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雖然殘暴,卻拔掉了一顆危害近千年的「毒瘤」:門閥士族

hhh 2022/11/06 檢舉 我要評論

黃巢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

在民間有不少關于他誅殺唐朝官員接濟百姓的故事,也有不少關于他攻破唐朝城鎮后大肆屠殺百姓,甚至是殺人以做軍糧的記載。

雖然黃巢殺人以做軍糧的記載存疑,但有關他多次屠城記錄的可信度卻極高,所以基本可以確定黃巢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便是「殘暴」的黃巢,為國拔掉了一顆危害近1000年「毒瘤」的故事。

黃巢拔掉的這顆毒瘤就是 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大約起于漢,衰微于唐。整個門閥士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袁紹,只要看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袁紹家的四世三公。

而黃巢當初在起兵后,便迅速攻破了長安和洛陽,并大肆屠殺了當時的門閥士族。

正所謂「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黃巢起義將整個門閥士族殺得式微,從此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袁紹這種四世三公的事情。

門閥制度的興盛來源于地方豪強,在東漢建立者劉秀上台后,漢朝開始大肆分封功臣,于是許多人成為了漢朝第一批地方豪強。

這些豪強逐漸壯大,并在幾代人的時間里積累巨量的財富和政治資本,于是就形成了門閥。

到了漢朝后期,整個王朝的權力實際上已不由皇帝掌握。

正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在地方上,這些豪強有著絕對的權力。所以在東漢滅亡之后,一個王朝的建立就需要這些門閥士族的支持了。

不過這些門閥掌握了地方權力還只能算是有了「里子」,真正將門閥制度推向明面,且用政治制度為其保駕護航的,是九品中正制度。

這是一種官員選拔制度,主要靠地方上推薦有德行和能力的人,讓被推薦者做官。

這種制度的后果也不難想象,整個王朝的政治迅速被門閥把持,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發生。

在黃巢起義之前,袁紹這種四世三公的情況可以說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而黃巢大肆殺戮長安、洛陽的官員以及士族之后,便將門閥的人口屠戮一空,將門閥幾代人積累的財富和政治影響力破壞殆盡。

門閥帶來的壞處也是非常明顯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土地兼并。

不管是漢朝末年還是唐朝末年,黃巾、黃巢等農民起義之所以壯烈,就是土地兼并太嚴重,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此外就是政治的固化,在門閥政治最盛時,王朝姓什麼都得門閥說了算。

像唐朝李世民時期,就修訂了一本《氏族志》,專門記載和排序天下門閥士族。

結果《氏族志》第一次修訂完成時,將山東崔氏排在第一,作為唐朝皇室的李姓卻排在了第三。這讓李世民大為不滿,于是《氏族志》便被拿去修改,之后李氏被排在了第一。

但李氏能排在第一并非是因為李世民是皇帝,而是因為李家本身也是大氏族,隴西李氏的名號在當時也非常響亮。

可見在當時,門閥士族治天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免俗。

當然,如果我們有足夠唯物辯證的歷史觀,就會發現黃巢屠戮門閥士族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以前的門閥雖然沒有了,但誕生門閥的土壤卻還存在。因此自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國中,各大王朝的建立受到了新生地方豪強的支持。

如果給這些地方豪強足夠的時間,他們將成為新的門閥士族,就如當初漢末的門閥士族崛起一樣。

事實上,真正讓門閥士族退出歷史舞台的,是科舉制度的興起以及造紙術的普及。

科舉制的興起保證了王朝官員選拔不會絕對從門閥士族中選,于是門閥士族便無法壟斷政治資源。

造紙術的普及,則大大降低了知識傳播的成本,讓普通人也有機會通過書籍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造紙術和科舉制度開始爆發式發展的宋朝,門閥勢力反而是歷朝歷代最弱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黃巢在消滅門閥時所作的貢獻。如果沒有黃巢,門閥勢力將延續更久的時間。

即使是在科舉制和造紙術興起后,這些門閥所擁有的政治資源也能讓他們比寒門士子更快一步。

所以黃巢的行為,算是打碎了科舉制和造紙術推行的最大阻力,為二者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比較好的外部環境。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