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時期,那些功高蓋主的王侯將相結局都大多慘淡,就比如說輔佐雍正登上皇位的大將軍年羹堯,他就落了個被問斬的悲慘結局。
在年羹堯得知雍正要對自己動手前夕,為了保住年氏一脈香火,他就將已經懷有自己骨肉的小妾送給了一個書生,還堅持讓小妾腹中的孩兒改姓為「生」!
年羹堯在康熙與雍正兩朝,稱得上是受盡皇恩,位極人臣。可惜年羹堯卻犯了一個權臣大多都會犯的錯誤,那就是將自己的存在看得太過重要。
對于皇帝來說,就算是立下了從龍之功,平定了邊疆動亂,臣子依舊是臣子,君臣有道。所以在雍正皇帝看來,年羹堯立功再多也只不過就是愛新覺羅家的一個奴才罷了。只不過就是年羹堯這個奴才,戰功顯赫,手握重兵而已。
一旦皇帝對臣子有了猜忌之心,產生要將其除之而后快的念頭,即使這個臣子再怎麼手眼通天,他都逃不過此劫。畢竟,這個天下是屬于皇帝的。
但年羹堯卻不這樣覺得,他認為雍正需要自己勢力的幫助,所以在他打了勝仗后,就開始了他自己的「作死之路」 。
首先,年羹堯被雍正皇帝封為撫遠大將軍后,他在給與他平級的那些官員寫的那些書信中,居然都是以「令諭」的口吻行文的。
這樣的口吻代表著年羹堯是將文武百官當作了自己的下屬,但歷來一朝文武百官的領頭上司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今的天子!其心可誅。
另外史書有載,年羹堯平定西藏和青海等地的叛亂后帶著大軍班師回朝,雍正皇帝為了向天下昭示他對有功之臣的重視,就親自來到城門口為年羹堯接風。
雍正帝早早地命人備好酒菜,想要犒賞這些風塵仆仆的將士。雍正下令讓眾將士卸下盔甲好好享受酒宴,但將士們卻無動于衷都不聽命于皇帝。
這時,年羹堯只是讓隨從取出了一面旗幟,朝著三軍揮舞后,這些將士才脫下了沉重的盔甲,走到了皇帝設下的宴席附近。
雍正皇帝在看到這種情況后,當然是如鯁在喉,因為這個天下都是他的,更何況只是眼前的這些將士。但這些將士卻將他的圣旨視若無睹,只聽從年羹堯的號令,這是自然讓雍正難以接受。
年羹堯的這些行為都是在告訴雍正皇帝,他自恃軍功,驕縱跋扈。但雍正可是在險象環生的九子奪嫡賽中最后的勝利者,他自然不會允許有威脅到他皇權安穩的存在。
雍正三年,皇帝先是安排了將軍岳鐘琪前往西北,從年羹堯的手中奪下的軍權。這件事發生不久后,雍正就宣告天下,關于年羹堯所犯的93條罪狀。
一樁樁,一件件都表明了,雍正皇帝已經打定主意,要處死年羹堯。而這位曾經手握重兵,囂張跋扈的西北大將軍在皇帝的一紙詔書下,頃刻間就淪為了階下囚。
年羹堯跟隨雍正多年,他對這位帝王的脾氣秉性自然是了如指掌,知道此次定然是活不成了。可年家的香火還要繼續延續,雍正在殺了他后,肯定是不會放過他的族人。
為了延續年氏一族的血脈,年羹堯就讓已經懷上他骨肉的小妾下嫁給了一個秀才。這個秀才對年羹堯可是忠心耿耿,還對年羹堯立下承諾,會用生命保護好他的至親血脈。
但秀才也知道,年氏小妾腹中的這個孩子在出生之后,肯定是不能再姓年了,以免招惹禍端。于是,他就將這個情況告訴了年羹堯。
年羹堯也覺得這個孩子不能再冠以「年」姓了,所以才會給這個腹中孩兒改姓為「生」!
為什麼年羹堯會將「年」改為「生」呢?在流傳至今的百家姓中,甚至都沒有收錄過「生」這個姓氏!年羹堯此舉的目的為何呢?
如若將「年」字的下半部分的那個點,移到上半部分去,這個「年」字就變成了「生」字。雖說年羹堯更換了自己孩子的姓氏,但從他這一做法來看,他還是想將「年」姓延續下去。
有縣志記載,明朝年間的一個縣令就姓「生」,孩子姓生也算是有了憑仗。
對于這個秀才來說,他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自己效忠的年羹堯被皇帝處死,為了保住年家香火,年羹堯不惜要將自己的愛妾贈予他人,讓親生兒子在外人的教養下長大。這也讓秀才為彼時的年羹堯感到悲哀。
而皇帝之所以一定要年羹堯死,除了他功高蓋主,目中無人之外,還因年羹堯沒有幫他做一件事,那就是沒有為雍正殺死先帝的九皇子。因為年羹堯與九皇子之間是存在著姻親關系的,史書有載,年羹堯的妻子的弟弟迎娶了九皇子的女兒。
雖然說這兩人之間的姻親關系算不得太緊密,但還是存在著一定關系的。而這九皇子則是雍正皇帝在九子奪嫡中的競爭對手,因此,雍正對他是非常痛恨的。
而在雍正登基稱帝后,就讓這位九皇子去駐守西寧,此地也是年羹堯的駐地。因此,年羹堯一直都是知道雍正皇帝的心狠手辣的,也知道這位皇帝會為了權勢,殺死自己的兄弟。
秀才從年羹堯的口中聽說了雍正皇帝的事跡后,感概萬分,要想在天子近旁生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而,知曉了皇帝真面目后,這位秀才也會帶著年羹堯的小妾躲得遠遠的。
如此一來,就能為年氏一族保存血脈,年氏族人存在過的痕跡就此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