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除了那些讓人拍手叫絕的政治斗爭之外,最讓人熱血沸騰的就是名將們的戰場廝殺。這些將領或許陣營不同,英勇無畏卻讓人難以不欽佩。比如說蜀國的五虎上將,各個英勇善戰,趙子龍七進七出、關羽千里走單騎等等。而在這五個人之中,馬超是最具爭議的一個,世人認為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根本稱不上是英雄,更不應列在五虎上將之內。到底馬超做了什麼,竟然如此聲名狼藉?
悖逆不忠
馬超算是名將之后,他家祖上乃是漢伏波將軍馬援,也算是驍勇世家了。可惜,到了馬騰父親這一輩開始家道中落,幸而馬騰還算有些手段,白手起家在西涼打下了基業,馬超就是馬騰在西涼奮斗時生下來的。
作為將才之子,馬超也是驍勇善戰,長大之后經常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在戰場上極為兇猛,多次命懸一線仍然英勇無畏。可以說,他在戰場廝殺的本領已經超過了父親。但馬超的性格與處事的觀念卻與其父親完全不同。馬騰是個極會審時度勢的人,董卓入關之后,他歸順了董卓,曹操異軍突起,他便選擇投靠曹操,絕不會與其正面沖突。 而馬超卻與馬騰完全不同,他總是有著自己的一番主意。
建安七年,馬超奉命率軍在汾河處截殺郭援,當時他的腳步中箭,傷口血流如注,但他仍面不改色,只是簡單包扎就繼續拼殺,最終大破敵軍,斬殺了敵手郭援。曹操得知他的英勇之后,決心拉攏,請他入朝為官,但馬超卻幾次三番拒絕,不肯前去赴任。建安十三年,馬超雖勉強接受了朝廷的封賞,卻不肯進入都城,反而帶兵留守涼州。由此看來,在馬超的心中,對曹操是絕對的不服與忌憚的。
建安十六年,曹操派軍隊出兵河東,途中從馬超等軍閥駐守的地盤經過,讓馬超認為曹操這是意圖攻打此地,當即起了謀反的心思。曹操對馬超也算是重用提拔,但馬超卻如此「草木皆兵」的全無信任,可見心中不忠之心存在已久。
認賊作父
馬超想要「先下手為強」,但奈何自身能力不足,無法與曹操大軍正面抗衡,只能費盡手段拉攏其他軍閥,與他聯合對抗曹操。而在獨立統兵的軍閥之中,實力最強的就是曾與父親同盟的韓遂,于是他趕忙前去拉攏韓遂入伙。
尋找同盟本是尋常,但馬超找的這個人卻與他們家有著血海深仇。當年董卓死后,韓遂曾與馬騰因為勢力發展翻臉對立,還曾親自斬殺馬騰的發妻,也就是馬超的養母。馬超聯合韓遂,豈不是置亡母于不顧嗎?大家以為這就是馬超最大的罪過了嗎?那你們就完全低估他的底線了,他為了拉攏韓遂,甚至認賊作父,表示自己不再是馬騰之子,只認韓遂這一個義父。
馬超此舉突破了道德底線,但也確確實實獲得了韓遂的援助。經過一段時間的籌謀,他終于集結了十萬大軍,擁有了與曹軍對抗的能力,正式發動了進攻。 曹操在得知馬超的背叛之后,勃然大怒,當即出兵與其抗衡。但曹操卻是低估了馬超的能力,竟然真的差點被他斬于馬下,幸而曹操命不該絕,再加上後來使了一些手段,致使馬超潼關之戰大敗,勝利的天平再次倒向曹操。
曹操占據優勢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捕了馬超的父親兄弟,挾持他們威脅馬超就范。可曹操顯然是不了解馬超,他此前已經在父親在世之時,做出「認賊作父」之事,又怎麼可能為了父兄投降呢?最終,他不肯妥協,曹操一怒之下,將馬騰與他的幾個兄弟全部斬殺。可以說,馬超是害死父親弟兄的罪魁禍首。古時最講孝道,他的這番舉動自然被世人恥笑。
不仁不義
建安十八年,馬超被盟友出賣,妻兒被殺,軍隊也損失慘重,只能逃亡漢中投靠張魯。張魯本來十分欣賞馬超,還想要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但聽見了下屬說他不忠不孝,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馬超在張魯那里得不到出頭之日,又逢劉備帶軍入朝,便準備另擇明主,投靠劉備。劉備雖然身邊有張飛、關羽這兩員猛將,但到底是白手起家,身邊將才極少,對馬超的加入一百個歡迎。雖然也聽說了馬超的臭名聲,但也硬著頭皮接納了他。馬超在軍事上也確實有真本事,雖暫時勢微,卻仍有猛虎之威。馬超到來之時,劉備就撥給了他一支隊伍,讓他去圍困成都。沒想到的是,城中的民眾都被他的威名給震懾,即使馬超并未攻城,只是圍困了十日,仍將他們嚇得不輕,最終選擇了開城投降。
建安二十二年,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派遣馬超與張飛等人帶兵于下辯待命。其他將領均不敢妄動,馬超卻主動出擊拉攏了雷定七部的萬余兵力策應劉備,牽制住了曹軍的先鋒,為前線對抗爭取了時間。馬超的功績戰力讓劉備絲毫不敢怠慢,稱王后趕忙封其為左將軍,持假節,地位與關羽張飛相差無幾。然而馬超雖然為劉備獻上了戰力,卻仍然沒有改掉他那差到極點的人品。建安二十五年,馬超的朋友彭羕被調到偏僻處任職,心中不滿,私下與馬超會面,不由得吐槽了一番。
可能是因為覺得關系親近,彭羕說話有些口無遮攔,竟然直罵劉備是個「老痞子」。馬超當面迎合,結果彭羕剛一走,就將此番談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備,劉備自然勃然大怒,當即處決了彭羕。此事之后,再無人敢與馬超交心。
結語:馬超雖然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卻是個完完全全的小人,不僅忠孝全無,而且不仁不義,將父母兄弟朋友親屬都出賣,得罪了個干凈,實在是個心狠手辣的人物。而羅貫中在小說中竟然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大英雄」,唯一能做出的解釋就是「濾鏡」太重了。其實這不是羅貫中第一次這麼做了,他對于蜀國的劉備、諸葛亮的描寫中也加入了很多主觀的加成。可見,《三國演義》與真實的歷史著實有些出入。對此您又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