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世人都道血濃于水,親情為最,但在張愛玲的一家人身上,卻從來不曾深刻。
1988年,聽了些小報的謠言,張子靜以為自己的姐姐張愛玲已經離世,驚慌之下多處托人打聽,才知道了張愛玲的地址。
張子靜給張愛玲寫了封信,信上除了詢問她一些最近的生活外,便是想管張愛玲或借、或要些錢來周轉生活。
沒過幾天,張愛玲就回了封信給他,信里很干脆地表示她自己沒有錢,沒辦法幫他的忙,雖然表達了自己的慚愧,但卻聽不出慚愧的意思來。
1957年兩人的母親黃逸梵在倫敦去世,她身上曾繼承的大量遺產就在張愛玲的身上,這筆錢就讓當時的張愛玲一夜暴富。
而且之后張愛玲的作品大賣,也讓張愛玲晚年生活過得很富裕,只不過是和這個弟弟感情不深,以至于張愛玲根本不想給他罷了。
張愛玲
張子靜其實都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但還是抱著一點點僅有的希望寫下來那封信。
現在希望破滅,張子靜也知道了姐姐張愛玲沒有離世,便也不再和她進一步聯系,直到1995年張愛玲去世。
那天,張愛玲感覺到了自己大限將至,于是立下了遺囑,她把手上所有的錢分了姑姑、分了朋友,唯獨沒記得這個一起長大的弟弟張子靜。
大家都覺得張愛玲是隨了她心狠的父母,從骨子里就透露著疏離和冷血,但對這個弟弟,曾經的她也是愛過的。
「……從小我們家里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
這是張愛玲最早對張子靜的認識,那時候的弟弟就是她喜歡的娃娃,他們總在一起玩鬧,樂此不疲。
只比張愛玲小一歲的張子靜因為長相被很多人喜歡,但長大后卻唯獨被家人各種疏離。
張子靜
原因就是張子靜太像他們的父親了,不是長相方面的像,而是性格、舉止、為人處世方面的像。
張愛玲姐弟的父親張志沂(張廷重)是李鴻章的外孫,早年也是世家大族的后代。
但他父親卻是自甘墮落下的平庸,多年四書五經熏陶成人,迎來的卻是科舉廢除。
封建社會家族式傳統的一套告訴他,只要學有所成,能為家族掙得榮耀,那他的隨性肆意就沒人會管。
1915年,張志沂在家族的安排下,娶了當時清末的將門之子黃宗炎的女兒黃逸梵(黃素瓊)后,開啟了自己隨波逐流的人生。
黃逸梵
黃逸梵是妾生的孩子,父親在她出生前就死了,母親生下一兒一女后也離開了。
長在大夫人身邊的黃逸梵從小就對身邊充斥的重男輕女態度深有體會,所以即便是嫁了人,她也向往自由解放的生活。
但張志沂卻是個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男人,張志沂不要冒險和所謂的自由,他只想要三妻四妾,隨遇而安。
黃逸梵和他前兩年還能過得下去,但在1922年黃逸梵和孩子隨張志沂一起去天津工作居住后,她開始忍受不了現在的生活了。
因為也是這一年,黃家的大夫人去世了,妾生的黃逸梵和弟弟黃定柱瓜分了黃家全部的祖產。
黃逸梵一直都想隨心自由,但家庭還是讓她有所顧慮,直到一件事情,才讓黃逸梵真正下定決心離開這個家。
張愛玲幼年(居中)與三個表姊妹
那一年張愛玲四歲,張子靜三歲。
張愛玲那時就很聰明,對文字的熱愛,讓她三歲就能熟讀各種書籍,并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
看著張愛玲聰慧,知道女孩也要著重培養的黃逸梵提出要讓張愛玲去私塾上學,但張志沂卻以女孩子上學沒用為由拒絕了。
張志沂對于孩子也是自私的,只是因為上學的學費昂貴,張志沂就不想拿錢供兩個孩子。
黃逸梵從小因為是妾生,所以恨透了男尊女卑的那一套,她誤會了張志沂的意思,以為張志沂不想讓女孩張愛玲上學。
但不曾想張志沂其實兩個孩子都不想管,而且張志沂思想傳統,就見不得女人和他叫板,黃逸梵也不想向兒時最厭惡的封建思想低頭。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
兩人在這個家里的爭吵就變得越來越多,到最后不可調節了,黃逸梵倔脾氣也上來,不管張志沂什麼態度,直接給張愛玲報名上了學。
但她卻沒有因為孩子而留下,只是看了看兩個孩子,就干脆隨著要出國留學的張愛玲姑姑張茂淵一起離開了中國。
離開了這個所謂束縛她自由生活的國家。
當時的張子靜,不知道之后的生活里為什麼見不到媽媽,但張愛玲卻很清楚,母親是因為父親離開了這個家。
這樣的想法充斥著張愛玲的全部童年,她對父親的那份眷戀也隨著時間漸漸消失變淡。
張愛玲
母親不在父親不管,兩個孩子都由著仆人,姨奶奶看管,四歲的張愛玲還能在私塾喘口氣來,但張子靜就只能封閉的由家中延師教。
不過因為張子靜是男孩子,家里的仆從對他的態度要比張愛玲好,這個家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在,黃逸梵逃開了,張愛玲卻逃不掉。
仆從保姆總會對張子靜恭維,仿佛他已經是未來的一家之主一樣,生活上的待遇更是偏心地只向著張子靜。
張愛玲表面上聽不明白,但心里對這些事都是懂得,但那時候的弟弟對她來說太可愛,她舍不得離開這個她喜愛的「玩具」。
只有弟弟的這幾年童年,張愛玲無疑是快樂的,但張子靜卻和她正相反,他沒有姐姐的天賦。
張子靜
相較于三歲讀名著,七歲寫文章,張子靜就和普通孩子一樣簡單,這不是說是一種無能,但在人人都出息的家族,平凡就是無能。
張愛玲在《弟弟》一文中也寫到:
「他妒忌我畫的圖,趁沒人的時候拿來撕了或是涂上兩道黑杠子。我能夠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壓迫……我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張子靜喜歡姐姐也嫉妒姐姐,姐姐張愛玲的優秀對年紀小的他來說就像是影子,一直比你高大,一直跟著你。
如若兩人一直這樣長大,可能對張愛玲來說,感情最深的也一定是她弟弟無疑了,但事情卻在之后出現了轉折。
張愛玲與張子靜
1924年在黃逸梵離開后沒多久,張志沂就將自己的外室接回了家,而且張志沂還染上了抽大煙的壞毛病。
父親對這個家越來越不在意,每天只想著快樂,新進們的姨太太對兩個孩子更是冷眼以對,從沒有關愛。
1928年張志沂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等待妻子,兩年后,迎來的卻是和黃逸梵協議失婚。
在母親的堅持下張愛玲順利地進了學校上學,但黃逸梵并不想要這兩個孩子,所以張愛玲姐弟還是和父親一起生活。
張愛玲
母親黃逸梵的身影,在張愛玲的腦海里,一直都是她人生的向往,黃逸梵敢于對世俗做抵抗,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
之后的一段時間,張愛玲也是學著母親自在的方式在生活,母親黃逸梵成了她要追逐的目標。
但張子靜卻有些跟不上她的節奏了,優秀的張愛玲和平庸的張子靜,大家的目光全都一邊倒,張子靜在家里的地位再不復從前。
張愛玲努力奮進,但回到家里都會聽到張子靜逃學、沒有志氣、不成氣候的話,張子靜越來越像他們的父親了。
張志沂(中)
張愛玲內心驚懼,她開始比誰都憤怒,不遺余力地瘋狂詆毀羞辱張子靜,她想讓張子靜因為她的話能更有斗志更努力。
但很可惜,普通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該有的自控力,在家學習的弊端終究還是暴露了出來。
張子靜的日子從來都沒有張愛玲想得那樣好,他在這個家有的只有羞辱和嘲諷,每個人都拿他和張愛玲比較。
張子靜在大家有意無意的攀比下,逐漸自卑,逐漸墮落,逐漸變成了第二個張志沂。
1934年張志沂與孫寶琦第七女兒孫用蕃在國際飯店舉行了婚禮,但張愛玲卻不認這個新媽媽。
張愛玲《小團圓》
孫用蕃渴望能有個自己的孩子來穩定在張家的地位,于是對張子靜往往除了冷嘲熱諷還有辱罵毆打。
但她對張愛玲卻不會,張愛玲聰明能干,在外是家里的榮耀,張志沂用她掙足了臉面,從來都不會對她態度惡劣。
張愛玲恨弟弟的不爭氣,也恨自己的無能為力,就像她寫的《小團圓》里的九莉和九林,九林被打,九莉就想要出息后帶著九林逃離魔窟。
弟弟對新后媽的靠近和看似討好的態度,讓張愛玲倍感失落,后母對張子靜的苛責態度,張愛玲記得深沉,張子靜卻忘了。
張愛玲
她成了書里為自由奔波的九莉,弟弟卻「背叛」了她。她忍辱負重的結果,就是看著沒心沒肺的弟弟在院子里踢皮球。
張愛玲那時畢竟也是孩童,一旦有了被「背叛」的情緒,即便你馬上和她解釋她也不會再相信。
但她始終忘了自己的早慧,她弟弟只是個十多歲的孩童,沒心沒肺的生活才是正常人的童年。
在那之后沒多久,張愛玲就和父親鬧掰,離開了那個家,搬到了母親那里住。
她不認可後來的女人是自己的母親,但在那里她沒有權利拒絕,就像她母親一樣,她也開始厭惡起了父親,厭惡那個家。
而且在那個家里,她最喜歡的「娃娃」已經不屬于她了,所以待在那個家也沒有意義了。
張子靜
張子靜看著新「母親」搬進來,又看著姐姐冷漠地搬出去,他那時應該是不理解的。
他喜歡姐姐的陪伴,即便是優秀的,他雖然嫉妒,也是喜歡的。
后母嘲諷辱罵后,沒有姐姐的陪伴,這讓張子靜又委屈又難過,于是姐姐離開的那年夏天,他也跑去了母親那里。
像是玩笑一般,張子靜只帶了一雙報紙包好的籃球鞋,一臉渴望地看著張愛玲和黃逸梵。
他想融入這個集體,他想有個家,但黃逸梵注定不是他最后的歸宿,因為黃逸梵拒絕了他。
黃逸梵
黃逸梵用很平靜的態度告訴張子靜,她沒有那麼多錢來供兩個孩子讀書,前面已經有了張愛玲,他只能被放棄。
繼承了遺產的黃逸梵真的沒錢嗎?還是她把對張志沂的埋怨和對男尊女卑的憤恨發泄到了張子靜的身上?
可能兩者都有吧。
黃逸梵用現實的殘酷給張子靜上了生動的一課,告訴了他,她們這個圈子其實并不歡迎他。
張子靜哭著又回到了張志沂身邊,也是從那之后,張子靜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他不再積極,勇敢變成了逃避,靠著學習雖然能比普通人強一些,看著聰明一些,但和姐姐比他還是塵埃。
張愛玲
在那個不太需要他的家里,他也學會了用外殼保護自己,慢慢接受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話語,然后調整心態當這些話都是空氣。
他從小就不是會為自己奮斗一生的人,他能平靜地慢慢適應當下的生存環境,但自卑就像刻在骨子里,他無法忘記。
張愛玲因為文學作品逐漸有名氣,黃逸梵也總是來來回回的出國,把張愛玲甩給了她姑姑張茂淵。
姑姑在張愛玲的人生占比越來越重,甚至在後來都有些大于了她的母親,但她們的圈子里始終沒有張子靜。
弟弟會總來找她聊天談心,但永遠都是各說各的,沒有能一直聊下去的話題,她愛的文學弟弟不懂,弟弟說的事情她不感興趣。
張愛玲
但幼時兩人之間的感情還是存在的,在弟弟面前她總能聊得很放松自在。
張愛玲把張子靜當成樹洞,張子靜也享受能和姐姐相互談心的休閑時光,這一生能在意張子靜的人還是太少了,最后就只剩下這個姐姐了。
直到後來有了胡蘭成,張愛玲開始不喜歡呆呆坐在旁邊像上課聽講一樣的張子靜。
于是她也減少了和張子靜的往來,但張子靜還是時不時會來找張愛玲,即便有時候張愛玲不見他。
後來張子靜畢業和人開辦了雜志社《飆》,還不好意思的想向張愛玲約稿,但被張愛玲拒絕了。
張愛玲
越是長大一些,她就會越覺得弟弟不爭氣,現在的張子靜讓她想到了小時候的父親,那種厭煩的情緒就越會明顯。
她不想讓張子靜靠自己才能活下去,她就還像小時候一樣嘲諷他,希望他能更上進一些,但張子靜沒聽出來,只覺得失落。
最后張愛玲還是貢獻了自己一張照片給這個雜志報刊做封面,這其實也算是借名了,但雜志社還是沒辦下去。
一次次的幫助一次次的失望,張愛玲對張子靜再沒有小時候關愛的情緒,她覺得張子靜已經變成了張志沂,封建、傳統、不上進。
但張子靜還在為最后的家庭溫暖努力,不定時還是會來姑姑家找張愛玲,只為了能和姐姐聊聊天。
直到那天張愛玲離開了中國去了美國,和姑姑打了招呼,張愛玲就帶著行李離開了家。
隨后到來的張子靜還是向往常一樣來找張愛玲,但姑姑卻和他說,張愛玲已經離開了,并且還沒等他說話就關上了門。
張愛玲
可能也是那一刻,張子靜多年來自己維持的美夢破碎了,他把張愛玲當成了人生的寄托,但張愛玲只當他是一個熟悉的人。
他多年來一直向往一個家,但父親的不在意和母親的冷漠,讓他小小年紀就披上不屬于自己的外衣學著保護自己。
年幼時,他以為姐姐能成為他的依靠,卻不想他最在意的人,反而傷他最深。
人生最后的路還是因為繼母的可憐,才讓他能在上海市區有一棟歸宿,而他一直遙不可及的姐姐,只在他人生短暫停留。
他以前一直以為姐姐能是他人生的依靠,但她姐姐卻認為他應該堅強,認為依賴只是孩子才會有的。
張愛玲
但張愛玲從沒想過,張子靜從小就沒體會過依賴。
即便是人生的最后,張愛玲都在告訴他,人生沒有依靠,你要學會獨自努力奮斗。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去世,張子靜聽到噩耗也只是抱著那本《弟弟》一個人在房間哭泣。
張愛玲一生為自由,甚至為了追隨母親的獨立而奮斗,但她卻從沒回過頭看看,張子靜其實也像她一樣,為了張愛玲這個姐姐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