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思維在什麼情況下受到局限?答:在不會轉彎的時候受到局限。
很多問題為什麼常人一時間答不上來,看了答案后又恍然大悟,原因就在于思維的巧妙之處。
曾經乾隆提出問題「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給出的答案合乎情理,又讓人拍案叫絕。
作為官數代的劉墉,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因為家庭環境的優勢,劉墉甚至還有直接免除鄉試的特權。
只要殿試能夠過關,直接就能走馬上任。相關影視作品中,和珅刁難劉墉,甚至私自將劉墉的答卷扣下,其實是不合常理的。
別說和珅沒有這個權力,即便真有,和珅也沒必要和劉墉交惡。尤其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勛,還被乾隆皇帝評價為「得骨大臣風,終身不失正」的情況下,和珅絕不會做此等損人不利己的事兒。
不過到了相應年齡的劉墉,并沒有像世人想象的那樣,直接參加殿試。反倒是等到乾隆十六年的時候,已經33歲的劉墉,才終于決定出山。
憑借自身的才學,加上家族的權勢,劉墉輕易進入了彼時無數文臣擠破腦袋,也想進入的翰林院。
不了解清朝的人,都以為這只是一個清朝尋常做文章的地方。可實際上,翰林院的文臣,那可是有機會跟隨在皇帝身邊的。
何況死后謚「文」,也得有翰林院當官的經歷才行。活著風風光光,死了后世贊揚。天下讀書人能夠做到這等地步,也算是不枉此生。
那麼進入翰林院以后的劉墉,又是如何與乾隆皇帝發生問答故事的呢?這還得從劉氏一族的發展變遷,開始說起。
劉墉在官場中的開局,顯然順利無比,甚至與和珅相比,劉墉的官位來得還要更加輕松些。
不過美好的生活僅僅持續四年時間,劉墉就因為父親劉統勛被革職,然后一同連坐。
好在乾隆皇帝念在劉氏一族,對朝廷的忠心和付出,還是沒有一棒子打死。除了讓劉統勛閑職在家外,也讓劉墉到地方做官。
至乾隆三十四年,劉墉勤勤懇懇的表現,再次打動了乾隆皇帝。被民間盛贊為「包青天在世」的風聲,也終于傳到乾隆皇帝耳邊。
對于這樣優秀的臣子,正值當打之年的乾隆皇帝,自然喜愛無比。可真要讓劉墉入朝為官,還得考察一番才行。
于是乾隆皇帝召見劉墉并詢問道:「劉愛卿,朕昨晚夢見活物,初時四腿、長時兩腿,老是三腿。卻不知是何物,有何意?」
劉墉低頭沉思片刻便答:「啟稟皇上,活物為人。初時四腿,為雙手雙腳爬行;長時兩腿,為人雙腳直立;及老時三腿,便有拐杖為輔。」
至于含義,便是皇上心系百姓,念及天下蒼生。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
乾隆皇帝聽聞,心中便有了計較。劉墉優不優秀暫且不知道,但看人真準。朕繼位以來,至今才下了四次江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的確操勞過度。
不過既然提到了人,不妨再讓他回答一個問題,即「大清朝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
要說具體數據,必定誰也答不上來。哪怕最權威的史料,也無法詳細記載當年中原大地上,真實人口數量變化。
可劉墉卻不走尋常路,脫口而出:「大清朝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
乾隆大驚,要照你這麼說,大清人口呈現負增長,不早就亡國了?眉宇間帶著不悅,冷聲出言:「愛卿可知欺君之罪,該當如何?」
劉墉慌張俯首:臣罪該萬死,人有屬相之說,一年生一人,此一人為當年屬相之人。一年死十二人,即十二屬相,絕無欺君之意。
乾隆皇帝聽了劉墉的解釋,忍不住哈哈大笑。好個巧舌如簧的劉墉,不像包青天在世,倒是張儀重生。
高興之余,恢復并提拔了劉墉的官職,也讓劉家再次風光于京城之中。
劉墉的回答有沒有道理?只要不鉆牛角尖,自然就是正確的。而真要較真的話,多半任何數據都不會令人信服。
故事雖是野史,當不得真,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平平無奇的腦筋急轉彎,卻給人深刻的啟發和明示。
換一個角度思考,那就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不知有機會回到清朝年間的話,不知道各位對乾隆皇帝的這個問題,又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