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這是漢末周瑜在臨終之時,留給世界的最后一句話,這句話道出了他心中的不甘。
周瑜言畢即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六歲,相傳周瑜在臨終前曾給孫權留下忠告,想勸孫權盡早處理一人,并聲稱此人不死,日后必將危及國家。
然而孫權卻并未聽取周瑜的忠告,而是放任此人不管,直到十二年后的一場變故,他才明白當初周瑜的話是多麼的正確,但此時說后悔已經為時晚矣。
周瑜是嫉妒諸葛亮的,這種嫉妒從赤壁之戰時便開始了,當時諸葛亮前往東吳請求聯盟抗曹,經過舌戰群儒和激將孫權后,兩國終于達成協議,在赤壁與曹軍交戰。
諸葛亮舌戰群儒讓周瑜對其刮目相看,讓他在心底默默生出了與其爭個高低的想法。所以在確立了使用火攻的辦法后,周瑜為了「考核」諸葛亮的才能,以箭矢不足為由,讓諸葛亮在數日之內制造十萬支箭矢,若不能按時完成則以軍法處置。
之后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諸葛亮利用稻草人給周瑜上了一課,這之后周瑜深感諸葛亮才華的恐怖,決定讓諸葛亮偷襲曹操的糧倉,想借此除掉他,但被諸葛亮以必敗為由,讓周瑜的計劃未能成功。
這并不是周瑜唯一的一次想要除掉諸葛亮,民間有一則流傳已久的故事,名為「周瑜三害諸葛亮」或「諸葛亮三氣周瑜」,講述的就是周瑜害人不成反被氣的故事。
按理來說,周瑜和諸葛亮相爭多年,并且處處都被諸葛亮壓了一頭,以周瑜的才能,他肯定明白諸葛亮對于劉備的重要性,再加上他曾幾次想要除掉諸葛亮的行為,所以他臨終時所說的此人,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以為必定是諸葛亮。
確實,諸葛亮對于劉備而言,是極其重要且無法取代的,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那麼劉備大機率不會有后續的成就。
然而事實上,諸葛亮的才華橫溢,其實是小說《三國演義》經過藝術加工的結果,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并沒有那麼的「神」,雖然他確實幫助劉備建功立業,但是他并非周瑜口中的「此人」 ,真正的「此人」實際是劉備劉玄德。
這個結果可能會有些令人意外,因為在很多人的認知里,劉備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成就,是諸葛亮和眾多武將共同締造的結果。
相比之下劉備本人并非多麼的多色,而是較為平庸,不及曹操和孫權,然而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這樣的「庸人」嗎?
其實,劉備遠非庸人,雖然在小說中,他被形容為一個販賣草鞋的底層人士,似乎蘊含貶低之意,但在歷史上,劉備在少年時期,就曾集結鄉里,參與到了平定黃巾起義的隊伍中,并立下戰功。
另外,漢末時期的政治格局,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軍閥鼎立,劉備作為走到最后的三個大軍閥之一,怎麼會是一介庸人?
他要真的是庸人的話,早就被淘汰了,哪輪得到他走到最后?公認的亂世梟雄曹操又豈會和他煮酒論英雄?更何況袁紹出城二百里迎接劉備來投奔。
周瑜說劉備的威脅最大,也是因為他在見識到了劉備的才能后,才做出的決定,而這個見識的過程,就是赤壁之戰、爭奪荊州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以及之后周瑜對劉備的充分了解。
其實我們只要對劉備進行全方面的分析,就會得知他的身上具備很多梟雄氣質:其一懂得籠絡人心,如怒摔阿斗;其二懂得為人謙遜,如三顧茅廬,反觀張飛則主張直接把諸葛亮綁了就是。
第三點就是心志堅定,劉備前半生先后五次投靠他人,還曾四次與妻子分離,遭遇了太多的挫敗,然而這些都沒有擊垮劉備的心志,但他屢敗屢戰,從不言棄。
另外,周瑜還從劉備身上看到一點東吳所不具備的特征,這便是劉備的皇叔身份,雖然這個身份并沒有給劉備帶來什麼實際上的好處,但是在關鍵的時候,這個身份在輿論上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孫權曾派魯肅向劉備索要荊南一郡,諸葛亮強勢回應到:漢朝的江山,豈有從劉氏子孫的手里送出去的道理?直接將魯肅反問的無言以對。
這些都是周瑜從劉備身上所看到的,相比于諸葛亮,劉備更具領導氣質,而劉備這個領導,才是真正決定「蜀漢集團」究竟能走多遠的董事長,所以周瑜才會在臨終前,勸孫權盡早除去劉備以防后患。
不幸的是,孫權并沒有聽從周瑜的忠告,而是放任劉備在蜀漢發展,直到周瑜去世的十二年后,劉備因關羽之死而起兵討伐東吳,孫權這才意識到當初周瑜的話是多麼的正確。
交戰之處,蜀漢軍隊一路進攻,一直打到了夷陵,雙方在此展開了激戰,孫權派陸遜為前線指揮,與劉備對峙。
兩軍一連對峙數月,直到劉備因天氣酷熱,而將水軍轉移到岸上休憩時,使得陸遜抓住機會,使用火攻一舉擊潰蜀軍,劉備自己也被迫逃到了白帝城。
如果不是劉備迫于形勢,將水軍轉移到陸地上,而是按照陸遜推測的那樣,采用水路并進,夾江之下的策略,那麼蜀漢極有可能會一路打到吳國咽喉,甚至吳國會因此滅亡。
雖然此戰是東吳取勝,但是卻也使得吳國元氣大傷,為此后的內亂和滅亡埋下了伏筆,而這一切本可以避免,如果十二年前孫權聽從周瑜的勸告,盡早除掉劉備,那麼此時的東吳也不至于淪落到這般境地。
在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光芒的照射下,劉備的才能往往會被人忽略,甚至把他當做一個常人。
但一群有才能、有膽識的精英人士,又怎麼會由一個常人來領導?所以,在孫劉曹三人中,劉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深挖,去研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