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大的貪官是乾隆年間的和珅,但清官,絕不是如影視劇中所演,是愛跟和珅斗嘴的紀曉嵐,而是宰相劉墉。
和珅作為大貪官,又是乾隆跟前的紅人,他有他自己的勢力,跟他分庭對抗的,便是以劉墉為中心的一幫廉潔之臣。
《宰相劉羅鍋》這部劇,讓觀眾記住了一個總是駝背,還怕老婆的干瘦小老頭劉羅鍋。他的形象與白白胖胖的和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他的清廉對比和珅的奸詐。
劉墉是清朝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勛的長子。劉統勛是雍正年間的進士,雍正在位時,就任尚書房行走、東宮詹事等管理朝政的要職。
乾隆繼位后,劉統勛升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乾隆還賜他紫禁城騎馬。
兵、吏、刑,三部都在劉統勛的掌管之下,又是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勛作為漢臣,得皇帝如此器重與信賴,持政四十多年,他一直為官清廉,敢于直諫,他才是乾隆心中最重要的臣子沒有之一。
乾隆稱劉統勛為「真宰相」唯一一人,他死后治喪,乾隆命沿途的文武官員親自去吊喪,并派人護送他的靈柩。
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劉墉是得了父親的真傳,父子兒子均一生為官清廉有作為。
劉墉中進士入仕途后,先在外任知府、道台、巡撫、內閣學士等。他在江寧任知府的時候,就因為清廉,被百姓比作宋朝的包孝肅再世。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調入京師,劉墉也如他父親一樣身兼數職,工、吏、兵三部在他的管理之下,都察院、尚書房,國子監,都有劉墉的心血。
劉墉不僅官當得好,文學方面造詣也頗深。乾隆喜愛書法、畫畫,劉墉的書法跟乾隆有的一比。如此賢才,乾隆怎能不愛!
一心報效家國,無奈朝中有個對手和珅。劉墉調入京師的那年,便遇到一樁貪污案。山東巡撫國泰徇私枉法、貪污受賄,劉墉與和珅一同派去山東調查此案。
和珅深諳官場之道,偏袒國泰,劉墉站正義這邊,最終國泰伏法,但
和珅當時受乾隆「專寵」,劉墉沒辦法,只能先行明哲保身,以待將來。
劉墉在朝中不是沒栽過跟斗,他犯過很多錯,被乾隆貶過好幾次,好在劉墉聰慧敏捷,會保全自己。乾隆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容忍一個和珅,難道還不能忍一個「孰能無過」的劉墉嗎?
乾隆死后,嘉慶繼位,劉墉能受重用,伴君如伴虎,劉墉自然有他的一套自保方法,那就是「圓滑」。
乾隆有回捉弄劉墉,問他:「京師有九門,你可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出入?」
這事九門提督也答不上來,何況呆在紫禁城里上班,不管城門之事的劉墉。面對皇帝的刁難,劉墉也不急,他想了想答道:「兩人。」
這明顯是糊弄皇帝的說法,但不等乾隆發作,劉墉又繼續解釋到:「是兩種人,男人和女人。」
這回答沒答在點子上,但又確實有理,乾隆又想了想,再次刁難劉墉,問他:「
那大清國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戶部尚書也答不上來的問題,乾隆幸災樂禍地等著看劉墉的表現。
劉墉依然不急,說:「生一人,死十二人。」又是一通亂答,乾隆問題怎麼算的,劉墉說是根據屬相算的。
一年是一個屬相,在這年出生的人同為一個屬相;但一年又會死很多人,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的屬相,便湊齊了十二屬相,自然是「生一死十二」。
這個答案很絕,一旁的人聽到都忍不住稱贊劉墉的智慧。劉墉既回答了不可能答上的刁鉆問題,又風趣又有意思,讓乾隆找不到理由治他的罪。
和珅能在乾隆眼皮子底下貪污而不受罰,很大程度上跟他會說話會辦事有關。言官每天進言,直言不諱,皇帝有時是需要聽些附和、吹捧的話來肯定和鼓勵自己。
皇帝常有古怪的問題,臣子的回答至關重要,說不好話,是要掉腦袋的。
劉墉的高明在于,他能接招,既保護了皇帝的面子,又能巧妙避開問題的要害,讓皇帝很舒心。
當然,劉墉雖圓滑,但他一生堅持剛正不阿,在與和珅的對抗中屹立不倒。乾隆的喪事一料理完,嘉慶帝便著手處理和珅,劉墉便是參與審理和珅案子的大臣。
斗敗了清朝的第一大貪官,劉墉繼續憂國憂民,嘉慶駕幸熱河時,還將他最信任的劉墉留在京城替他主持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