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風流」
俊逸風流不好說,小二上酒,倒是稱得上豪邁。尤其是能再加二斤肉來,往往羨煞旁人。那麼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究竟是什麼動物的肉呢?
不少人第一時間猜測是 牛肉,主要原因在于《水滸傳》作者所處的年代背景,以及彼時整個社會的牛肉的「幻想」。
古代封建社會之中,由于社會生產力較為低下,人們對牛的重視程度遠超今人想象。且不提漢朝年間的法令:
「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
到了宋朝年間,那也有一年有期徒刑等著。
如果不是因為生病這老死的牛,被官府允許殺之以食,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殺牛來吃。
既如此,何以牛?原因就在于殺牛的規定,到元朝時期就比較松懈了。宋朝關一年,元朝杖一百。
雖然看起來依舊嚴格,可根本沒落到實處。在不少元末明初的文學家筆下,后人都能看見諸多暗地殺牛換取高價的情節,搞得就像走私一樣。
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江湖中人自然會鋌而走險。
身處元末明初的施耐庵,顯然比今人更了解這一點。所以就《水滸傳》中提到眾多切肉的場景來說,牛肉確實有一定可能。
想法雖然沒有錯,可人們往往忽略一個現實問題,牛肉都要靠走私才能販賣的情況下,其價格會低到哪里去?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絕不是說說而已。宋朝年間的好漢們行走江湖,最好還是能節約就節約一些。
牛肉因為價格被排除在外,羊肉是否有機會呢?相較于牛肉而言,很多人對羊肉的感覺算不上太好。無他,羊肉中的 膻味,若是不好好處理,尋常人的確難以忍受。
可就宋朝的實際情況而言,羊肉其實是最有牌面的一種肉食。尤其是兩宋三百余年的時間里面,達官貴人們都以羊肉為尊。
最有趣的是北宋皇帝 宋仁宗為了吃羊肉,某天半夜竟然把自己給饞醒了。皇帝對羊肉喜愛至此,更別提官員百姓。
等到后來宋神宗年間,羊肉更加普遍。每年消耗在北宋境內的羊肉,至少數百萬之巨。
如此生活狀態下,小二切肉,切羊肉的可能性也更高。只是和牛肉一樣,羊肉雖然備受推崇,卻也物美價貴。甚至就連權貴們吃羊肉,那都得是真有錢才行。
以大詩人陸游為例,他曾經就吐槽戶部官員有外快,吃羊肉次數更多。其他官員只能拿底薪,一年難得吃幾次羊肉。
這樣的大官都很難吃上羊肉,更別提江湖「好漢」們。何況他們買得起,尋常地方的店家就真的賣得起?這也是一個問題。
當牛肉和羊肉被排除,最大的可能就成了豬肉。相較于前面兩種肉食來說,豬肉的確是比較普遍也比較便宜的一種肉食。
對于權貴、官員們來說,豬肉「賤如土」;可對老百姓而言,這絕對算得上極好的肉食。
甚至在《東京夢華錄》中還記載一件事情,每天晚上從南熏門進入汴梁的豬,足足有數萬頭。
倘若沒有足夠的市場,這數千頭豬怎麼售賣得出去。不僅如此,因為宋朝老百姓實在太愛豬肉,民間甚至出現不同品牌。
權貴們對這些事情不關心,酒樓、客棧,倒是經常和各種品牌的豬肉供應商們打交道。
因此,有關宋朝年間的「小二,切二斤肉來」,極大機率切的都是豬肉。大家都吃得起,吃得也有面子。
不過要說沒有特例,那也并不一定。就《水滸傳》中的不同人物為例,切的肉肯定也不一樣。
小旋風柴進,后周皇族后裔、人稱柴大官人。身份地位以及家產擺在這里,無論切羊肉還是切牛肉,都是情理之中。
撲天雕李應,上梁山的時候,光是金銀財寶就拉了十多輛馬車,這人想要切點牛羊肉,也不算太大難題。
更關鍵的是,身為李家莊的莊主,莊上經常意外有一些牛病死,不是很正常?
反觀武松、林沖、魯智深等人,能打是能打,卻也沒什麼像樣的身份背景。行走江湖之際,多半也只能切點豬肉來吃。
盡管武松在打虎之前,曾先后讓店家送來六斤牛肉,可這大概也只是施耐庵為情節給出的陪襯。
尋常地方的店家,哪里賣得起牛肉,只不過提及豬肉,倒是沒那麼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