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怎麼寫?有人說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在明朝年間就有一個皇帝,被后來取而代之的滿清統治者肆意抹黑。可了解歷史真相后才知道,這位皇帝其實為明朝續命了160年,打起仗來,甚至比五征漠北的朱棣,還要狠。
這位皇帝,便是明憲宗朱見深。
朱見深,身為「大明戰神」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他打小就被立為太子。只要在成長過程中不犯任何過錯,朱見深必然會是未來明朝的又一位皇帝。
可朱見深倒是老老實實地長大,朱祁鎮卻鬧出了幺蛾子。時至明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北方瓦剌再次對明朝邊境發動進攻以后,朱祁鎮決意御駕親征,一勞永逸。
結果朱祁鎮輕信宦官王振,最終導致指揮不當,數十萬大軍被兩萬蒙古騎兵打得大敗而歸。 就連朱祁鎮本人,都被蒙古軍隊當場俘虜。
此次歷史事件,也被后人稱為土木堡之變。好在雖然和靖康之恥一樣,都是被外族俘虜,但明朝國力整體依舊強于蒙古,朱祁鎮倒也沒有受到太多羞辱性的對待。
不過皇帝都已經被抓走,國內政局怎麼可能不發生變化。原本蒙古還想著以朱祁鎮換中原土地,但國內大臣說什麼也不同意。思來想去之后,由孫太后開口立朱祁鈺為新皇,朱祁鎮則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
瓦剌人無奈,只能想辦法榨取太上皇最后一點價值。但朱祁鈺都已經當上皇帝,又怎會愿意朱祁鎮平安歸來。雙方你來我往,終歸是讓朱祁鈺,迫于輿論壓力而讓步。
不過此時已經坐穩皇位的朱祁鈺,顯然不會輕易將皇帝位置拱手讓出。朱祁鎮無奈,只能被軟禁在皇宮之中,其子朱見深也同樣如此。
在朱祁鈺的示意下,朱見深不僅被取消了太子職位,還被嚴密監管了起來。除去一直負責照顧朱見深的宮女萬貞兒外,幾乎再無任何人能夠見到朱見深。
哪怕朱祁鎮本人,也是在發動「奪門之變」后,也才成功見到多年未見的兒子。
奪門之變的發生,讓整個大明王朝的發展走向另一個極端。且不提在短時間內,皇位的不斷波動搞得人心惶惶。就連以往堅守國家的大臣們,也被朱祁鎮以各種理由處死。
從大臣們的角度而言,保全國土,捧立新皇并沒有錯。反正都是你老朱家的人當皇帝,怎麼還和「我們」急眼了呢。
可從朱祁鎮的角度出發,如果不是以于謙為首的一群人,支持朱祁鈺登基稱皇,自己又何至于被軟禁長達八年之久。
總之,政治上的矛盾日益尖銳,朝堂也成了奸佞小人的一言堂。尤其是曾經一些,在朱祁鈺跟前說盡好話的人,現如今反倒跑到朱祁鎮面前,表明心意和態度。
救國良策不曾見,反倒是阿諛奉承比比皆是。如此混亂黑暗的朝代,完全符合即將滅國之前的絕大多數特點。
可朱見深卻真就憑借一己之力,挽救整個國家于水火之中。
首先,是穩定內部政局,朱見深為朱祁鈺以及一眾大臣平反,這讓小人惶恐,讓忠臣欣然。以德報怨的舉動,無數朝廷官員爭相稱贊。
其次,則是在對外戰爭中,朱祁鈺先是聯合女真部落,將蒙古瓦剌徹底打蒙。后又聯合朝鮮軍隊,讓女真腹背受敵,打起仗來頗有當初明成祖朱棣的狠勁。
兩次精妙的外交戰術,讓明朝外患威脅影響降至最低。女真雖然痛恨朱見深的政治外交手段,卻還真就一點辦法也沒有。
前期有著種種作為的朱見深,為明朝續命160年,其實這一時期的朱見深還是能稱得上是一代明君的。
最終等到清軍入關后,滿清對絕大多數明朝皇帝的記錄都還算克制。唯獨對朱見深的記載,反倒徹底抹黑成了一個昏君。
童年時照顧陪伴朱見深的萬貞兒,成了清朝攻擊朱見深的第一個借口。他們認為朱見深這是戀母情節,為人所不恥。可萬貞兒的身份,根本和戀母扯不上任何聯系。
何況在朱見深人生最低谷,萬貞兒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產生情感實屬正常。
至于第二個借口,則是朱見深任用太監汪直。清朝統治者認為這純粹就是昏君的表現,濫用宦官。
然而汪直是否有真本事,誰又說得清楚呢?就像魏忠賢一樣,世人皆知他是明朝最腐敗、貪婪的太監,可他同樣對皇室十分忠心。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朱見深無法辯解,成了滿清最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