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梁山好漢的領導,晁蓋自是要提一提的,晁蓋這位好漢本來是統領著梁山兄弟的,但可惜的是宋江的到來,他漸漸失去了眾將領的推崇之心。
其實晁蓋在下山攻打曾頭市時,就明白了:自己指揮不動梁山人馬了,這是怎麼回事?
晁蓋上梁山也是逼不得已,他與劉唐、吳用等人秘密謀劃奪取朝廷的生辰綱,但不幸事發,他們便投奔了梁山。
晁蓋總共帶了七個人,他們也都算是他的親信,也都十分倚仗、聽從晁蓋。
但是後來梁山上隨著宋江的加入,又介紹了許多新的人馬進入梁山,其中有秦明、黃信、花榮、燕順、鄭天壽等人,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的好漢,而這些人無疑是更加順從宋江的。
梁山上的勢力劃分也就很明顯了,顯然晁蓋能夠調配的人手很少,這個明面上的大當家早已被二當家的所取代。
盡管是晁蓋先上的梁山,先做的梁山之主,但沒有全部弟兄的支持也是不行的。
宋江在外的名聲一向很好,人們都稱他為「及時雨」,他的仗義便可從中看出,他官吏出身,處事圓滑,又善于雪中送炭,廣交各路英雄好漢。
很多好漢也是慕宋江之名上了梁山,所以晁蓋大勢之去,也是不無道理的。
若說晁蓋是個毛里毛糙的直腸子,那宋江便是個千腸百回的細膩人。
晁蓋有個「托塔天王」的稱號,起因還是他為了自己的村子,把西溪村用來趨避鬼怪的青石寶塔奪了過來,放在了自己村子里,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行為仗義,但魯莽沖動。
就說晁蓋攻打曾頭市一事,曾家兄弟搶走了夜照獅子馬,打傷劉唐,并口出狂言,要滅了晁蓋,活捉宋江。
雖說這非常滅梁山的威風,但是以大局為重的話,這些小事其實可以忍耐,真去攻打曾頭市的話便太過魯莽了。
但是晁蓋不以為然,一方面是真的氣憤,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次戰役重新樹立自己的威信。
晁蓋早早地發現,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他都沒怎麼參加過各個大小戰役,總是被宋江勸說著留在山上穩定軍心,而自己的大當家之位也越來越虛。
眼看著兄弟們都更仰仗宋江,晁蓋便暗暗憤懣,他其實也早就意識到梁山已經不是他能夠做主的了。
在沒有過多準備的情況下,晁蓋不顧宋江和吳用的勸阻,執意下山與曾頭市的曾家兄弟對抗,但是在調遣兵將的時候竟找不來過多他能用的人手。
他除了悲憤,就是心寒,想當初自己也是梁山上說一不二的一把手,但卻淪落到這種地步,成了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
想到這里,晁蓋想要立功立威的心思更重了,他連夜帶兵馬出征,可是他已經長久不帶兵作戰,不太熟悉帶兵打仗之道,而且帶領的人馬也不盡如人意。
敵方的人隨便一激,他便單槍匹馬直闖上前,就算是武神在世,也沒法一個人抵擋千軍萬馬。
晁蓋在激戰之時中了一支毒箭,倒在了戰場上,最終這場征伐也只能草草結束,眾人又帶著晁蓋回到了梁上。
曾家兄弟本意就是取晁蓋性命,活捉宋江,這毒箭的威力自是不容小覷,晁蓋回到梁山上沒多久就中毒身亡了,宋江也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梁山新的大當家。
要說晁蓋失去大當家之位失去得可惜,但從以前的種種事項都可以看出他并不適合做這個大當家。
首先他急躁、魯莽的性格就不適合管人,總是憑著一腔義氣做事,他沒有宋江那麼深的城府,做事也沒有分寸感。
就說他在生辰綱一事上感謝宋江的做法,他讓最顯眼的劉唐帶著金子專門跑到宋江家里感謝,他自己覺得自己挺仗義的,但這不是變相的坑宋江嗎?
宋江躲他們都來不及,還這麼明目張膽地找上門來,而後來也果然帶給松江不少麻煩,這樣做事不過腦子的人能干大事嗎?能統領別人嗎?
晁蓋從來不會未雨綢繆,為自己積蓄勢力,他在梁山上的親近勢力一直還是取生辰綱帶著上梁山的那波人。
晁蓋不懂得拉攏其他人手,甚至和梁山上現有的兄弟相處得也不是特別親近,相比宋江的平易近人,他就顯得架子大了。
後來宋江又再三勸阻不讓他參加各個戰役,這讓晁蓋離梁山上兄弟們的心有遠了。
而梁山一步一步壯大,基本上都是宋江招來的人馬,連最初跟隨晁蓋的吳用在把他和宋江對比之后,也是更親近了宋江。
晁蓋這人還過于理想化,不知道孰輕孰重,石秀和楊雄來投奔梁山時,晁蓋卻覺得他們做事不妥,上梁山是丟了梁山的臉,應該被殺。
但是殺了這兩個人對于正在壯大的梁山而言并不是件好事,他們現在應該做的是廣招各路賢人能將,況且石秀和楊雄殺人也不是濫殺無辜。
宋江自然是出來求情的,并說出了各項理由,這更顯出了宋江的大度寬宏,連吳用也上前勸阻。
這讓林沖他們也對宋江加深了好感,卻是顯得晁蓋有點咄咄逼人,不懂人情世故,讓梁山上的兄弟們跟他越走越遠。
晁蓋可惜也罷,可悲也罷,可能是沒有那個一霸梁山的福氣,也可能是剛好不幸遇到了宋江,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況且宋江是只比他兇猛百倍的猛虎。
就算沒有攻打曾頭市這一出,他和宋江最終也是只會留下一個,而那個留下的應該還是宋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