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的三位霸主,人們大多談論的便是劉備和曹操,很少一部分人才會順帶提一嘴孫權,那麼作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為何這麼不受世人待見呢?
《三國演義》的影響
讀《三國演義》的都有一種感覺,心會不自覺地偏向于劉備,這是因為羅貫中有一種民族家國情懷,他覺得劉備是漢室正統,受演義的影響,人們在心中自然偏袒于劉備多一點兒。
而曹操不管在演義還是歷史中,都是一個不亞于甚至強于劉備的雄主,而在史學界,一般認為曹丕是接受漢獻帝禪讓的,魏國才是正統,蜀吳都是藩國,而劉備卻打著漢室的身份,所以在這一層面上,孫權不管在演義還是正史都會給人一種來路不正的感覺。
吳國很多的「錯誤」戰略
大家都知道,在現實中,蜀漢的粉絲都是大大多于東吳的,而東吳卻做了很多讓人「不齒」 的事情,比如撕毀協議、偷襲荊州,一遇強敵就想投降等等,尤其是偷襲殺了在世人心中分量很重的「武圣」關羽,所以更是讓很多人憤恨。
孫權為人不行
相比于劉備的仁義,曹操的大度,孫權顯然在人品上就被這兩人碾壓,不可否認,孫權在政治和用人上確實強,但他的軍事能力卻差的一批,合肥之戰中,孫權十萬人竟被張遼七千人擊敗,這簡直就是三國里軍事戰爭上的恥辱。
另外,孫權為人極為小氣,自己的兄長將大位交給自己,但他顯然并沒有善待孫策的后代,孫權即位后,僅僅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封自己兒子為王,僅封孫策兒子孫紹為侯。陳壽在《孫策傳》記載: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義儉矣。」
之后孫權的兒子孫皓更是以造反的罪名處死了孫紹的兒子、孫策的孫子——孫奉,而孫權也知道自己對不起自己的兄長,心中有愧,自己病倒不拜父親,反而讓兒子向孫策禱告。
「吳主寢疾,遣太子禱于長沙桓王廟。」
而且孫權對下屬也是心胸狹窄,兩人立下大功勞的都督呂蒙和陸遜在幫助東吳立下大功后,也都沒落得個好下場,也因為這些原因,孫權始終不受世人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