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七年六月,已經當了好幾年皇帝的李淵,感覺天氣炎熱,他便雙手一擺,將政事交由太子李建成,去避暑去了。
對于監國這事,李建成做得得心應手,畢竟李淵已經不止一次外出避暑,而他也向所有人發出了信號:將來我百年之後,皇位是要傳給太子李建成的。
可偏偏在李建成監國期間,出了一個乍一看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李建成命人去慶州送鎧甲,只是他沒有想到慶州都督楊文幹已經在積極準備造反了,這樣就被一些人鑽了空子,向李淵告狀說,太子打算叛亂。
正在避暑的李淵很生氣,便派人召見李建成,李建成叫苦不迭,李淵為了證明兒子無辜,便派宇文穎到慶州傳召楊文幹,可沒成想,宇文穎卻上了賊船,跟著楊文幹一起發動了叛亂。
消息傳到李淵的避暑行宮,他腦筋一轉,做了一個改變歷史走向的決定。
為了不讓李建成與這事扯上關係,他便讓次子李世民帶兵討伐楊文幹,在李淵看來,回應楊文幹的勢力不知道有多少,讓軍事才能頗好的李世民前去評判可謂是一舉兩得。
也不知道李淵喝多了還是年紀大糊塗了,為了鼓勵李世民前去討伐叛亂,他竟然許給了李世民太子之位,他表示一旦李世民凱旋而歸,立即廢太子李建成為蜀王,將太子之位封給他。
結果李世民贏了,但李淵卻後悔了,不僅沒有廢掉李建成,而且他依然是根正苗紅的太子,此舉無疑加重了他們兄弟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爆發。
一場腥風血雨的動亂,李建成被除掉,李淵也被迫退位。
李淵退位,當起了太上皇,考慮到自己還想著多活幾年,他便深居簡出,不再干預政事。
還別說,李淵確實活明白了,在生命和權力中他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如果在李建成和李世民鬧得不可開交時,他能這般明智,或許歷史就要改寫了。
只可惜,當時的李淵不清楚,全力之下,沒有親情,當兩個兒子和十個孫子被盡皆屠戮的時候,他頓悟了,好在,還不晚,他得以繼續享受他衣食無憂的小日子。
李淵退位時已經六十歲了,由于當時並沒有多少可以消遣時間的活動,李淵為了過得滋潤,便開始瘋狂擴充後宮。
從退位到離去這十年的時間裡,李淵為李世民又接連生下了30多個弟弟妹妹。
李淵去世之後,他的這些弟弟妹妹便令他很頭疼,他得位不正,一直令臣民議論紛紛,他踩著兄弟和侄兒的鮮血登上皇位,又令人顫慄,所以他為了籠絡人心,便將這些弟弟妹妹們好生養在宮裡,畢竟他們年紀太小,對他根本沒有威脅,只不過多了幾張吃飯的嘴巴。
等到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也被封為了王和公主,但畢竟缺少管教,性格大多頑劣,李世民對此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李世民面對眾多弟弟妹妹,也不是沒有想著要解決他們的問題,畢竟等到他們長大了,對自己的兒子們也是一種威脅,只不過還沒等他想好妥善的辦法便離去了。
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親自帶進宮的一位才人,幫助他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連帶著將他們李家的江山都給一併解決了。
這位才人不是別人,就是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和李世民並沒有多少感情,反而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關係非比尋常,後來李治更是將武則天從寺院中接回後宮,寵絕後宮,李治身體不好,後來便早早離去了,而武則天也因此獨攬大權,後來更是直接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周。
既然江山都不姓李了,那麼原本李淵走前留下的那些兒子女兒們,自然就沒有資格再享受朝廷的優待了。
而這群人經過繁衍生息,已經頗具規模,每年也消耗了大量的真金白銀,為了省下這筆開支,武則天直接用了最狠的招式,找藉口大肆除掉李氏宗氏子弟。
武則天是個狠人,她動起手來,連眼睛都不會眨,這些原本高枕無憂的李氏子弟,面對這樣一位人物毫無反抗之力,只能引頸就戮。
不過武則天的這種心狠,對于當時朝廷來說,未必就是一件壞事,這些李氏子弟坐吃山空,對朝政用處不大,用原本該養他們的財富發展經濟,對百姓來說,自然是一樁好事。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