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千多年以前,秦始皇登基自稱始皇帝,至公元1912年溥儀退位, 中國古代歷史曾出現過四百多位帝王。
在這些帝王之中, 有的昏庸暴虐,導致國家民不聊生、滿目瘡痍,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破敗; 有的則賢明果決,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而這也讓整個中國的古代歷史文化發展進程進入嶄新的篇章。
可要說能夠算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 那也就只有四位,完全可以稱得上百里挑一。
這四位皇帝個個雄才大略, 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距離我們最近,并且在執政生涯中平三藩、驅沙俄、收台灣,一手創建了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竟然沒有上榜?
接下來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四位千古一帝分別是誰。
秦始皇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如果秦始皇都不能稱為千古一帝,估計也沒有誰能有這個牌面。
時至今日, 人們通過史書了解到的秦始皇多以暴虐形象為主。尤其是「焚書坑儒」、征兆百姓修建阿房宮、萬里長城等等,搞得國家舉目破敗。甚至就連秦二世而亡的緣由,也被怪到秦始皇頭上。
可事實上, 焚書坑儒對真正的儒生并沒有造成什麼傷害。歷史中所記載的大多數儒生,根據史學家們研究以后發現, 多是一些毫無作為的江湖術士。
他們以長生學說蒙騙秦始皇,最終的結果就好比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誰也怪不了誰。畢竟他們如果成功蒙騙始皇帝,能夠享受到的榮華富貴,也絕非后人能夠想象。
其次則是阿房宮以及萬里長城這兩件事情,前者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 根本就沒有實際建筑可以印證。史學家們不免懷疑,留存于史書中的這個建筑,或許只打造了地基而已,甚至還沒有開始修建。
而后者的確是秦始皇安排百姓修建的一個巨大工程, 但現如今又有誰會否認萬里長城在整個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呢?
因此,在了解秦始皇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從正面的方向去了解才對。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天下。倘若秦始皇沒有做到這一切,沒能夠奮六世之余烈,終結戰國紛爭, 中華民族還能否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文化, 又是否能夠完整無誤地傳承下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由此可見,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 恰如其分。
甚至就連外國學者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都評價秦始皇: 「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存在,才讓中國能夠以國家的方式,保留并傳承屬于自己的文化。」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能夠傳承到今天,這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外國人都肯定的功績,國人又為何反對?只為嘩眾取寵?
漢武帝
其次便是漢武帝劉徹,如果說秦始皇創造了一種體系,讓中華文明在這種體系下健康成長并發揚光大的話,那麼漢武帝的出現, 就是保護這種體系不被「內憂外患」而影響。
以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外患為例,漢朝時期, 對中原農耕文明威脅最大的便是北方匈奴。為求生存,漢朝不得不年年和親以求自保。
整個國家的安危都交由女性來保證,這讓漢武帝感到奇恥大辱。為此, 漢武帝勵精圖治,力求用武力的方式解決外部爭端。
在他的帶領下,衛青、霍去病等一眾大將被發掘, 將匈奴打得再不敢南下中原。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打得那麼膠著,為什麼北方游牧民族卻顯得十分安靜?這便是漢武帝打下的重要基礎。
可能很多人會想,三國之后的晉朝,不就發生了五胡亂中華的慘劇?
需要注意的是,彼時北方胡人已經修養了數百年,并且晉朝為了補充自身的人口, 主動開放邊境,吸引不少胡人前往居住,這才讓胡人有了南下中原的契機。
更何況漢武帝能夠維持數百年,已經難能可貴。 一個國家不向前發展,蒙受災難自是必然。
而在內部治理之中,漢武帝還頒布了三個最重要的政治方針。
其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二陽謀「推恩令」,其三「鹽鐵國控」。如果沒有這三個政治方針,那麼即便沒有匈奴的威脅,漢朝發展依然岌岌可危。
以第一個政治方針為例,這的確是君王為統治國家所選擇的一種方法,但不得不承認, 這也讓中原前人有了屬于自己的「信仰」。
其次,推恩令的頒發, 也絕對算得上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精彩最無解的陽謀之一。
彼時諸侯的勢力正逐漸龐大,特別是有周朝的前車之鑒以后,諸侯們更知道如何發展自身,讓自己的實際實力越來越強。
但就在他們即將成功的時候, 「推恩令」的出現,讓他們不得不分化自己的勢力。拒絕?那就只有天下公誅之這一個結局。
除去這兩點之外, 漢武帝提出的鹽鐵管控,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
事實上,漢武帝之前,食鹽以及鐵器,都屬于民間商貿的一部分。可為了更好地迎接和匈奴之間的戰斗,漢武帝將這兩者收入囊中。 而這不僅讓漢武帝時期所面臨的財政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同時也讓后世封建王朝的經濟發展壓力不斷減小。
唐太宗
第三位入選千古一帝的則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在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的時候,不少人都十分疑惑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絕大多數朝代的開國皇帝,往往都會比繼任的皇帝更加出名,可為何到了唐朝就剛好相反呢?
世人皆知李世民,也是了解李世民玄武門事變以后,才知曉他的父親名叫李淵。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李世民登基繼位之前, 個人能力就已經十分出眾,另一方面則是李世民登基以后,他對國家的管理也做得十分優秀, 開創了長達二十二年的貞觀之治。
反觀李淵,在這兩方面上的表現都無法和李世民相提并論。李淵起事之前, 率軍指揮作戰的重任,大部分都是交給李世民完成。
等到順利起事以后, 李淵個人在繼承人位置上搖擺不定,確立李建成為太子的同時,又將李世民封為秦王以及「天策大將軍」,這完全是和康熙一個毛病。
在這樣的情況下, 二李相爭,必有一傷,最終的結果證明,李建成便是受傷的那個人。好在等到成功以后,李世民做出的貢獻,也讓后人逐漸忽略了玄武門之變的負面影響。
長達二十二年的大唐盛世, 不僅讓李世民在位時期的中原王朝發展更加興盛,同時也為后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史料記載,開元巔峰時期,人均糧食生產總值, 一直到1984年以后才逐漸被超越,這和李世民對唐朝的治理脫不開干系。
反觀李淵,繼位以后又生下二十多個皇子, 可見他對后宮的關心遠遠超過了對天下發展的關心。
明成祖朱棣
最后一位便是明成祖朱棣,很多人對朱棣上榜比較疑惑,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兩個方面,鄭和下西洋以及五征漠北、勒石燕然。
前者讓中原文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來到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自鄭和下西洋開始,海外諸國首次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其中不少國家主動選擇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尤其是在當時, 明朝的海軍規模,足以碾壓整個歐洲海軍部隊。難以想象,如果沒有大洋的阻礙,明朝對外的文化影響力,是否會更進一步。
當然,就那個年代的發展方針來看,在對方沒有主動侵犯明朝的情況下,明朝海軍也不可能主動對他們發動進攻, 這便是中國古代文化和現代西方擴張殖民文化的根本區別。
而五征漠北這件事情上面,朱棣完美繼承了朱元璋的意志,對北方少數民族呈現主動進攻的態勢。
他不僅是明朝年間, 極少數對北方民族發動進攻的皇帝, 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皇帝身份完成最高武將成就的皇帝。
僅從這一點來說的話,甚至就連秦始皇都無法和朱棣相比。
時代的不同,造就了古代皇帝們不同的成就,可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這幾位皇帝, 都讓中華文明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因為他們的存在,后人們在回憶中國古代歷史的時候,才更加有底氣。
西方國家有亞歷山大、凱撒大帝等等,中國同樣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和明成祖。
因為版圖的優勢, 中國古代帝王的影響力甚至更勝一籌。
至于康熙皇帝為何沒有上榜,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盡管在康熙執政年間,的確做出了很多出色的政績,并且他還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實際執政64年,但皇帝時間僅有60年)。
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以及時代大環境影響,康熙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的確稍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