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領土小、人口數量少的國家之一卻是一個高速發達的國家,在全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是如何做到的?
從古代時期,日本就是一個愛學習的國家,在唐朝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日本派遣學者來盛唐學習先進的政治、文化,將其運用到日本的改革中。
日本也是一個有雄心的國家,曾一度想要橫掃亞洲,在二戰期間不斷地挑起戰爭擴大自己的領土,日本國歌中就暴露了日本的雄心,翻譯成中文僅僅28字,卻與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話如出一轍。
國歌可以是對一個國家歷史的歌頌,也可以是對未來的期盼,日本的國歌充分表現出自己的雄心和野心,創作過程曲折。
日本給國歌起名叫《君之代》,從名字不難看出君王的朝代,代代相傳,一直延續,相當于我國古代的世襲制。
最初這首歌曲是由英國樂師約翰·威廉·芬頓領導創作,當時在日本已經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西方化的東西被帶入到日本本土。
但國歌畢竟意義非凡,是日本形象的代表,當然不希望整首歌被西洋化,所以這個版本遭到了天皇的否決。
但這個版本也是有許多可以見解的地方,日本是一個愛學習的民族,所以日本再次尋找可以勝任這個任務的人員。
國歌的選詞由對于中國歷史和文學都有著一定研究的薩摩藩步兵隊隊長大山巖負責,無疑給這次創作錦上添花。
之后對國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也應天皇的要求加入了許多本土的因素,創作是成功的,《君之代》誕生并作為了日本的國歌。
歌詞「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可見天皇的野心勃勃,希望子子孫孫延續自己的一統國家事業。
其實從日本的國情也并不難看出,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著高貴的血統,保持近親通婚。
但近親通婚的結果是他們的后代品質不高,家族不能開枝散葉,權力之爭也讓親人面和心不合,但天皇的地位是無可撼動。
歌詞還有兩句「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天皇也希望自己統治下的國家可以逐漸地強大,野心膨脹,發動并參與二戰,侵略亞洲無不印證著它的野心。
秦始皇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其雄才大略和野心不言而喻,秦始皇這樣表述過:「我要一統六國,天下成為一家。」
在秦始皇的眼里,天下都應該是他的,發動戰爭,征戰四方,不斷地吞并周圍的小國,野心勃勃,從晚年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庸夫之怒,以頭搶地爾」。不能做懦夫和無知的人,要做一個有骨氣和擔當的人,秦始皇是一個霸氣的皇帝。
日本天皇一直都是一個家族世代延續,在古代的中國也有世襲制。但天下易攻難守,有才能的人也是有野心的人,所以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更迭。
但日本首相不斷地在換天皇的位子一直存在,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可能也是天皇主要負責國家的祭祀活動,很少參與政事。
但在二戰時期,天皇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在很多抗戰影視中都會聽到日本人說要誓死效忠天皇,日本士兵大都被這一思想洗腦。
雖然日本天皇有著統治亞洲的美夢,但這種手段是反人道主義的,也會受到全人類的制裁,最終失敗,許多日本將領上了絞刑架就是很好的說明。
秦始皇的野心在于光明磊落,靠著自己的實力開拓領土,但對于日本天皇而言,野心給世界的人民造成了心理和身體上的痛苦,并且還否定自己犯下的過錯。
日本天皇想要子孫后代都能延續高貴的血脈,作為國家的象征,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可以一直統治國家,但人本質上作為一種動物是有一定壽命的,兩人都希望能夠一直執掌國家主權。
一首歌僅僅28字,這在很多人眼里是很難想象到的,但日本卻用28字作為國歌,用意不一般,直到今天都一直沿用《君之代》。
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是階級利益的代表,國歌在很多人的世界里可能是描寫國家的歷史發展或者歌頌民族英雄,但日本的國歌卻是其狼子野心的實寫。
日本的野心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只能被迫停戰,與日方簽訂屈辱的條約。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日本作為資本國家之一借這次東風迅速的發展,在經濟,軍事方面大幅度的提升,給了日本軍國自信去拓展領土。
由日本、德國、意大利為首發動二戰,向全世界挑起了戰火,天皇作為被神化的對象受到很多人的崇拜,在許多日本士兵的腦子里被軍國主義思想腐蝕,渴望在戰場上立功報效天皇,現在想想這種想法是多麼的可笑?
在日本天皇統治下的帶著濃濃軍國主義思想的資本主義國家將手伸到亞洲,美洲,去侵占領土和資源,這與歌詞描述十分相符,歌頌天皇,希望天皇長久統治的意愿。
足見,日本國歌是天皇統治民眾的一種手段,而現在日本是一個倡導平等民主的國家,這與國歌里的詞是有些相違背的,有些為日本百姓悲哀。
一個懂得團結民眾的國家在這個時代會走得更加長久,雖然日本天皇有野心,犯過錯,但不可否認他對日本的改革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