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家二百余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李贄評價朱棣
都城是南京好,還是北京好?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在南京紫金山宣告了建立,在當時由于大都所處的地區,還是處在元朝的勢力范圍之內。也正由此,朱元璋派遣徐達作為北伐的大元帥一路攻城拔寨。
明軍直接殺到了大都腳下,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元朝皇室嚇跑,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大都城。後來,全國基本都被平定,大都也被納入大明王朝的版圖。
就在此時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朱元璋面前,之前的王朝中長安作為都城、歷史也最久遠,更是配套的設施最齊全的城市。只可惜,唐朝末年黃巢的一把火就將長安燒的破破落落。
想要重新定都長安還是需要重建,但可惜太子朱標卻英年早逝,朱元璋還體驗了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后大為悲痛。萬眾歸心的繼承人沒了,重新考慮新的繼承人這件事,令朱元璋無心繼續考慮遷都之事。
但南京雖然在歷史上,也曾作為都城存在并使用過,可地理位置等要素還是過于偏僻,作為都城不是最好的選擇。于是,在靖難之變之后,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了自己曾經的王都北京。
那麼,是定都南京好,還是定都北京好呢?就眼光而言,還真是應了姜還是老的辣這句俗話,接下來咱們對比一下南京與北京的優劣之處。
歷史背景
歷史上,有名的都城就那麼幾個城市,南京也位列于這個名單之中。早在三國時期,南京就曾經被東吳作為都城使用過,可見這座城池作為都城的時間很早。
後來,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時期,大量北方士族南遷到了江南一帶,司馬一族的殘余子嗣,在士族們的聯合擁戴下繼續稱帝,盡管是偏安一隅,但仍然是漢族主導的王朝。
基于這方面因素來看,南京城的相關配套設施一定是完備的,并且南京城周邊的環境長時間安定,作為都城來說這兩點是最重要的原因。
反觀北京城,北京城作為首都的歷史的確要更悠久,早在公元前7世紀時,這里就是燕國的首都。但是學過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作為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的燕國,常年都在和游牧民族作斗爭。
戰亂頻仍、環境并不安定,以至于定都于此的國度大多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一般不是漢族士族所建立的王朝,其二,基本上原與安定無緣。
北京更是處于幽州之地,那里是歷代王朝叛亂的發起點,就這一點歷史原因和南京城相比起來,北京作為都城也更不靠譜,事實也證明了朱元璋的眼光要比朱棣老辣,多年后滿清成了大明的威脅。
地理位置是經濟重心
南京和北京的歷史背景分析完后,再從二者的地理位置來分析。作為都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什麼樣的地理因素,往往就能決定什麼樣的歷史因素,歷史因素是地理因素直接造就的。
北京城常年戰爭的緣故,就是因為北京的地理位置非常尷尬,這里處于中原農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東北的漁獵民族三方勢力的交錯點。
北京周圍三方勢力犬牙交錯,極易爆發沖突,并且北京北方直面蒙古草原和森林,游牧民族的騎兵可以長驅直入直接兵臨北京城下。以北京作為都城的王朝,都需要相當強大的軍事力量以拱衛北京城,因為這里實在不安全。
相比起北京城,南京城就并不是如此,南京自古以來就依仗長江作為屏障,長江天險守護的南京城安全系數,與北京城相比起來就高出了不是一星半點。
同時,經過長久的開發,江東地區已經是農耕民族的重要根據地,牢牢地被農耕民族所掌控。也正由此,許多半壁王朝才能在定都南京后,以江南半壁江山和北方對抗數百年。
經歷了漢末三國時期的北民南遷之后,經濟重心就開始了南移,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了兩宋時期,此后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江南之地成為了國家糧食以及稅收的重要來源。
所謂「蘇湖熟天下足」說的就是這種情形,朱元璋作為元末亂世的最大英豪,眼光著眼的并不是元朝的軍力,而是帝國的經濟。只要將江南掌控在自己手中,那麼,元朝再強大也只有敗在自己腳下。
南京作為江南的中心,其附近的地區是整個中華最富庶的地區,將南京作為都城可以充分利用周邊附近富庶的經濟,這是北京城所不具有的優勢。
政治考量
明朝時期的政壇拉幫結派現象非常嚴重,自開國君王朱元璋起,朝堂之上的黨爭就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明初的淮西功臣黨和浙東士子黨相爭,到明末的東林黨和閹黨相互攻陷,黨爭持續到了大明王朝落幕。
也難怪后世的康熙帝總是這樣教訓群臣:明朝亡于什麼地步?亡與黨爭!這是亡國之道啊!也正由此,定都南京就能直接掌控江南的門閥勢力,將他們的影響力控制在皇室可以掌控的范圍之內。
也能將黨爭從根源上切斷,但是定都北京則做不到,也為後來黨爭背后的門閥勢力崛起埋下了禍根。定都北京,在一些涉及到經濟的問題上也帶來了貪贓舞弊,帶來了不良后果。
明末,崇禎皇帝也曾想遷都南京,但東林黨卻不愿意。皇帝在北京、天高皇帝遠,他們在南方可以為所欲為,但皇帝到了南京就不一樣了,他們必然會受牽制。
另一個政治因素則是出于對士族支持的考量,作為遠超直接勢力范圍的北方,北方豪強基本上與元朝統治者站在了同一階層,一同壓迫北方的貧苦百姓。
這也是為什麼常遇春對北方士族,往往會選擇斬草除根殺之而后快的緣故,作為漢族影響力不可撼動的江南地區。元廷對南方的影響力遠不如北方,在當地的多數士族,并不認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將他們視作沐猴而冠的蠻子。
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社會背景,元末時期,率先舉起義旗的是來自江南的紅巾軍,那場將蒙古人趕出中原的轟轟烈烈的大火,也是從江南地區逐漸蔓延開來的。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地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來考量,都是南京城由于北京城,朱元璋所設想的都城或許并不是南京,但他做出了最正確最合適的選擇。
朱棣之所以將都城遷到北京,更多的是出于北京是自己原先的王都,自己在北京城擁有更大的控制力。然而,朱棣卻沒有想到,他當年的舉動為后世子孫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因此,作為親歷過元末亂世的朱元璋,他的眼光還是更為獨到,姜也還是老的辣。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