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輔佐劉備,無數次神機妙算化險為夷,建立蜀漢政權,終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場大雨澆滅了所有希望,光復漢室終究是一場美夢,天才也免不了含恨而終。
其實很早就有人預言,諸葛亮和劉備的相遇是命中注定,但是也是注定的悲劇。而這個作預言的人便是 水鏡先生。
司馬稱好
水鏡先生名為 司馬徽,隱居在潁川,住的是簡陋破舊的茅草小屋,穿的是尋常百姓的粗布大衣,但是卻器宇不凡,頗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
正逢亂世,天下豪杰并起,各個有勢力的主公,都在四處招攬賢才,不管是文人雅士都喜歡品評人物。但是這一位名士卻頗有些特別,不論是提到誰,他都喜歡說好。
他的妻子看不下去,說別人跟你問詢,不是只想聽你說好的啊。聽了妻子的話,司馬徽也毫不吝地稱贊:你剛才說的,我也覺得很好,這便是好好先生的由來。
司馬徽不愿意對人過度評價,是因為沒有真才實學嗎?事實恰恰相反,他學識淵博,與多位能人交好,可以說是三國之中眼光最毒辣的一個人。
只是很多時候看破不說破,不愿意惹禍上身罷了,他三言兩語就仿佛劇透了三國。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在遇見 徐庶之前,就因緣巧合,先跟水鏡先生打了個照面,他和水鏡先生推心置腹相談甚歡。
水鏡先生便告訴她, 臥龍鳳雛,你得一個人就可以使得天下安定。劉備再問,水鏡先生卻不愿再多言。
后來劉備得到了徐庶,也非常器重他,徐庶便向劉備推薦了 諸葛亮,原來諸葛亮就是水鏡先生口中的 臥龍。
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段也成為了流傳千世的佳話。水鏡先生對諸葛亮也從來都是贊不絕口,把諸葛亮比作舊時的管仲樂毅。
但是在諸葛亮出山時,他卻留了這樣一句話: 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為什麼說,諸葛亮跟隨劉備是最合適不過的呢?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當時權勢最大的曹操,已經擁有了眾多謀士,并且這些謀士都得到了很大重視。
已經身居高位,曹操雖然愛惜賢才,但是又如何能保證他在眾多的謀士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呢?
孫權久居江東,擁有地利,并且 諸葛瑾也在東吳效力,這對諸葛亮來說也很難施展拳腳。
但是劉備不一樣,劉備手下不一定會缺少良將,但是一定缺少謀士,并且彼時的劉備,可以說是身無長處,從一無所有到成就一番霸業,這恰恰將諸葛亮的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主觀的角度來說,諸葛亮自身也渴望得到一位明主,而劉備宅心仁厚,又求賢若渴,為了請他出山不惜三顧茅廬,也正是那一位不可多得的伯樂,因此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其主。
不得其時
可只可惜,不得其時。一切走到結局,想起這四個字,才醍醐灌頂。諸葛亮出山之時,各方勢力其實都已經穩固了。
曹操盤踞在北方,一代梟雄,孫吳也一直享有著天然的安全屏障。諸葛亮能夠施展的空間已經非常小了,如果出山再早些年頭,在諸侯混戰的局面,也許還能夠改寫歷史吧。
朝代更迭不可逆轉,漢朝其實已經走到了最后,誰也無法阻止下一個時代來臨。可以說從一開始,劉備就走錯了。
但是也正是為了這一句,幾乎不可能完成的 光復漢室,諸葛亮窮盡了一生。他一直想要逆天而行,努力跳出這樣的桎梏,想要忤逆天命,失敗是必然的。
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他也依舊感懷劉備的知遇之恩,雖霸業未成,也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