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是不易的,從一顆小細胞到成形,再到呱呱墜地,無不需要母親付出萬分的精力。
俗話說「兒奔生,娘奔死」,此言半分不假,當今醫療條件發達,尚且有難產孕婦不幸殞命,更別說醫療條件落后的古代了,那時沒有無痛針,沒有麻醉劑,沒有成熟的剖腹產手術,女人生子堪稱九死一生,13級的痛可不是開玩笑的。
晚清就有這麼一個女人,在難產時無力昏厥,陷入重度昏迷,家中的人以為是難產而死,辦了喪禮,將其下葬,待200年后考古家們打開她的棺木,其中景象卻是慘烈駭人。
在古代,女人生孩子可以說是鬼門關走一遭。
古人將女人生產視為「不潔」,男子不得入產房,因為覺得過于污穢,甚至在更早前,女人是不能在家里生孩子的,人們會在路邊搭一個棚子,以此當作產房。在魏晉之后才慢慢轉為在家中生產。
在眾多電視劇中,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女人生子的鏡頭,大都是躺著的,但是歷史上躺著生孩子的卻是相對少見,大多會選擇「坐式」「跪式」「站式」等,像《知否》中明蘭就是選擇站著生產。
若遇到難產,疼痛脫力,為了讓孕婦成功將嬰兒生下,很多人家會選擇鞭笞生產,通過鞭打產婦,讓產婦保持清醒把胎兒生下。
古代醫療條件并不發達,接生孩子的并不是郎中或者專業的婦產科大夫,那時候都是穩婆來接生,而她們能成為穩婆,也不過是經驗之談。
穩婆們總是喊著快拿熱水,這熱水是為了消毒工具,擦拭產婦的血水以便觀察嬰兒的情況,此外還有止血,防止感染的作用,不然血水與羊水一瀉而下,產婦極易因為大出血而遭遇不幸。
古時候,產婦的存活率非常低,十個當中能存活下來的也就三四個,常見的風險有血栓、大出血、胎位不正、胎身過大等,每一項風險稍有不測都足以斃命。
再加上古代的那種一定要延續香火的封建思想,總是重小孩輕孕婦,所以在保大保小的問題上,產婦總是首當其沖,而且若第一胎不是兒子,就會讓其一直生,直到有了男嬰,所以才有小編開頭跟大家講的那句「兒奔生,娘奔死」
的俗語。最令人痛惜的還是產婦的昏迷,在生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陷入重度昏迷,會導致產婦的生命體征十分微弱,在古代,是沒有那些儀器來監測的,所以有些就會被判定死亡,最后被埋葬。
考古學家在我國黑龍江地區挖掘出一個清代古墓,看這墓的規模當是一戶大戶人家,但是挖掘時發現周遭已經有很多盜洞,墓內值錢的陪葬品也被洗劫一空,只剩中央一口紅黑木的棺材,商量再三,考古學家們決定打開棺材一探究竟。
本以為就只是一俱普通的干尸罷了,結果一打開卻嚇得夠嗆,單從表面看的話,可以判斷其非正常死亡,骨頭扭曲僵硬,顎骨張得很大,像是經過一番掙扎,而棺材蓋內側的抓痕也印證了這一猜想。
經過驗尸發現這是一俱難產的婦人的尸體,大概是她難產陷入重度昏厥,生命體征極其微弱,進入假死狀態,也即腦死亡。
但在當時,并沒有辦法知道她是假死,她的家人們以為她真的死了,于是就給她下葬了,奈何她是假死,重新醒來后周遭一片漆黑,她拼命呼救掙扎卻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再加上棺材的空間不大,氧氣很快就沒了,于是最后痛苦的窒息而亡。
但很奇怪的一點是,根據我國的喪葬文化來看,人死后的后事要有停尸、報喪、吊唁、入殮,最后鎮定,這些前前后后加起來起碼有三天時間。
也就是說這三天里,尸體都還是在家里的,而醫學上真正的死亡是在腦死亡十二個小時以上才是真正的死亡,也就是說這十二個小時里,人是可以活過來的,那上文的女尸又為何至死都沒有獲救呢,是內宅的陰謀,還是命運的使然?
這點目前還在探究中。但無論如何,終究是孩子沒了娘,丈夫失了妻,父母痛失了愛女。
結語:
每個母親都是偉大的,十月懷胎之苦,撕心裂肺的分娩之痛,才將我們帶到這世上,我們誓要感恩父母,感恩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