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清華學子不會知道,與今天聚集在清華園背英文單詞、「國考」試題,為考GRE和托福或國家公務員而努力截然不同的是,民國時期的清華園里,匯聚著的,是一群手捧詩集讀詩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里,有一位看起來憂郁叛逆的詩人,他就是與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并稱為新詩四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朱湘。
朱湘是天才詩人,十八歲時,他的詩作就曾震驚詩壇。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極度叛逆的才子,他身在清華,卻無時無刻不在反叛著清華的教育,為此他甚至公開說:
「清華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奮斗的,而清華只鉆分數;人生是變換的,而清華只有單調;人生是熱辣辣的,而清華只有隔靴搔癢。至于清華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脫一個假,矯揉!」
朱湘痛批昔日清華的制度,還公然向當時清華的早點名制度發起了挑戰。朱湘最終還因此上了報紙,原因是他抵制學校早點名制度竟多達27次后,受到了被開除的處分(此前已被記了3次大過)。這件事情,在當時曾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于是乎,這位在上學期間就嶄露頭角,發表過不少優秀詩篇的才子,于1923年冬日的寒風中,離開了清華園,離開了北平,只身來到上海,開始將大部分精力傾注在新詩的創作上。
到達上海后的朱湘在最初一直被失落籠罩著,但對于未來,他依舊滿懷信心,他相信憑著自己的才華,即使沒有那一紙文憑,他因為照樣能闖出一番天地來。但來到上海后的朱湘很快就失望了,他這時才知道,在社會打拼遠沒有他想象中容易。畢竟,他與同時期的徐志摩等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們有著過人的家庭背景,而他卻父母早亡,無依無靠。
在最悲觀失落的時候,他輾轉聽說自己指腹為婚的妻子劉霓君也落難到了上海。但在此前,朱湘一直躲避著劉霓君的糾纏,甚至一度想與她接觸婚約。劉霓君本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但為了這段婚約,一直崇拜朱湘的劉霓君曾不止一次地近乎低聲下氣地去找過朱湘。但每次,她都被朱湘言辭拒絕了。一來,朱湘討厭這個被包辦的婚姻,向往自由戀愛,另一方面,朱湘對劉霓君并不感冒。
此時的劉霓君父母已去世,家產還被兄長霸占了。為了生計,被掃地出門的劉霓君只得在上海的一家洗衣房里干起了粗活。當朱湘找到劉霓君時,望著在白霧中勞作的劉霓君,他突然生出了一種復雜的情愫,這情愫里有同情有糾結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但偏偏,此時的劉霓君卻并不想理會朱湘,經過前面幾次的被拒絕,劉霓君似乎已經對他死了心。
但找到劉霓君后的朱湘,不由分說地拉著劉霓君離開了工廠,拉著未婚妻離開時的朱湘,甚至打定心思要給她一個美好的生活。
不久后的1924年,朱湘與劉霓君舉行了婚禮。朱湘與劉霓君
婚后的朱湘充滿了斗志,他高舉著「向失望宣戰」的旗幟,開始專心于詩歌創作和翻譯。1925年,朱湘出版第一本詩集《夏天》。次年,在校長的允諾下,他回到北平,并再入清華學習1年。在此前后,劉霓君為朱湘生下了一對兒女,女兒叫小東,兒子叫小沅。1927年,拿到文憑的朱湘還得到了去美國留學的機會。看起來,人生似乎走上了正軌,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留學美國期間,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妻子劉霓君的身上。為了丈夫的前途和他們的希望,劉霓君獨自艱難地撐起了這個家。但就在劉霓君期盼著丈夫學成歸來改善生活時,在美國留學的朱湘卻出了問題。
留美期間,獨自身在異國他鄉的朱湘因為生性敏感的緣故,一度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因為自尊等方面的原因,朱湘一次又一次地轉學,他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勞倫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俄亥俄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等課程。頻繁地切換,讓朱湘不僅什麼學業也沒創造,反而浪費了時間精力。 更要命的是, 此時的他還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經濟壓力。一方面自己留學需要錢,另一個方面,妻子孩子的生活也需要錢。
在巨大的壓力下,朱湘不得不在留學第三年,在未能完成學業、拿到學位的情況下,就提前回了國。此時的朱湘,是充滿了挫敗感的,但好在他和妻子的感情在分居的三年里并沒有減弱,反而,因為他們在此期間不斷地書信往來,兩人的感情還有所升溫。根據後來的整理,留學期間朱湘給妻子的書信竟然多達106封。
朱湘與劉霓君
1929年9月,回國后的朱湘來到安慶擔任安徽大學英國文學系主任——這是他一生中有過的一段富足生活。但不久后,因為校方拖欠薪水及對學校的一些現象不滿而被迫辭職。在這之后,朱湘又嘗試過不同的工作,但每次都由于無法與人相處的問題而辭職了。偏偏這時候,朱湘與劉霓君生下了兩人的第三個孩子再沅。
失業加上新生命的再次降臨,讓朱湘和劉霓君的經濟出現了極大的壓力。但,此時的朱湘依舊卻固執地想要繼續進行詩歌創作。
在妻子劉霓君看來,在養家糊口都成問題的情況下還談詩歌,這簡直讓她完全無法接受。朱湘想要的是詩歌理想,而劉霓君想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安穩的生活。在夫妻三觀出現沖突的當口,兩人的關系也一度惡化。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在貧寒中掙扎的夫妻兩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劇烈沖突。眼看著丈夫整天守著詩稿無事可做、坐吃山空,劉霓君自作主張托朋友幫他找了一份工廠里的臨時工作。但妻子的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生性高傲的朱湘,朱湘大喊著「君子不受嗟來之食」,斷然拒絕了她的安排。
在困境中,他們的小兒子,未滿周歲的再沅因為沒有奶喝,在哭了7天后活活餓死了。詩圣杜甫在詩中描繪的悲慘景象竟活生生地在詩人朱湘家里上演了。
這以后,夫妻兩人的關系徹底惡化了。劉霓君開始怨恨丈夫的無能,在絕望中,她甚至試圖毀掉劉湘的詩稿。這一行為徹底觸犯了朱湘的底線,在歇斯底里的吶喊過后,他們甚至對彼此動了手。
朱湘曾經慨嘆過人生有3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于他抑郁、孤傲和乖戾、偏狹的性格,友情和愛情都最終成了鏡中之花。最終,在與妻子感情裂縫后,朱湘生命里剩下的就只有文章了。
但朱湘的文章卻無法讓他活命,這位迷戀詩歌成性的青年詩人,似乎也只有寫詩這一條路可走。在遭遇生活的重創后,朱湘不再只盯著詩稿,而是離家并輾轉飄泊于北平、上海、長沙、武漢、天津、杭州等地謀職求薪。但每次,都由于性情孤傲的原因,不斷地得罪人、碰壁。萬般無奈之下的朱湘只能靠偶爾賣文寫詩掙錢,但因為感情受挫的緣故,后期的朱湘,詩文越寫越差,到最后,他的詩文竟到了要求人才能被發表的地步。
人都說「禍不單行」,很快,朱湘罹患了腦充血病。這期間的朱湘創作更加少了,文思也大不如前,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創作。當生計都成問題時,詩歌就真的成了遙遠的奢侈。到1933年冬天,暫居上海一個黑暗狹小的碼頭飯店里的朱湘,已經窮困到只剩了一堆書籍和自己親手寫下的那些詩稿了。在現實面前,他活得近似乞討。因為經常身無分文,他無數次在被各方扣留行李時,押著腆顏去找友人,低聲下氣地借錢以還旅館欠賬。這一切,對于清高孤傲的詩人來說,是多麼沉重的嘲弄和打擊!這位曾大言不慚說要「向失望宣戰」的才子,在現實的碾壓下,終于只剩下了憤懣與失望。
1933年12月4日,朱湘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一點錢買了一張從上海開往南京的船票,他還地買了一瓶酒和一包妻子平日最愛吃的飴糖。諷刺的是,這筆錢,還并不是他自己掙來的,是妻子打工和親戚接濟來的。
12月5日早晨,船開動時,江上的霧氣雖已消散,但寒氣還是很重。就在船快要入港(采石磯附近江面)時,一直安靜的朱湘突然走上了甲板的邊沿,一邊飲酒,一邊吟誦著德國詩人海涅的詩。還未等酒喝完,詩念完,29歲的朱湘竟突然縱身一躍跳入了滔滔江水中。
朱湘
「我棄了世界,世界也棄了我……給我詩,鼓我的氣,替我消憂。」這是朱湘在自己詩作中寫下的絕望句子。在他死后,他的詩作《石門集》被刊發了,詩作刊發后,他的自盡也成了詩界熱議的話題。這位被魯迅譽為「中國的濟慈」的詩人自盡背后的原因,一直備受世人熱議。有人說,他是因為不堪忍受現實而自盡,也有人說他是因為妻子與自己決裂而殉情自盡。但這一切,終將永遠只是謎團了。
朱湘死后,傷心欲絕的劉霓君遁入空門,入佛門前,她將一雙兒女送了人。不知,倘若朱湘知道這最終結局,他自己又會作何感想。
末尾,附上天才詩人朱湘生前作的詩《葬我》:
葬我在荷花池內,耳邊有水蚓拖聲,
在綠荷葉的燈上,螢火蟲時暗時明——
葬我在馬纓花下,永做芬芳的夢——
葬我在泰山之巔,風聲嗚咽過孤松——
不然,就燒我成灰,投入泛濫的春江,
與落花一同漂去,無人知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