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九拜」,這是古代臣子對于君王的一種基本禮儀。而在古代嚴苛的社會等級制度中,則要求臣子要無條件服從君王,忠心于君王。但縱觀歷朝歷代,也并非所有的臣子都心甘情愿臣服,甚至還有不臣之心。
比如,在清朝有一種最高等級的官員,連皇帝都怕他,這是什麼官職呢?
事實上,清朝以八旗制度入主中原后,皇帝其實也就是八旗中勢力最大的那個旗主。只不過就其他旗主來說,對皇帝的影響,依舊十分有限,本質上只是等級、權限較大一點的官員。
至于真正能夠威脅到皇帝的官員,整個清朝276年國祚期間,也僅僅只出了兩位,他們便是著名的多爾袞以及愛新覺羅·載灃,而他們倆都有相同的官職,那便是攝政王。
首先,是攝政王多爾袞,早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就已經擁有極大的權勢。如果不是皇太極本人擁有更多的支持者,以及自身的功績足夠耀眼,多爾袞完全能夠威脅到他的統治。
等到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對清朝的威脅,自然更進一步。畢竟順治皇帝登基以前,多爾袞可是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只是多爾袞想要從皇太極手中結果清朝的實際統治權,依舊面臨這不小的阻隔。彼時,皇太極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繼位的情況下,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都擁有繼承權。
可濟爾哈朗不屬于努爾哈赤一脈,名義上站不住腳,代善又因為年事已高、無心爭帝,皇位便在多爾袞與豪格這兩個人之間展開。
面對皇位的誘惑,這兩個人自然都不愿意放棄。可清朝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個皇帝穩定大局,兩人又沒法在短時間內分出高下,于是由皇太極其他兒子繼承皇位的想法,被濟爾哈朗提出。
在代善也表示同意的情況下,多爾袞與豪格也只能無奈地選擇接受,福臨(順治皇帝)這才有了成為九五至尊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276年十二位皇帝之中,從來沒有嫡長子繼承制的規矩。以康熙皇帝為例,長子表現不好,隨時都可以廢黜,這也是后來九子奪嫡的起因。
等到福臨成功繼承皇位后,代善退出爭鋒舞台,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這三個人,則繼續為自己的勢力謀劃。然而濟爾哈朗、豪格、多爾袞三人細水長流的爭斗中,終究還是多爾袞笑到了最后。
至此,清朝的皇帝雖然是順治,但多爾袞對清朝這個國家的掌控力,卻遠比順治皇帝要強出不少。尤其是順治皇帝年輕不能服眾,這讓多爾袞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間。
盡管順治無時無刻都想要將多爾袞除掉,可一見到多爾袞本人,他還是不可避免地感到畏懼。
好在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最終沒能等到新的一年,死于塞北狩獵途中。
他的離世,讓順治皇帝壓力一輕,甚至在僅僅一個月后,原本還以國葬安葬多爾袞的順治,就迫不及待地展開對多爾袞的報復。
一直到乾隆皇帝年間,才終于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的封號。而多爾袞事件,也讓后來所有清朝皇帝都留了一個心眼,即攝政王這一職務,只能是虛職,絕對不能有任何實際權力。
可既然如此,為何清朝又會出現第二位大權在握的攝政王呢?主要原因還在于慈禧。
咸豐皇帝去世后,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但此時的同治皇帝根本沒有管理一個國家的能力,于是慈禧以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以后,「二宮垂簾,親王干政」的局面出現。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又不得不面臨新的選擇,立幼帝還是擇親王為帝。
對國家而言,擁有一定能力的人來做皇帝,顯然比年幼懵懂無知的小皇帝更好。可對慈禧個人來說,幼帝更好掌控,也更符合自身實際利益,于是光緒順利為帝。
等到光緒去世,慈禧仍然不死心,又立溥儀為帝。只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慈禧顯然已經活不長,于是
溥儀父親載灃順理成章地當上了攝政王。
愛新覺羅·載灃
當然,相較于攝政王多爾袞來說,載灃這個攝政王面臨的局面,顯然就比較糟糕了。
盡管他算得上清朝最后三年的實際統治者,但整個國家內憂外患,朝廷又被慈禧弄得烏煙瘴氣,他也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于是辛亥革命爆發之時,載灃也順水推舟的辭掉攝政王職位,閉門閑居,從此再不管清朝究竟會如何發展,而他也成為了末代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