地方更是開辦了女子私塾和女子學校,讓上學不再是男性的專屬。
照片拍攝于1883年的湖南永州,拍攝者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傳教士。
照片中的這些人并不是一個家庭的成員,而是住在附近的街坊四鄰。在聽說傳教士要拍照后,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拍攝了這張鄰里之間的合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