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劉備愛才,除了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他的手下還有其他厲害的謀士,其中一個能與諸葛亮比肩的,當屬龐統。
龐統與諸葛亮一個稱為「鳳雛」,一個稱為臥龍,同在劉備麾下拜為中郎將。
可惜龐統英年早逝,倒在了戰場上。劉備痛失愛將,惋惜不已,追封了龐統關內侯,還提拔了他的父親。
龐統死前曾告訴劉備,主公被諸葛亮騙了。可諸葛亮的忠心日月可鑒,劉備一生最信任的就是諸葛亮,他怎麼能在國家大事上瞞騙劉備呢?劉備是相信龐統還是相信諸葛亮?
龐統長相不太好,看上去一副不太聰明的樣子,但長相問題不妨礙他本人有才。
東漢精通奇門學術的隱士司馬徽初見龐統時,就為他的見識所震驚,認為極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東吳的人都知道這個有才的龐統,雖然東吳已經有很多謀士了,他們仍然喜歡孫權能獲得龐統的鼎力相助。
龐統確實也跟了周瑜一段時間,周瑜非常賞識他,委以重任,但孫權不是很喜歡龐統的面相。
劉備一開始也不是很待見龐統,因為他跟諸葛亮比,諸葛亮比他好看太多了。
唯一對龐統的長相沒有偏見的只有曹操,但龐統卻沒看上曹操,他一心只想追隨劉備。
赤壁之戰結束后,龐統便毅然投到了劉備麾下,一開始,他只能屈居于諸葛亮之下。但龐統沒有抱怨,硬是拿出真材實料為劉備獻計,獲得了劉備的信任,站到了與諸葛亮同樣高的位置。
諸葛亮有時都要感嘆龐統比自己厲害。
司馬徽曾說龐統和諸葛亮,臥龍或者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劉備這邊便得了兩個,不得不說運氣太好了。
不過,在劉備心里,還是諸葛亮要重要一些,畢竟那是他千辛萬苦請出山的人。
龐統是自己眼巴巴地要來追隨,所以在謀略上,劉備大多數時候還是聽諸葛亮的意見。
且諸葛亮首次見到劉備,就給他的未來做了長遠的規劃,當時就把劉備說服了。
于是劉備一直對諸葛亮深信不疑,而龐統長得不好看就算了,說話還常常不中聽,喝過酒之后,借著酒勁就更加傲嬌,甚至口無遮攔。
由于說話容易得罪人,龐統在蜀漢越來越不好自處,他也很想在劉備面前多一些表現,好讓劉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亞于諸葛亮。
蜀漢的運勢有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就是失掉荊州,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聯系的,并不單單因為關羽的失誤。
諸葛亮也向來不是一個大氣的人,龐統想跟他一爭高下他是清楚的,也明里暗里地在跟龐統較勁。
在取西川或荊州時,兩位謀士的意見未達成一致。龐統認為取西川,穩定;諸葛亮則認為該取荊州,快。劉備在抉擇不下之時,諸葛亮及時去了一封信,拉回了劉備的決定。
諸葛亮在信中說,他認為此行兇多吉少,于是劉備決定聽諸葛亮的,守住荊州。龐統十分不滿,對劉備說,孔明此舉是故意迷惑主公的,別被他騙了,他就是怕我立下大功,可攻西川勢在必行。
劉備作為蜀軍最高統帥,聽了此話他必定會有所懷疑,而且是兩個都懷疑。劉備用了龐統計策,攻下成都,打到綿陽后,兩人在慶功宴上又講和了,證明劉備還是很重視龐統。
可諸葛亮不僅怕龐統功勞蓋過自己,還忌憚起關羽來。關羽不僅善戰,更善于統領兵馬,三國時期這樣全面發展的大將不多,關羽便是一個。
在蜀漢的大將中,劉備最看重的就是關羽,雖然他與諸葛亮一個文臣一個武將,但諸葛亮仍然怕關羽的地位高過他。
關羽被孫權圍時,諸葛亮其實有辦法救他的,但諸葛亮沒有出手。
失去荊州后,劉備發誓要報仇,此時已經一家獨大的諸葛亮,才跳出來勸劉備不要去攻東吳,可此時已經晚了。
劉備心意已決,任何人的勸說都不起用,結果夷陵一戰,便決定了蜀漢未來的敗亡問題。
要是龐統還在,這個局面可能會扭轉,但是龐統已經在214年劉備圍攻雒城的時候,戰死了。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表面看來劉備得了臥龍鳳雛,應該天下無敵,可兩個驕傲的人如何能在一起共事相互謙讓呢?
再加上諸葛亮與任何人都不同,他從出山起在蜀軍中的地位就是最高的,仗怎麼打全是他說了算,于是整個蜀漢也在諸葛亮的鼓掌之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