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玩笑話說是:明軍無滿餉,滿餉則無敵;到哪給滿餉?關外皇太極。這句話嘲諷的就是大明王朝末期的軍隊叛國投敵。
他們不但沒有擋住入侵者,甚至主動當了叛徒引領女真人不費一兵一卒就輕易入關,最終導致崇禎皇帝被逼自盡,大明政權垮台。
這句玩笑話的原型就是歷史上明朝末年的遼東守軍,被后人唾罵的三姓家奴軍隊——關寧鐵騎。
公元1626年,在大明將領袁崇煥的提議下,一支完全由遼人組成的遼東守軍建立了,這支守軍駐守在遼東一帶,保衛山海關和寧遠城,因此被稱為關寧軍,也就是後來的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的建立主要是為了緩解明朝末年的邊防壓力,關外女真人對邊境愈發頻繁的侵襲導致明朝守軍疲于奔命,節節敗退。
早在公元1622年,兵部尚書王在晉就向皇帝朱由校提議放棄遼東退守山海關,這樣失去的只不過是一塊無法利用的土地,但是可以收縮防御,減少軍事開支,緩解經濟壓力。
明朝主打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王在晉的提議在文武百官看來簡直就是喪權辱國,結果可想而知,被朝野上下罵了個狗血噴頭。
但是罵歸罵,邊防壓力還是得想辦法解決,袁崇煥就針對遼東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應對方案:建立一支完全由漢人組成的軍隊。
首先,遼東天氣寒冷,關外來的戰士們不適應環境,戰斗力低下,而遼東本土的居民就沒這個問題。
其次,關內來的戰士對遼東地區沒什麼歸屬感,因此打仗也沒有士氣,但遼東居民為了保衛自己生活的土地卻愿意拼命。
最后一點,遼東人深受在關外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部族肆虐擄掠之害,對女真人恨之入骨。以此為契機,關寧鐵騎就正式建立了。
關寧鐵騎建立后的第二年就立了大功,創下了建軍以來最輝煌的戰果——寧錦之戰大捷。
后世的文藝影視作品中經典的關寧鐵騎形象就來源于這次戰爭:一身重甲,騎著駿馬,大量使用三眼火銃和西洋火炮。
在主將袁崇煥的指揮下,關寧鐵騎在保衛寧遠和錦州的戰斗中用紅衣大炮把皇太極的騎兵炸得人仰馬翻,在守城戰中,關寧鐵騎利用三眼火銃射程長,威力大,火力密集的優勢擊退了女真人的多次進攻。
皇太極兵力盡損,只得鳴金收兵。寧錦之戰的勝利打出了關寧鐵騎的威風和名氣,從此關寧鐵騎就成了大明力量的象征。
然而好景不長,僅僅兩年之后,皇太極再次舉兵入侵直指北京,在北京保衛戰中關寧鐵騎慘敗,從此走向了沒落。
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極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決定避開遼東的鋒芒,不與關寧鐵騎戰斗,而是繞路蒙古,從燕山長城一帶入塞,直接威脅到北京的安全。
袁崇煥得到消息帶著關寧鐵騎火速馳援京師,但抵達京師之前關寧鐵騎就被早就埋伏好的八旗軍以逸待勞打了伏擊,折損了很多兵力。
所幸最后關寧鐵騎殊死一搏奇襲廣渠門,從后方殺八旗軍一個措手不及, 在京師禁軍的配合下打了前后夾擊,最終擊退了皇太極的八旗軍。
京師之戰中,關寧鐵騎兵力折損過半,主將袁崇煥也因為作戰失利被大明崇禎皇帝處死,此后,關寧鐵騎的性質就變了。
袁崇煥指揮時,關寧鐵騎效忠的是大明王朝,袁崇煥死后,關寧鐵騎的總指揮變成了遼東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祖大壽,遼東人本就不喜歡大明,只是更仇恨女真人才愿意成為大明守軍,共同抗清。
祖大壽本就對崇禎皇帝不分青紅皂白就殺了袁崇煥的行為心懷不滿,帶兵回到遼東之后開始讓祖姓的本族子弟加入關寧鐵騎,增強對軍隊的控制力,以防范哪天崇禎皇帝對自己發難。
這樣一來,關寧鐵騎就從保家衛國的國防軍變成了祖大壽家族的私軍。
公元1631年,在大凌河之戰中,關寧鐵騎被圍困數月,彈盡糧絕,祖大壽只得打開城門向皇太極投降。
但是投降后,祖大壽又出爾反爾,假借帶領殘余部隊一起投降的借口,逃到了錦州。
皇太極倒是很有氣度,祖大壽的兒子還被清軍軟禁著當人質,祖大壽叛逃后皇太極依然讓清軍好吃好喝的對待他。
此后的十年,明清交戰不斷,雖然一直沒有重大戰役,但是明朝因為官僚腐敗,一直克扣軍隊的軍餉,將士們對明朝的不滿越來越強烈,很多守衛邊疆的士兵都投奔了清軍,清軍的力量愈發強大。
公元1641年,在松錦會戰中,明軍既無斗志,又在根本不懂打仗的崇禎皇帝的瞎指揮下亂作一團,不出所料全軍覆沒,身處錦州的祖大壽再一次被俘虜。
這時候關寧鐵騎早已被清軍滲透得千瘡百孔,根本不聽京師的指揮,主將吳三桂的命令都比崇禎皇帝本人的命令更有效。
吳三桂起初倒是對大明恪盡職守,帶領關寧鐵騎死守遼東,清軍絲毫不敢進犯。然而一年之后,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盡,大明滅亡。
吳三桂在北京家中的愛人陳圓圓被起義軍強搶侮辱,得此消息,本來打算向李自成投降的吳三桂怒發沖冠為紅顏,直接帶著關寧鐵騎向清軍投降。
清軍得以順利入關,最終擊敗李自成,入主中原,成為了華夏的統治者。可以說,要不是因為關寧鐵騎叛變投清,歷史很可能就會變成另一種結局。
但無論如何,關寧鐵騎在明清之間反復投降叛變,被罵成三姓家奴,也是毫不過分的事實。
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