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和郭德纲不对付?别忘了“打是亲骂是爱”。
在一篇文章中,姜昆先生总结出了他认为的相声大师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文化,二是要有人格魅力,三是要有思想。
要谈这“三个条件”,就需要说说它的前提,那就是相声的功夫,换句话说,不会说相声,有“三大要素”也是白扯。
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老一辈相声艺人,大多已经走远。另有部分年老体迈不便登台,其余一些也早已没了从艺的兴趣,隐没于了民间,偶尔出现,也是走马观花。
现如今十分活跃的,有话语权的几位表演艺术家,大多是半路出家,或是从宣传队学出来的功夫,在传统相声中的基本功上,多少都差些事儿。
相声讲究的是功夫,跟戏曲基本一样,功不可一日不练。郭德纲曾在一个段子里谈到,相声演员的说,每个字蹦出来,得能钻进犄角旮旯那位观众耳朵里去。
这就是功夫,是功夫就需要练。
俗话说干啥目啥,如果一名相声艺人成天沉浸在上台搞几句脱口秀,下台开开座谈会,晚上烟卷一叼小酒一喝上面,功夫自然就会消退。
不练功能不能说相声?说不能也不尽然,比如相声从剧场走上了电视以后,就可以。
电视相声,十分八分钟,音响效果极佳,现场氛围有人把控,演员能把台词背下来就行,即便错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再录一遍。
电视相声是地位的象征,没背景没关系肯定上不去。而剧场相声不一样,有本事你就开门营业,没能耐你就关张大吉。
电视相声,无需控场能力,笑声和掌声都是安排好的,用不着什么现挂,因为观众也不敢“起哄”。
如果不信,你就去试试,不让保安抬出去,算你跑得快。
其实以上说的,也并不是只有大师才需要具备的水平,作为一名真正的相声从艺者,这都属于基本能力,可就是这种基础性的东西,如今的“艺术家”们,也都不行。
那么,连基本功都没有,却谈“大师三要素”,是不是有点可笑呢?
再说姜昆先生所说相声大师的三个条件。
有文化。何为文化,肯定不是学历,虽然学历有可能使一个人有文化。学历只能说是文,化是体会和融入。
把美酒当凉白开咕咚,把人参当胡萝卜咔嚓,不懂得品,就是不懂得融。文不能化,纸上谈兵误大事,所以相比之下,化更重要。
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重在“格”,格有格局之意。格局小,高粱地里耍横,一脚踹倒一大片,这样的霸王,就没有格局。
格局不是浴缸,能洗鸳鸯浴就够大了,它是江海,能纳百川。
所以无数人要去看大海,却没人争着去看谁家的大浴缸。
海的魅力就在于格局,人的魅力,也是一样。
有思想境界。思想是什么?是懂得思考,要有梦想。
每个人的思想不同,原因在于坐在了哪把凳子上。一位卖大白菜的成天想着去月亮养兔子火星种草莓,他老婆就会跟别人跑了。
作为相声艺术家或是艺人,更多的时间不用在本门功课上,八年写不出一个段子,天天琢磨怎么能让别人听自个儿的话,别超过自己,那就是思想走歪了。
再说境界,境界和格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境界,自然没有格局,反之也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境界有面向性。
对于曲艺来说,境界就是为谁说唱,为谁演出,为谁服务的问题。
古代的御医,只把皇上娘娘们伺候好就行。而神医喜来乐,则更多是在为黎民百姓看病。
也正因如此,白素贞这条大长虫才被后人视为了天仙。
这就是境界。
综合以上,姜昆先生所言的“大师三要素”,客观讲,他自己距离这些条件还真差了些距离,至于其他那几位“大师”就更不行了。
而从缝隙中走出来的郭德纲,倒是挺般配。
论相声基本功,无论嘴上承不承认,事实在那搁着,是骡子是马,不用遛也能看得出来。
文化上,老郭虽说学历不高,但对世间的感悟,对艺术的领悟,包括生活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等等方面,令人佩服。
论人格魅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批了这么多年“三俗”,凭心而论一个相声,逗大伙儿一乐的玩意儿,能有多俗,现实中什么名师美女,假货假包带捐人,乱八七糟的事儿可比郭德纲的段子俗多了,咋不批评教育呢?
说思想境界,更有事实在那摆着,无论大小活动从不伸手要钱。当然,因为不听人家的话,要也没人给。可每次有灾难发生,从义演到捐赠,人家可是一次也没缩过脖子。
这算不算境界?这种境界比开大会喊口号,哪个更受用呢?
这些简单的道理,作为曲艺掌舵人的姜昆先生肯定懂得更多更深刻。
那么他所说的“大师三要素”,不正是为郭德纲量身打造的吗?
说到这里才发现,原来姜昆是名副其实“刀子嘴豆腐心”。貌似天天批郭德纲,其实心里已然把老郭当成了大师。
总结起来,就俩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