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是一國之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被稱之為「真龍天子」。而在民間傳說,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首先在出生上就和尋常人不一樣,大多數會天降異象。比如說元朝末年,曾自稱為帝的陳友諒出身時也是天降異象。
陳友諒,元末湖北沔陽人,祖上原本姓謝,但由于他爺爺入贅到了陳家,從此就只能改為陳姓。為了維持生計,陳友諒從小就跟著父母在河邊打漁,比較能吃苦,後來讀過幾年書。二十來歲的時候,陳友諒一次偶遇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到他爺爺墓地后,笑著對陳友諒說:「你祖父的墳地風水很好,你以后前途不可限量。」陳友諒聽了很高興,當時他經過各種關系才在衙門里做了一個小官,他盡管勤勞敬業,但卻一直沒有升遷。漸漸地他看清了朝廷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為此,他一直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
不久,處于水深火熱的百姓為了生存紛紛揭竿而起,一直尋找「干大事業」的陳友諒毅然加入義軍的隊伍,并且選擇了追隨徐壽輝的義軍。通過努力,陳友諒得到了徐壽輝的賞識,成為手握重兵的大將。
隨著權力增大,陳友諒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先是用計除掉了徐壽輝身邊的心腹將領,把徐壽輝架空,然后挾持他自稱為漢王。
公元1360年,陳友諒攻克了太平城后,命人殺掉了徐壽輝,并舉行了登基儀式,建立了稱制。
因為稱帝時太過倉促,有部將勸陳友諒是否「暫緩」,結果陳友諒一意孤行。據悉,陳友諒
登基時,原本晴空萬里的天空突然狂風驟起,并下起了傾盆大雨。其中有一位大臣,他最早當過相士,懂得占卜之術,他推算一番后,嘆道:「不出三年,大禍臨頭。」
在眾人的驚訝中,他選擇了飄然而去。事實證明他的推斷字字應驗,三年后,也就是1363年,44歲的陳友諒在和朱元璋的雙龍爭霸中,在鄱陽湖之戰中戰敗,陳友諒更是在亂軍中中箭身亡。
陳友諒死后,他的兒子陳理後來主動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看陳理呆頭呆腦的,于是對他說了12個字:「朕不殺你,大明之財務,你可自取。」
然而,後來大臣們紛紛諫言,說這陳理容易被奸人蠱惑,還是要防范末然,早點處理掉。洪武5年,朱元璋把陳理及陳友諒的親友發配到了高麗,過著十分凄慘的生活。據石韞玉的《錢塘棹歌》中記載:陳友諒的后裔被明確規定只能生活在水上,以打漁為生。不允許被擁有土地田宅,而且男的不能娶妻,女的也不許嫁人,境界十分悲慘。之后并沒有后續記載。
清順治年間,湖廣總督白永盛的奏折中提及了陳友諒后裔:陳友諒遺孽分為柯、陳二姓,盤距江西武寧、湖廣興國,迄明世為患將三百年,這也是首次以官方形式承認皇室后裔。專家對此也一致認同:陳友諒后裔的的確確留存了下來,而且數量很多。
看來陳友諒的后代不僅僅存在于高麗,在國內也有后裔。上世紀80年代,在洛陽益陽縣陳宅村的認祖歸宗就引發軒然大波,考古專家到現場后,首先感嘆這個村子的名字就來源于陳友諒的姓氏。
相傳陳友諒死后,他的第九妃子蔣氏為躲避朱元璋追害在益陽隱居下來,后生下一個男嬰,取名陳義。陳義人高馬大、有勇有謀,73歲死亡。其子為其立碑述傳,碑文記載:生于洪武已巳,曾祖父德真,大父才興,父親友諒也。鄰村曲村則有陳友諒弟弟陳友貴的后裔,還有漢王王印、皇家玉璽以及族譜為證。
為了在明朝時期安全生存下去,他們必須隱姓埋名,干脆把自己的姓氏給去掉了。清朝建立之后,他們才恢復了原本的姓氏,據說有一祖訓:死后墓碑銘文必須姓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