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8年三月,雖然已是春暖花開,但北京的天氣仍然是乍暖還寒。在慶壽寺中,躺著一位老僧,而在老僧的床邊,坐著一位穿龍袍的皇帝。僧人此時已經84歲,行將就木,皇帝對他十分不舍。皇帝傾身問老僧:「少師,你還有什麼要求嗎?」僧人用悲憫的語氣說:「貧僧只有一個要求,請陛下放了溥洽,他在監獄里待得太久了。」皇帝沉默良久,對這個要求非常意外,但還是點頭答應了和尚。和尚得知皇帝已經答應,撐著病體下床叩謝。
這位皇帝,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而這位躺在病床上的老僧,名叫道衍,俗名姚廣孝。慶壽寺的這場對話,是二人最后一次面見,不久后,姚廣孝圓寂。在多年前,這二人搭檔,用三年多的時間,曾讓大明朝的皇位易主。
姚廣孝出生于一個世代行醫的家族,元朝末年,姚廣孝出家為僧,法名道衍,當時他年僅14歲。在為僧期間,姚廣孝結識了三教九流的人物。直到洪武十五年,孝慈高皇后(馬氏)去世,朝廷挑選高僧入宮誦經,47歲的姚廣孝被選中。 此時的姚廣孝,看似一位本分的和尚,實際上卻是一位陰謀家。在他見到燕王朱棣的時候,他的陰謀徹底暴露。
在馬皇后的喪儀期間,姚廣孝結識了朱棣,初次見面,姚廣孝對朱棣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
僧道衍知燕王當嗣大位,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與大王戴。」蓋白冠王,其文皇也。
姚廣孝說:「大王(指朱棣)要是帶我去北平做近侍,我愿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在「王」字上加一個「白」字,充分暴露了姚廣孝的野心。姚廣孝的話很有誘惑力,朱棣最終向朱元璋討要姚廣孝,姚廣孝得以到北平。他的公開身份是慶壽寺住持,暗地里卻多次到燕王府和朱棣密談。
朱元璋駕崩后,建文帝連續削了五位藩王,在姚廣孝的勸說下,朱棣開始籌備兵器,收攬人心,準備起兵。
次年六月,靖難之役爆發,姚廣孝一路跟著朱棣,為朱棣出謀劃策。姚廣孝對靖難之役的作用有多大?用《明史》的一句話說: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于道衍。
也就是說,朱棣在起兵的三年時間內,所有的戰場決斷,基本上都是道衍做出的。
朱棣登基后,建議姚廣孝還俗,姚廣孝不肯。給姚廣孝賜宅邸和宮女,姚廣孝也不要。朱棣封他為太子少師,姚廣孝上朝時身穿朝服,下朝后立即換上僧衣,回寺廟居住。朱棣賞賜姚廣孝金銀,也被他施舍給窮人。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朱棣前往慶壽寺去看望姚廣孝。當問到姚廣孝還有什麼要求時,姚廣孝沒有為自己以及家人考慮,而是只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釋放溥洽。《明史·姚廣孝傳》記載:
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
溥洽是誰?姚廣孝為何心系此人。原來,溥洽也是一位僧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溥洽作為高僧被請入皇宮做主錄僧。朱棣起兵攻入南京后,建文帝消失,有人傳言是溥洽給建文帝剃度,然后讓建文帝扮成僧侶出逃。于是,朱棣將溥洽抓起來,逼問建文帝的下落,可是,溥洽從58歲被抓,關押16年之久,如今已經74歲,一直沒有開口。
姚廣孝在臨終前,竟然要求朱棣釋放溥洽,讓朱棣非常意外。畢竟,在朱棣心中,建文帝的下落是天大的事,而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人,恐怕只有溥洽。但姚廣孝為朱棣奉獻了一生,他臨終的要求朱棣怎能拒絕呢?朱棣最終點頭,答應了姚廣孝的要求。
據《都公譚纂》記載,朱棣回宮后,立即下令釋放了溥洽,溥洽被關押16年,白髮長達數寸,他來到姚廣孝的床前,跪著說:「吾余生,師所賜也。」溥洽離開后,姚廣孝去世。
姚廣孝身為朱棣靖難的大功臣,在朱棣登基之前,他是一個陰謀家,在朱棣登基后,他變成了一個慈悲者。他雖然沒有脫離政治,但卻心生悲憫。他之所以懇請釋放溥洽,恰是這顆悲憫之心的驅使。對于朱棣而言,16年已經過去,溥洽也未曾開口,再關押下去,又有何意義呢?不如成全了姚廣孝的遺愿。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雖然去世了,溥洽又替他活了8年,而后圓寂。
本文參考:《明史》《明史紀事本末》《都公譚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